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上海大学生网络社交群体的选择及行为特征论文

摘要:在以Facebook、微博、切客等为代表的新网络社交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特征及人际关系已越来越多地映射到网络。社交网络以其特性征服了许多既有闲暇时间,又对社交网络存在依赖性的大学生。本文从描述社交群体的选择、行为特征分析以及对策分析三方面来讲述,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社交选择行为特征深层次原因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社交网络;选择;行为特征

网络正以几何速度增长覆盖社会生活,网络社交正渐渐占据面对面的沟通,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移动终端的出现更激生了这一现象。社交网络为不同群体、不同身份的人在虚拟中搭建了低成本高效率、开放便捷、具备丰富即时信息的互动平台,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抒发内心情绪,表述利益诉求,交友互动的首选方式。出于种种不同需求,大学生们对社交群体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一人在多种网络群体中的多种角色扮演,这些都无疑反映了如今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的行为特征与倾向,因此,研究此种行为对发现网络社交、学生心理、社会状况的深层现象与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我们分为实地调研以及网上调研,我们小组分别前往南汇大学城、临港大学城和松江大学城等发放问卷500份(南汇大学城200份,临港大学城100份,松江大学城200份),采用现场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90份,回收率为98%。同时把问卷发放网上200份电子问卷。

1.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6.2%,女生占43.8%,性别比较均衡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进行网络社交的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下的学生占53%,3-4小时以上的达到27%,4-5小时的达到7.7%,5小时以上9.3%,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而且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上网还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仍需要引起学生自身以及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3.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

4.被调查者认为聊天软件相较面对面交流的优点

在调查中,被访者认为应用中丰富的表情使用带来好处的占47.8%,有37.9%的人认为文字有时比语言更易表达,从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在网络社交中也存在“虚假沟通”的现象。学生们普遍认为文字更易表达,表明在现实中语言沟通能力正在逐渐退化,本意表达变得越来越困难。

5.被访谈者认为社交网站的缺点

在线社交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引起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8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日常学习。同时使很多私人隐私曝光于网络,失去了个人的隐私保障。

二、网络社交选择所反映的群体特点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网络社交群体选择最广泛的社交方式是聊天软件,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是是腾讯QQ、微信、飞信,也有不到1%的同学使用百度嗨、Sky?pe等较为不知名的软件。我们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此类群体交往行为具有自由性。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相反的行为特征,他们往往不善言辞或者不爱言语,相对较为孤僻,更喜欢在线上与人沟通交流。

其次使用最广泛的是兴趣交友类社交网站,我们发现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认可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满足了受到成人般尊重的潜在心理需求。同时,他们的自我真情无约束表露和不良情绪的肆意宣泄,满足了深度情感交流及快速形成亲密关系的愿望。

在论坛中,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是天涯、猫扑、凤凰网、ChinaRen社区。此类群体偏爱于扮演各种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这虽然能够表露自我的情感,但是网络交往主体多重人格化,又容易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弱化。此类网站的匿名性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使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感减弱,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了网络甚至现实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礼仪和规范,对现实的交往道德规范产生冲击。

在电子商务类网站中,学生们的偏好排序大致是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淘宝基于商品多样和价格层次对个人的满足深受学生一族青睐。此类人群往往对于生活费没有明确的金钱概念,倾向于受个人喜好和商品的吸引力影响,导致花费无度,常常成为月光族。目前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仍是父母,对金钱的概念仍是模糊的,造成校园中也存在许多“土豪”一族。

求职招聘类网站可以说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社交联系媒介,在大一、大二、大三为主的调查对象中,较少数人会在平时关注此类网站。大学校园中,许多人是抱着“解放”的心情生活,乐大过学。无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学习态度是亟待改变的,其背后透露的是整个大学教育体制下的缺陷。

三、行为特征的背后

社交网络以其虚拟性,自由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性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将社交活动寄托于网络中,通过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反映出学生们的行为特征,然而单纯的从满足自我表达需求、多重角色扮演、不良情绪宣泄等方面来解释是不够的,还应从新一代学生性格特点、快餐文化导向、社会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

社交网络在潜意识中变成了大学生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工具,如今90后一代已经充斥整个大学的时代里,对个人满足、获益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标准实质,表现了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内心的孤独感,缺乏社会认同。过于依赖网络中的自我反而会无法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原因在于一旦离开网络会惶恐不安,一旦没有了熟悉的交际群体,生活会不知所措,离开了社交网络,甚至无法认清自己的实际存在意义,太快的节奏导致一旦停下脚步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生活,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伴随着科技终端的发展,社交网络将变得无孔不入,人们将时刻处于多重的前台之中,不是在现实中,就是在网络中。后台的不断压缩,将导致人们时刻进行着与社会角色相符的表演,难以得到内心的放松和自我的回归正是由于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人们无法用整个感官去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想象就起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弥补空缺的作用。然而,想象毕竟不同于真实,由此带来的个体间认知偏差将有可能导致不在场互动中的“表演崩溃”。同时,当微博代替博客,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时,妙笔生花、谈古论今的丰富表达被局限到140 个字的直抒胸臆中,而切客的到来,则将所有的信息浓缩为数个字的“签到”而已。因此,当以碎片化文本方式进行沟通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互动的首选时,自然会降低人们对在场互动中表情、暗示、试探、提示、姿态、身份标记等的解读能力,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在场互动带来困难,进而使人们互动的目的停留在获取信息,而非自我呈现。

社交网络的便捷性让人们能掌握实施动态信息,更能够在第一时间与人互动,学生们可以接触上到政治经济,下到时尚潮流的信息,浏览故事诗词,治愈词句,收藏、转发代替了从前笔纸抄歌词的时代,更新的是形式,流逝的是内涵。文化快餐,丰富多彩,新闻资讯让你眼花缭乱,简单的操作看似便捷,却都是转瞬即逝,看似是满足了精神文化繁荣的需求,实则是精神假象,如鸡肋,食之无味,缺乏营养,多吃无益。对社交网络的“锲而不舍”,学生们越来越缺乏内在思考,只注重表面的光鲜华丽,对内在价值和深厚积累熟视无睹,个人愈发缺乏内涵,读书是为了读书而读也变得可以接受了,更有可能发展成普遍的价值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看一份报,读一则新闻、博客,快餐文化的蔓延在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态度,渗入灵魂,社会舆论便是例证,舆论一方面在推动社会的公开,强调民众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对事件的真实性和背后的故事往往不做过多思考,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社会结构在变化,群体对物质的追逐催生了讲求高效率的社会风气,对网络社交愈发的依赖,愈发体现学生们思维的浅层。

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公共舆论形成与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体现学生整体思想动态的重要平台。舆论作为社会事件发生的重要导向,既有其批判监督的正面功能,也有其缺少事实依据、随意揣测,片面歪曲真相的弊端。现如今大学生的意愿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学生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较少考虑事件、语言的真实性和对其立据的考究,简单的评论、转发,在广泛的社交传播下极易影响学生们对事件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此种行为下,学生们久而久之对现实便会缺乏思考,人云亦云,思维偏激,个别激烈情绪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此外, 由于网络聊天的匿名性特点, 个人其实并不需要对自己发表在网络上的言论承担全部责任, 因此,网络聊天甚至成为他们进行言语攻击和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载体,他们通过社交网络获得满足感和存在感, 使得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网络的社交功能服务当中, 从而更易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

四、基于社交网络群体的选择及行为特征研究的对策思考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应把握一定的主动性,打破固有的模式,开拓自身。在进行选择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不能让网络社交影响了自我三观的判断。重视学习网络人际交往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的约束能力。一方面,正确树立网络交往的观念,以显示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交往为辅,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分配在校时间,平衡日常学生生活与在线社交网的使用。在进行信息摄取时,要注重深度思考,提升自我内涵,而不是人云亦云,过目即忘,更不可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走出网络,面对面的沟通,更能走进人心,也许一次比十次网聊来的实在。

从老师和高校角度而言,应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站。高校可通过开设在线社交网相关的选修课或者开设相应的讲座,宣传大学生进行主动的理智的网络社交并且可以在学生中做适当的调查选取较好的社交群体供给学生进行选择,为学生在交友,求职,求知等方面提供帮助。也可以着手创建校内的社交网络,校方提供更多的信息,学生参与群体讨论,交流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高校和学生的距离。

从社会角度而言,加强对论坛等网络社交群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和完善网络管理体系,推广网络实名制,整合网络社交资源。监督网络行为能防止谣言、恶语陋习影响正常的网络社交秩序,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有利于减轻网络社交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人际交往的不利影响。社交实名制的推广,增强了使用者互相的信任度,保证双方合理合法的进行网络人经济交往。有序的资源方便大学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群体选择,减少由于选择多而造成的负面情绪,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尝试习惯圈子以外的网络社交。社会对快餐文化的态度亟待改变,不可让精致文化变成压箱底,对文化的传承不可只是纸上谈兵,数量再多也不及唯有一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晓婧.新网络社交时代的自我呈现[J].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北京.

[2] 阴良.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 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

[3]胡毅.国内SNS网站盈利新模式探讨——以“人人网”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3):1-2.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