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40)
摘要: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在大学阶段,既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又要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中保证心理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共同提高。在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展中,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要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当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素质人才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36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77—02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简介:魏然(1987— ),男,湖南湘潭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与大学特殊的群体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出现频率逐年加大。所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大学的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却在培养学生健康体格和完善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中去,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对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敏感期,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种心因性的矛盾不但会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也有可能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地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同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体育教育成为承担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做出了调整,不仅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科工作的开展中,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在进行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意课堂上技能与理论的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优良的素质与品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影响着学生对人生与自我的认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教学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具备丰富、专业的体育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师,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及时发现学生的健康问题并予以纠正至关重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庄静.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2]张雁,阎春喜.现代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S1).
[3]曹绍珍,刁元均,金兆江.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小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
[4]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5]张志明.浅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3(2).
[6]耿涛,耿诗然.浅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1(27).
[7]胡毅.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