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能否保持着良好的身心状态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对此,在进行了走访调查等多角度采访后,切实分析问题,并就心理健康平台建设的构建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希望给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道路上一缕阳光。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平台建设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1.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一个民族之所以有自强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就是源于一个明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核心思想力量作为支撑。扭曲的思想无法培养健康的个体,更不要说建设和谐向上的社会。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困扰与潜在危害远远大于身体健康。而每一个青少年,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否培养好这“一发”直接影响到“全身”的顺利建设与和谐发展。
2.影响个体成才培养。百年之前,学者梁启超通过《少年中国说》明确青少年的重要性,世纪之后,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青少年对于一个民族的希望至关重要。高智商低情商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淘汰,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主旋律。心理问题不仅仅会给受困者带来痛苦、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正常的交际、生活、学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其自身乃至周围人群的生命安全。如此一来,谈何发展?何以成才?新时期的健康定义早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全,而是身心的健康。近年来,由于青少年偏激事件频发,并且造成后果惨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但是关注的背后却总是缺少可行的高效解决方案,重视力度远远不够,并没有形成规范系统的干预与统筹科学的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思想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雏形期,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相关辅导,尽早的开展心理问题的发展,心理疾病的治愈工作,能够切实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人生方向,才能使其享受美好健康的生活。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1.过于自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这个问题是最常见最频繁的,总结发现对于这一类人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他人的批评与指责,不能良好的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面对责备常常以偏激的角度,恶劣蛮横的态度去对待,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滋生。问题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少年时期成长的原生家庭教育有关,少年时期父母的过分溺爱,无休止的纵容娇惯,是形成此心理的主要诱因所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从上世纪的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已经转变为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一个人能否融入团队并且适应团队生活至关重要。拥有自我主见固然重要,但是过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正确批评却万万不可。
2.思想偏激。当今社会不乏这样一群人,将每个人都看作自己的敌人,当作自己的利益威胁者,处处提防小心算计。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交能力以及集体牛活的体验。问题分析:个人恐惧论,他人威胁论不停的充斥在脑海之中。长期的思想偏激极易造成行为上的偏激。震惊全国的高校饮水机下毒事件,正是思想严重偏激的产物。这类问题最初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行为思想罢了,可是却没有人及时发现积极疏导,导致问题扩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行为冲动。这一类行为主要表现为青春期思想早熟,个性追求独立。但头脑相对简单,解决问题方式相对单一且不正当。在集体生活中,难以适应。在个体生活中,处事蛮横。常常难以控制愤怒情绪,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对待同学,甚至对无辜群体大打出手。
问题分析:青春期是每个人必经时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常常与思想的成熟难以匹配,因此导致成年人的身体下是少年的思维。凡事不计后果,冲动,偏激。在此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任由其发展,导致部分青少年拉帮结派崇尚暴力,欺辱同学。
4.情感混乱。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父母的交流中出现分歧,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反而出现疏远父母,刻意回避沟通交流,甚至冷战等行为。对待异性,难以控制强烈的占有欲以及爱慕之心,出现影响双方正常生活的骚扰行为。对待陌生人,防范心理过差,轻信他人,盲目交往。严重者可对自身造成不可弥补的身心伤害。问题分析:青少年情感本末倒置,将最亲近的父母看作最危险的敌人,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看作对自己青春自由束缚的绳索。将未知的陌生人看作思想與心灵的沟通者。主要因为青少年情感空虚,渴望得到认可,虚荣心强,希望得到陌生人的理解与赞美。这一时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因此面对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校方引导、真挚的友情陪伴,和谐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的疏导治疗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的目标
通过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并设立常驻心理辅导师,借助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合理可行的疏通手段,为青少年,为社会各界人士,广大民众群体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权威的心理辅导平台。为心灵有所空虚,被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解开心头困惑,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并且设立暖心驿站,定期发表社会正能量文章,上传温馨小视频,制作精美图文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品质,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的面对未来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还会邀请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作为心理疏导人员,给他们相应的心理培训,让同龄的社会群体在这样一个沙龙中畅所欲言,解除心中烦恼,同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小屋,提供沙包、橡皮人等道具,可以让青少年摔打,发泄心情,播放安抚音乐以舒缓情绪。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的目标致力培养身体健康,内心强大的社会储备性人才,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四、心理建康辅导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若干年前,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可如今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成人白考、公务员无一例外,全部是万人过独木桥的严峻形式,困扰着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生活、情感等等问题。现如今我国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多达1600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23%。而我国从事这一行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代人生活节奏匆忙,对待心理疾病有一定的误区,常常忽视或者刻意回避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心理咨询。若是能够早日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防患于未然,我国心理问题患者数目必定会大大减少。因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多媒体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QQ、MSN、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平台等等方式都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及时更加方便的传递各种信息。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登陆平台,便可以处理心中困惑,这是信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快捷生活方式,所以一个广泛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心理建康辅导平台的优点
在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的建设中,建设网络平台是其突出特点之一。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建设相比于传统的教育,能够有效弥补其短板。没有时间与地域的基本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入平台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或者心理辅导师的实时咨询。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广泛性,传播并普及相关心理健康常识,提供基本的高效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常识在社会各界的普及率。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各界建议,日益完善的将平台建设成为观之舒心,用之顺心的心理健康港湾。
1.在不断的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前提下,设立青少年自测题库,成年人白测题库。在白认为有心理健康危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科学试题的检验进一步深入了解。设立专业划分机制,将不同问题的受困群体进行系统划分,依据总体情况广泛疏导: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单独面对面交流。达到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心思想,帮助每一位受困人士解开心头疑惑。同一群体定期由心理导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共同分享解惑妙招,携手奔向美好人生。
2.建立各年龄段专属心理测评机制,通过问卷作答,主观问题看法等方式,检测被测人实时心理健康水平。让受测人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并且通过作答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3.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平台还将建设“心窝窝”小屋,无论你是何种身份,面临何种问题,所有牛活中的压力、困惑都可以在此以匿名形式进行诉说。可以自主选择收听人群,可以是专业心理辅导师,也可以是素未谋面的陌牛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舒缓内心压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我们这里可以进行面对面真实的交流,不同的人之间可以针对一个心理问题组织一次心灵对话沙龙,同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小屋,提供沙包、橡皮人等道具,可以让青少年摔打,发泄心情,播放安抚音乐以舒缓情绪。
六、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从最初的满足温饱,逐渐转变为享受高质量的人生。身心健康是所有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尤其是作为祖国发展的后备力量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就变得尤为迫切且重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設要在当今社会加大其重视程度,在各个年龄段,面对青少年本身所面临的成长问题要切实做到分析整理,寻求高效快捷的解决办法。要深入贯彻落实到牛活实践中去,家庭教育在重视成绩的同时更要注意美丽心灵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苦抓升学率的同时,要格外重视素质教育的德育培养;社会生活中在追求高物质的同时,要留意自身心理的微妙发展变化。只有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正其行,立其身,明其心。希望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的建立,能够帮助更多被心理亚健康所困扰的人,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受助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早日摆脱心里的梦魇,回归轻松幸福的牛活。
参考文献:
[1]唐青.成教学生心理辅导平台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6(20):146-147.
[2]马丽华,周国玲,陈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心灵港湾”空间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发行部,2012(13):66-67.
作者:李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