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丹
(河南教育学院北校学区,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文化误差是指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接受错位。本文针对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引起外籍学习者理解误差的词汇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其根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化误差;认知心理;教学策略;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79—02
收稿日期:2014—04—15
作者简介:贺丹(1971—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教育学院北校学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与普通话教学。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一门外语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是学习者不断纠正自身语言交际过失,向规范目的语逐渐靠拢的过程。笔者向本院外籍教师讲授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有些汉语词汇的理解常出现误差,这些误差是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接受错位所致。此种错位最易表现在词汇教学中词汇内蕴意义与社会附加意义的正确理解与使用上。现将初级汉语水平词汇教学中学习者易犯的错误略作分析与归纳,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家庭关系
汉语中有许多包含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亲属称谓词语,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姨等十分具体的称谓。在这一套称谓中,完全与英语对应的只有六个,即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丈夫—husband 和妻子—wife,其余的则都不对应,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姑姑—aunt。
汉语中对父系、母系家族成员的具体称谓,反映出“嫡庶有别”的父权宗法制度在汉民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这些亲属词汇中,源于父系家族的亲属称谓蕴含的社会意义重于母系家族的亲属称谓,如爷爷与外公,奶奶与外婆,伯伯与舅舅虽为同辈,但前者在宗族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母系家族成员。
二、社会功能
一个词语的社会功能与这个社会赋予它的职责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有关。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关系存在着差异,因此,许多体现社会属性的词汇含义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就有较大不同。
例:书记
若用“secretary”来解释“书记”一词,只能是望文生义。多数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不能确切地理解“书记”一词所承载的丰厚的社会含义。在中国,“书记”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威性以及在民众中的神圣性远远超出了外国人所能理解的政治范畴。此词汇是与中国现行社会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熟悉两党制、议会制的外国人来说,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由于社会功能不同而引起学习者理解误差的汉语词汇还有“代表大会”、“干部”、“党委”等。
三、社会评判标准
文化构成的核心成分是社会多数成员的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又常因文化根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可能一种现象在这一种文化中受到肯定或赞扬,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视为平常或被否定。这种情况反映在语言中,使语言负载了更多的社会评判标准。
例:热闹
在中国,对于“热闹”一词历来是肯定与褒扬的。喜庆典礼、家人团聚、传统庙会常常图的就是热闹,对一个地方的兴旺发达也常用“热闹”来赞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意识的体现。当然,“热闹”也总伴随着纷杂与喧嚣,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无伤大雅,反而是烘托氛围不可或缺的。例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很热闹。”外国人对此的理解是人车拥挤、噪音很大,很难理解“热闹”一词在此处是作为褒义词出现的,更不可能体会“热闹”一词背后厚重的文化传统情结。
四、引申与联想
伴随人类历史文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会对某些客观事物赋予某种社会意义,经过千百年文化演变的糅合、渗透已成为该事物独具的象征意义,以至于人们一旦接触该事物,其社会附加意义便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彰显文化因素的部分,也是汉语学习者不易掌握的部分。
例1: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也皆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文化对牛的热爱与赞誉。与中国不同,英语文化国家在古代主要靠马耕种,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的象征。
例2:白色与蓝色
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差异,使得人们赋予颜色以不同的含义,同一颜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头脑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联想及意义。白色是汉民族比较忌讳的颜色,人去世的时候常使用白色,如穿白色的丧服,设白色的灵堂,撒白色的纸钱等,称没有文化的人为“白丁”。而英语文化国家则比较喜欢白色,认为它代表纯洁、高贵,如把理想的男、女称为“白马王子”、“白雪公主”。结婚的时侯,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把工作环境好、薪水高的人群称为“白领”。
汉语中常用蓝色描绘天空、大海,而很少赋予它精神文化的内涵,而在英语中蓝色表示荣誉。如:blue blood(贵族出身)、blue book(蓝皮书)、blue ribbon(蓝绶带);也用蓝色表示悲伤或忧郁,如:the blues(布鲁斯音乐),指源于美国南部黑人中情调忧郁的慢速爵士音乐,to have the blues(觉得伤心),to look blue(愁眉苦脸)。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客观外界的认识,由两个方面促成:一是外界的刺激,使人产生感官知觉;二是大脑的主动参与,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编码与记忆,两者互相作用,构成认知。外界的刺激转化为记忆符号存贮起来,具体地说是记忆意象在起作用。外国人对汉语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必须动用已具备的记忆意象,才能重新编码、归位与记忆。初学汉语者所依赖的记忆意象是母语文化先期奠定的,因此,当学习者在用从母语文化中获取的经验来理解接受的信息时,无意中会修正甚至篡改感知对象,文化误差便由此产生。
学习者在学习另一民族的语言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会给他们理解和使用这一语言带来障碍,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现象。在教学中,除传授语言技能外,还应注重分析、归纳不同的文化误差,把握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在语言中的反映。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敏感性,不仅要使学习者对汉语表达知其然,还要使他们了解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与使用汉语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恰当的价值尺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赵冬.浅谈文化差异与汉英语言翻译[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第四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