导航菜单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

摘要:为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实行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完善资助体系。应该适当调整“奖”与“助”的比例关系、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努力提升资助政策的育人功效,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研究背景

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 号),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了较大完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目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系列资助政策的实施,是政府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一大批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了上学难得问题。然而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如平均主义、假冒贫困、争贫不争优、等靠要思想等,这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和谐校园建设都是不利的,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并不断的探索更为合理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只有将国家的投入合理有效的利用,切实提高政策的效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二、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贷款人数逐年降低,为实现高贷款金额及高还款率的目标,家庭富裕的学生充斥贷款生中

国家助学贷款分为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两类,助学贷款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而贷款的高还款率更是各院系资助负责人的工作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学生的人数在不断降低,需要靠申请贷款来完成学业的学生随之减少,在国家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只有助学贷款是需要偿还的,而且申请贷款流程繁多,许多学校还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还清贷款,因此,除特殊贫困无法凑足学费的学生家庭会选择申请助学贷款,多数会选择助学金来获取“免费补助”。为了保证高的贷款规模和高还款率,各院系资助负责老师被迫选择班级内部家庭条件较好,毕业前保证还款的学生纳入贫困生贷款的行列中。国家发放助学贷款的初衷及收效名存实亡。

2.困难生认定标准不明确,出现假冒贫困的现象

目前困难生认定分为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档,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低于郑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为特殊困难档。主要为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在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不足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国家规定应该由学生缴纳的费用的,为一般困难档,大部分学生属于该档次,具体的困难程度就比较难界定。困难生认定需要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要求加盖乡镇或县级民政部门的公章,目前乡镇部门盖章随意性较强,真实性难以保证。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认定为困难生出现收买评定小组成员的情况,在班级造成恶劣的影响。

3.助学金比例较高,奖学金比例低,导致学生争贫不争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资助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我校助学金的比例可达到27%,励志奖学金的比例占到约5%,而纯粹奖学金性质的国家奖学金所占人数比例只占到不足0.5%。所占比例最高的助学金的获得条件只有“家庭经济贫困”这一条,而励志奖学金也只能从困难生中产生,国家奖学金虽然不以困难生评定为前提,但名额很少,因此家庭条件不贫困的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就很小,通常只有校内奖学金一条路。而我校校内一等奖学金的金额都不超过1000元,低于助学金资助的最低档次2000元的标准,这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好还不如家里穷的扭曲想法。而且目前,除一些特殊家庭外,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别不大,争贫不争优的思想导致高校困难生认定工作非常棘手,学生矛盾多发,影响了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降低了班级凝聚力。个别班级甚至采取轮流申请,利益共享的方式以缓和矛盾。

4.其他资助措施收效甚微

学费减免和特殊困难补助主要是针对特困生的直接资助方式,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具体的减免及发放办法由各高校制定,维持这两种资助方式,需要连续增加大量资金,经济负担较重。许多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办学经费减少,无力支撑大规模的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有些高校为了照顾资助面而采取“撒胡椒面”的做法,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这种资助方式,因而,可获得性较差,收效甚微①。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授之于渔”的资助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可有效避免“等靠要”思想的滋生。但目前勤工助学仅限于校内职位,多为一些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月工资也比较低,难以发挥作用。

三、优化困难生资助政策的建议

1.更大限度的推行助学贷款,加紧完善国家征信系统,将贷款还款纳入法律程序

自我国2000年起实施助学贷款政策以来,该政策已发展成为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主体措施,大量的贫困学生从中受益,顺利的完成学业。相比其他的资助措施,助学贷款信用贷款、限期还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激励学生奋发进取,避免滋生等、靠、要思想的产生。在现行的资助体系内,政府应协调好各种资助方式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形成以助学贷款为主,以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金和学费减免为补充的大学生资助模式。

针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及回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合理性及权威性,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亟需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立法,并逐步完善国家征信系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违约责任与惩治手段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约束有关组织与个人的借贷行为,使助学贷款从贷前到贷后的一系列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变贷款还款依赖学生道德觉悟的现状,依靠法律制度降低贷款风险,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良性发展,切实确保出身贫寒学子的受教育权利②。

2.充分发挥学习因子在助学金资助体系中的作用,调整奖助学金比例,实现助困与助学的统一

资助政策的实施,是政府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资助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助困,更要助学,通过各种奖励性资助手段不仅让学生上得起学,更要激励他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整个教育环境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氛围,让更多的孩子从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兴国之才。根据这一思路,必须改革现行的资助体系,增加国家奖学金的比重,降低奖励金额,设定不同的奖励等级,惠及更多的学生。在助学金评定体系中纳入学习因素,将成绩排名作为除经济困难外的另一考核因素,二者各占一定比例。实行助学金撤回制度,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未能按时完成学业、长期挂科和受学校重大处分的同学,经学院考察核实上报相关部门,可以对这类同学实行助学金撤回,从而使助学金的激励作用达到效用总和的最大化和最优化③。

3.合理设置、充分配置勤工助学岗位,杜绝等靠要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应当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 真正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挤占、挪用。同时高校要进行制度创新,减少纯劳动性岗位,增加智力型岗位,如增设教研室助理,科研小助手等岗位,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有能力的高校可以兴办校办工厂。还要积极开发更多的校外工作岗位资源,并尽量提高岗位的技术含量,这样通过优秀教师及管理者的言传身教, 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与人交往的本领④。

4.加强对困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

提及对困难生的资助,大家的理解多停留在经济层面,把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单纯的理解为物质资助,在2009 年召开的中央部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等意识。这不仅是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的关键所在。高校应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好国家政策的同时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发掘困难生中的优秀学生典型,通过广泛宣传、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广大学生自强自立,奋发进取;以勤工助学为平台,以感恩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的意识;把握好助学贷款工作的各个环节,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做好大学生的信用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掘资助政策的育人内涵,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⑤。

引文注释

①黄敬宝.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评价与改进[J].晋阳学刊,2007(1):58-61.

②李燕,洪梦飞,赵仲麟.我国助学贷款工作的困境和对策探析—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8): 860-864

③盛馨,周振雷.高校助学金使用效用及助学模式改进途径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实证分析[J].现代阅读,2012(10):18-19.

④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2009,22(5):66-70.

⑤李晓鹏.试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0(11):26-28.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