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意境高远 气韵天成—济南市博物馆藏书画珍赏

我国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可谓影响深远。济南市博物馆收藏宋元以来书画作品甚多,尤以明清时期为大宗,现择其要者而述之。

宋人《仿郭熙笔意图轴》(图1)

北宋。绢本水墨,纵130.5、横48.5厘米,是山东省文博单位现收藏年代最早的绢本画作。此画采用全景式构图法,描绘深秋清旷的山间景色。远景高山峻岭,云霭空蒙。近处茅舍柴篱清晰可见,古树盘曲,枝如蟹爪,叶已尽脱,一派荒寒萧疏之意。整个画面布局严谨,气势磅礴,从总体风貌看极具郭熙之遗韵。钤印:白文“缊真阁书画禅”,朱文“宣和”,其余四方模糊不清。此画1962 年购自济南市文物店,无名款,时代存疑。1988 年5 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谢稚柳、刘九庵、傅熹年等鉴定专家,依据其技法、风格和质地等特点,确认为北宋郭熙派的山水遗存,或者为郭熙山水的摹本。

郭熙,字淳夫,今河南孟县人,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画院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家,也是继宋初李成、范宽之后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被后人称作“画中正派”、“画中圣贤”。他对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画论《林泉高致》亦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曹昭《格古要论》评论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其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倪瓒《枯木竹石图轴》(图2)

元。纸本水墨, 纵81、横36.5 厘米。此图坡石之上秋树二株,新篁数丛,意境荒寒萧疏。石作折带,干笔皴擦。笔墨疏淡简远,为倪氏代表作。画心右上方题记7 行,但字迹脱落,模糊不清。左上方邃翁题诗一首:“老树槎牙竹石□,岁寒风骨自应殊。不□颜色供毫厘,□是云林性最迂。”

倪瓒(1301 ~ 1374 年),原名珽,字符镇,号云林,无锡人。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他的山水画作萧疏空寂、超逸脱俗,历来被视为文人画家的典范。其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及“聊写胸中逸气”的观点,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并且深深影响明清两代画家。

戴进《山水人物图轴》(图3)

明。绢本设色,纵142、横81 厘米。此图远山连绵,湖水浩瀚,湖畔古树虬曲,树下高士席地而坐,读书赏景,侍从躬身侍立其后。取景疏朗辽阔,用笔圆润,格调苍老,人物形象劲健有神。款署:“钱塘戴文进写”。钤印:朱文“钱塘戴氏文进”。

戴进(1388 ~ 1462 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间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董其昌《草书临帖卷》(图4)

明。绢本草书,纵28、横411.5 厘米。此卷草书不贴切原貌而注重表现在古帖中获取的感悟,用笔中锋圆劲,结体精微,气势连贯。在萧散、简远、疏朗、秀逸之中,透其禅意和文人的书卷气息。内容为节临怀素《自叙帖》。款署:“董其昌”。下钤白文印“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引首白文印“玄赏斋”。董其昌(1555 ~ 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 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并兼掌北京詹事府事。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又有“南董北邢”之称。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王铎《行书轴》(图5)

明末清初。绸本行书,纵170、横50.5 厘米。此幅以沉雄顿挫为体,以飞动变化为用。结体欹侧,章法稳重,用笔翻毫平铺,突出其刚建的线质和跌宕的节奏,气势雄浑憾人。内容为自作诗:“入深势不同,色色夺虚空。汲路鸦能到,擘岩蟪亦工。寒温诸药气,薄厚一钟风。如赐栖身地,贴心住石丛。”款署:“戊子三月书北畿,王铎”。下钤白文印“王铎之印”、“烟潭渔叟”。戊子为顺治五年(1648 年),时年王铎57 岁。

王铎(1592 ~ 1652 年),字觉斯,号嵩樵,谥文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 年)进士,崇祯中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书法得益于二王和米芾,工楷、行、草书,兼画山水、兰竹。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郑燮《竹石图轴》(图6)

清。纸本水墨,纵182、横103.5 厘米。此图画峭壁山岩下几竿秀竹迎风摇曳,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孤傲而清高,稳健而灵动。山石以淡墨勾勒显其形,略加皴擦、点苔显其质, 峭劲凌厉。款署:“乾隆壬午板桥郑燮写”。钤印:白文“郑燮之印”,朱白文“爽鸠氏之官”。时年郑燮70 岁。

郑燮(1693 ~ 1765 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去官后寓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书亦有别致,糅合篆、隶、行、楷各体,自创“六分半书”,用笔变化丰富,章法疏密相间,正斜相揖,错落有致,人有“乱石铺街”之喻。济南市博物馆藏有多幅郑燮《行书轴》(图7、图8)、《隶书轴》。

高凤翰《素袜凌波图轴》(图9)

清。纸本水墨,纵119、横46.5 厘米。此图以大写意泼墨手法写风中荷叶、荷花的摇曳多姿,用笔放纵,墨色淋漓,加之左手长题,更加奇趣陡生。款署:“南阜”,“素袜凌波之图。壬子写,丁巳补题”,并有作者左手书诗文及题记。钤印:白文“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霸上亭长”、“古介子国”、“凤”、“翰”、“南阜山人”。

高凤翰(1683 ~ 1749 年),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尝自称老阜,因患风瘁,右臂不任,以左手作画,又号尚左生、归云老人,山东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性豪迈不羁,擅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济南市博物馆就藏有高凤翰刻铭的天鹅砚、虫蛀砚等。著有《砚史》、《南阜集》。

清中期“扬州画派”的出现,给当时的画坛增添了几分生机,开创了水墨写意花鸟与诗、书结合的新天地,标新立异,给人以启迪。除郑燮、高凤翰外,李鱓、黄慎、罗聘、华喦、边寿民的作品,济南市博物馆皆有收藏。

王翚《山水图轴》(图10)

清。纸本水墨,纵77.5、横44 厘米。此图是典型的王氏山水模式,层峦耸翠,瀑布高悬,山间云海浮动,村舍若隐若现,长松茂树交错,山下溪水潺潺。在笔墨表现上,既有黄公望的风格,又有米家山水的味道。右上方楷书题款:“芙蓉一朵插天表,势压天下群山雄。壬子夏日仿北苑笔意,为自老年翁尊堂太老夫人六十荣寿。虞山石谷王翚。”钤印:朱白文“王翚之印”。

王翚(1632 ~ 1717 年),字石谷,清初画家。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擅画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齐名,合称“四王”。清代初期的绘画,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法,而吴历、恽格在山水画方面也有相当的地位,世称“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对清初的画坛影响颇大。济南市博物馆藏有《王翚恽格书画合册》,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全册共12 开,王翚画山水,恽氏行书对题,可谓珠联璧合之作。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