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建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四川广元628017)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合作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舞蹈老师所关注和讨论。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舞蹈教师本人要善于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基本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合作性学习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合作性学习;高校舞蹈教学;基本要素;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74—02
收稿日期:2013—09—18
作者简介:黎宗建(1977— ),男,四川内江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一、合作性学习的内涵
合作性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由于其在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快速提高学生成绩、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个国家便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和应用。就合作性学习的定义而言,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合作性学习可以理解为:为了达成某一特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明确责任分工,使处在小组或团队中的学生共同学习,互帮互助,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种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双边的、多边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Ravertscroft所说,当学生不再把教师和教材看做是信息和权威的唯一来源,而是把同学、自己、集体思考等看做额外的、重要的源泉时,一门课程往往就变得更具有合作性。因此,将合作性学习应用到舞蹈教学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成绩和舞蹈技能,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舞蹈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二、舞蹈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一)搭建内部积极、相互依赖的学习小组
合作性学习一般是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因此,就存在着某种误解。很多教师以为只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或者训练,就能够达到合作性学习的目标。实则不然。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必然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彼此交流很少,依然进行个体化学习。Johnson把这种学习小组称为“伪学习小组”。因此,在合作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学习。
在舞蹈教学中,合作性学习小组内部积极的相互依赖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共同目标的相互依赖。例如,为完成一件舞蹈作品而进行的合作性学习,为参加晚会而进行的集体舞排练等。二是基于共同奖励的相互依赖。即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后,各小组成员会得到相同的奖励。三是基于资源分享的相互依赖。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必须进行资源分享,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四是基于角色的相互依赖。在一个小组中,各成员分成若干互补的角色,从而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
(二)构建明确的个体责任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必须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适当的工作分配,这就要求构建个体责任。在构建个体责任的过程中,舞蹈教师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要保证小组设置的合理化。对小组进行科学的设置有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减少个别搭便车的现象。一般学者认为,小组成员越少越好。根据美国学者罗杰斯的研究发现,如果小组人数为3~6人,小组中每一个人都会说话发言。如果是7~10人,则有两三个人一句话都不说。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合作性小组设置,应以4~6人为宜。其次,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抽查。例如,要求一个小组成员介绍其本人的角色分工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者,可以在每个组安排一个检查者,可由舞蹈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使其能够协助教师,在日常的舞蹈学习和训练中帮助和监督小组其他成员。
(三)注重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切磋、探究,必然要学会一些社会技能。这些社会技能包括: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些社会技能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是相对缺乏的,而很多舞蹈教师往往只注重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社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小组内成员的性别、舞蹈基础、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培养他们相关的社会技能,教会他们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互相接纳、互相配合,能够正确、合理地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合作。
(四)引入学生互评模式
传统的舞蹈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其偏好和主观意识决定着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引入互评模式,将学生的互评与教师的自评相结合,使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相互检查、对比,有利于发展教学民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互评模式的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一些客观公正的问题。对于某些带有明显个人色彩或者敷衍性的互评做法,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合作性学习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开展合作性学习,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感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新的舞蹈技能时会产生焦虑感和急躁情绪,当然,这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诚然,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身心健康,从而使学生难以持之以恒地投入到新的舞蹈技能的学习中去。鉴于此,一方面,舞蹈教师要进行耐心的鼓励、引导,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培养团结意识和互助精神,营造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和谐共处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保持健康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开展合作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巩固自身的舞蹈基础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不断地将脑海中原有的知识与外界知识进行交换整合,才能使新知识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观点向他人进行阐述。因此,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施动者。当某个组员对舞蹈知识理解不深或者舞蹈动作不标准时,其他组员便可以进行帮助和纠正。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优良品格。
(三)开展合作性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舞蹈创编中各尽所能
舞蹈创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创作者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和创编经验,而且还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去了解、学习关于画面构图、灯光、服装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的创编任务往往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在创编过程中也感受不到乐趣,甚至会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因此,合作性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创编能力的提高意义非凡。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基础等,鼓励其自由选择部分的舞蹈创编环节。另一方面,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合作性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解放思想,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碧清,吴龙.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
[2]王伟群.舞蹈教学中的引导与自由[J].艺术教育,2006(4).
[3]胡博.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新模式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
[4]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