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坚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辽宁大连116035)
摘要: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校企合作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动力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及其创新、相关跨学科研究以及基于实际办学经验分析的各项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管理专业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实际情况,通过专家访谈、企业调查问卷和毕业生调查问卷构筑出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从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实证性、政府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创新性和以企业视角进行校企合作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今后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实例研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3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85—03
基金项目: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的实证研究——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DZKY2013026。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刘思坚(1984—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改革模式,得到了很多高校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同时,也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校企合作的概念比较宽泛,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或相关行业机构、职业学校与其他职业教育机构或相关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包含所有类型和形式的合作。它还是一个概念的集合,代表产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研合作、半工半读和双元制、官产学合作、合作教育、学徒等一组概念。在校企合作中,主体的层次不同,合作的方式和合作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为界定概念,本文所研究的校企合作模式特指高职院校的校企模式。
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2014年上半年,本研究对大连地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设置了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意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手段、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外部因素、企业员工需求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共涉及14个相关问题。先后选择大连市多家与我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养老机构展开调研,对相关学生、毕业生、合作企业员工、领导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162份。
二、基于调研结果的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浅,合作方式单一
从访谈和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企业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管理与服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层次浅,合作方式单一。本次问卷的数据表明,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中,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约占90%,而其他形式的合作则相对较少;企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的占25%;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到企业兼职的占20%;其他形式的合作占19%。在大连市内的合作企业100%地参与到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短期实训教育中来。在大连市外的合作企业中也有82.5%的企业愿意接收为期一个月的学生校外实训。高等职业院校同企业的合作主要停留在浅层面上——学校寻求实习场所,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这样的合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二)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现象
部分企业并不真正关心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主动寻求合作而企业被动应付或反应冷淡的现象。
调查显示,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高达86%的合作关系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建立的,仅有14%的合作办学是企业主动向高职院校寻求的。
(三)学生角色转变不顺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校学习时,理论基础相对于其他类院校的学生较为薄弱,而他们的实践技能与从业人员相比,也不太成熟。在刚毕业的时候,面对自身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他们会出现很多不适应,产生各种不稳定因素。由于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初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关企业就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产生怀疑,进一步地就会对校企合作产生失望或不积极的态度。
在访谈和调查中,相关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足;招聘后不能立即上岗。可见,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上岗前不需要技术培训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企业本身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性质,导致其对生产成本等利益考虑较多。
(四)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不挂钩,企业留不住学生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实习结束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的很少,这使企业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许多合作办学都停留在浅层上:企业从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校企合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三、对校企合作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障碍因素的分析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动机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分析
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企业对其参与校企合作动机的赞成度排名如表1所示。
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1)物色满意的员工;(2)与工作表现好的学生预先签订就业协议;(3)与学校建立和加强联系;(4)改善员工结构。可见,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已经具有了较为长远的眼光,希望校企合作能带来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正如排名所显示的,现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企业是将自身发展作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
排在第五位的是向社会展示企业的合作形象。由此说明,企业若要寻求长期的发展,就需要向外界展现其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培养好的毕业生,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方面。
最后,企业所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注重长远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满足自身短期的利益诉求。而大学生作为物美价廉的劳动力,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理念和工作活力,还能减轻正式员工的负担,帮助企业完成基础工作和季节性需求,是对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有效满足。
以上调查和分析表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得到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通过参与校企合作,能够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
2.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分析
对高职院校与养老机构合作形式的调查表明:企业最希望参与的校企合作方式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第二位的是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第三位的是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前三者的合作意愿度分别达到81.4%、68.3%、61%。由于企业接受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需要专人进行指导,可能还要承担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以及因实习生工作不熟练产生的问题,企业的责任较大而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小,导致企业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的机会方面积极性相对其他合作形式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联合办学、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分别位列企业参与意愿的最后三位。这表明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参与高职教育时各方面投入都不会过大。
(二)校企合作的障碍因素
1.实习缺乏安全保障。对于实习活动的管理还存在漏洞,实习活动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本次调研中,有63%的企业都提出,对于学生参与实习活动的安全问题缺乏相关的保障措施。实习生由于对工作不熟练更容易发生事故,这是影响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生最主要的障碍。
2.部分实习生的理论基础、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达不到企业要求。本次调研中,有37%的企业提出,有部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些学生缺乏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技能,并且不虚心向实训的师傅学习。另有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一心只想当主管、坐办公室,对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不打招呼就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
3.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一定困难。本次参与调查中,有63.2%的管理者提出,时间限制是校企合作的障碍因素之一。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学年制进行教学,很难根据企业要求的时间进行实习。
四、基于调研分析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建议
基于现阶段老年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的调研结果,通过从企业角度的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归因分析,参考养老机构企业专家领导的建议,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对解决大连市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政府的财政投入、企业行业、社会各界等多元主体的投资渠道,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校企合作的高效发展。以立法来规范校企合作体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规定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要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资助、税收减免等鼓励性政策与不履行合作义务的惩罚性政策一并法规化。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高职类教育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学生毕业后能否满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更取决于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在“对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是否满意”的一项调查中,12.5%的企业选择了满意,66.1%的企业选择了比较满意,仅有9%的企业选择不满意,12.5%的企业弃选。调查结果说明只要学生的就业心态平稳,职业定位符合实际,并顺利度过了角色转换和工作适应期,能够安下心来认真工作,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为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有必要在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并端正职业态度。
(三)根据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开展合作活动
公共事业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完全参照理工科专业,不能建立和维系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应该考虑到社会责任。校企合作的原动力不应是同企业的纯利益关系,而应更多地体现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摆在首位的始终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把学校和机构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专业与行业才会有合作的基础和长期发展的动力。
(四)校企合作的途径应该多元化
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元化的,其途径应做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元互补,应该涵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共同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共同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
(五)深层次合作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对于像养老服务这样发展不够成熟的行业,校企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浅层,而是应该占领制高点,积极探索行业发展前景。解决行业发展难点问题、承担横向研究项目、推进职业准入制度、制定行业标准、共同调研发展方向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深层次项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谢华.“双元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3]丁堃.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6).
[4]于桉,韩大伟等.“2+1”式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汤大莎.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的“蝴蝶”模式[J].民族论坛,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