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学习曲线效应及标准生产阶段相关问题探讨

左沛倩 季新宇 沈彦军

当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其生产能力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增加设备和人员、进行技改会提高生产效率,同样,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也会影响生产效率、产品制造成本和上市时间等。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莱特博士在总结飞机制造经验时得出:每当飞机的产量累积增加1倍时,平均单位工时就下降约20%,生产第二架飞机所需的时间为生产第一架飞机所需时间的80%,而生产第四架飞机所需要的时间又为生产第二架飞机所需时间的80%。依此类推,可得出当产量每增加一倍时,所需累计单件制造工时就会降低到原来的一定百分数,这个百分数就是学习速率,它说明了操作者在学习中取得的成果。

一、学习曲线的概念

一般来说,当人们重复同一工作时,会从作业经历中获得技能,效率将得到提高,产品制造工时会缩短,即所谓的“熟能生巧”,它反映了个人技术熟练程度高低和工作潜力大小。莱特将这种产品制造累积平均工时与产量的函数曲线称之为“学习曲线”。在实际应用中,它描述的是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广义的学习曲线还包含了生产方式、设备和管理的改善、技术的革新以及群体的共同努力。因此,学习曲线又称为制造进步函数、效率曲线和改进曲线等。利用学习曲线可以帮助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规划,改善作业计划,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以及促进产品销售等。

二、学习曲线的数学模型建立

学习曲线效应广泛存在于制造业中,要想知道其对产品制造工时的影响变化,就有必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这里,学习曲线的数学模型建立是基于以下基本假设:

(1)生产某种产品或完成某项作业的直接工时,是随着生产的重复进行而逐渐减少的;(2)上述时间的减少,是按着一定的递减率进行的,它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这个递减率即为学习率又叫做学习速率、学习效率等;(3)学习率是根据产品和加工条件确定的,即每种产品有其特定的学习率。

根据上述假设,可建立学习曲线数学模型,其公式为:Y=KX-a,公式中:

Y——生产第X件产品所耗工时;

K——生产第一件产品所耗工时;

S——工时递减率或学习速率。测定学习速率的方法主要有:历史资料法、经验估计法、直接测定法、合成法等。

X——产品的累计产量;

a=-logs/log2,被称为学习系数。

把学习曲线公式应用统计图的方法作一条线,那么它是一条非线性对数曲线,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坐标图不难看出,开始时,工人的潜力被挖掘,工时下降较快,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逐渐熟练工艺流程,该时点的平均工时和该时点的工时相接近。

此时,表明工人已经渡过了学习周期,开始进入标准生产阶段,生产工时趋于稳定。

三、学习曲线效应的应用

学习曲线是一种利用数据和资料为企业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举例来说明:

四、关于标准生产阶段相关问题研究

学习曲线理论把生产线上的工人看作是具有智慧和学习能力的个体,但另一方面又片面地把人当作仅是会从事生产任务的机械,忽视了人的工作兴趣、工作疲劳和复杂的内心情感。事实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人生产的累计产品数和单位耗费工时不会都完全按照学习曲线来进行,特别是在进入标准生产阶段后期。

下面举例来说明:

假设某工厂工人制造产品A,开始时,由于对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模式等产生兴趣以及学习效应发生作用,随着累计产品数量的增加,工人生产产品A的单位耗费工时会明显降低。如果以计件计算基础工资,单位耗费工时越少,则在一个工作日内生产的产品就越多,报酬就相对越高,工人就越具工作积极性;积极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就强,学习效应就越凸显,单位耗费工时降低就越明显。如此一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入标准生产阶段后,工人生产工时相对稳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人发现无论怎样努力,单位耗时降低都很小,如果以计件来计算基础工资,此时报酬虽有提升空间,但已很小,和新进工人相比,他们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这时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和现象:一是积极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和小发明、小创造,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另一种是工作积极性降低。同时,由于长时期重复同样劳动,工作兴趣也在减弱,会产生以下负面行为:

一是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和安全。为寻求更高报酬,同时和新进工人拉开较大差距,以突显自己熟能生巧、经验多和“老手”角色,进入标准生产阶段后期的部分工人会容易违反操作规程,“走捷径”,“抄近路”,一味追求产品数量,从而减低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对一些常年畅销的产品(常年畅销表明该产品已开始规模生产,生产该产品的大部分工人已进入或接近进入标准生产阶段),我们常听有人说“开始时质量还很过硬,后来几批越来越不耐用,质量还不如从前”。这固然有厂家为降低产品成本,提升竞争力,在产品设计上作改动,减少耗材,对配件要求标准下降的缘故。但进入标准生产阶段后期的部分工人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不严格操作规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不利于工厂的持续发展和工人的健康成长。

二是质量忽高忽低。由于工作兴趣降低,且通过提升产量来增加报酬的效果不明显,工人会认为自己已是“老手“,了解其中所谓的“猫腻”,会导致在某段时期对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工序质量要求较高,某段时期质量要求较次,或在某件产品对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工序上做的较好,另一件产品上敷衍了事,出现质量忽高忽低现象,存在应付行为。此时如果打起紧板,产品质量会表现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紧板消退后,质量又会忽高忽低。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厂家对一些常年畅销的产品有时会宣布召回其中某个批次的重要原因之一。工序越长,工人越多,分工越细,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防止进入标准生产阶段后期出现上述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1)改进生产工艺。一是积极鼓励工人开展技术革新;二是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这样可以让工人重拾学习兴趣,开始新一轮学习提升。同时,由于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让进入标准生产阶段后期的工人在单位工时消耗上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2)进行岗位轮换。在生产线或工种相似的工人之间进行岗位轮换,这样可以激发工人的工作兴趣。由于生产线或工种差别不大,可以让工人尽快熟悉工艺流程,缩短学习时间,及早进入标准生产阶段。

(3)加强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增强工人的工作责任心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增加知识技能,提升工人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各方面潜力,使人和机器设备达到最佳匹配。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物价局、山东省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