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科研院)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举科研之旗,走产业之路,积极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及其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成绩显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年来,中铁科研院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项,科技成果奖37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34项;拥有有效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316项,主持或参编各类技术规范(标准)57项,主编、参编、翻译著作74部。

近年来,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

(1)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技术。该成果系统总结了不同海拔时速200~400km高速铁路隧道瞬变压力、微气压波、空气阻力、列车风和气动荷载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提出了我国第一套高速铁路隧道断面参考图,自主开发了隧道气动效应单维计算软件,在无砟轨道隧道微气压波激化效应经验计算公式、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连接明洞结构设计参数对空气动力学效应影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为多条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联调联试方案的编制和既有铁路提速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多个高速铁路隧道坡度设计、微气压波缓解措施结构设计和施工工作提供指导,成果已被纳入《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该成果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水平声波/地震波剖面法(HSP)、岩体温度法(RTP)是中铁科研院独立自主开发的地质预报方法。该成果提出了新型一发多收空间阵列式测试布置方法,形成了集利用TBM破岩震动作为地质预报探测震源、信号无线传输技术、高分辨弯扭式压电检波装置的适用于TBM施工的地质预报技术,建立了浅孔岩体温度隧道施工涌水预报方法,实现了隧道地质预报目标地质体的精确定位和展示,突破了TBM施工隧道预报技术,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该成套预报技术已在国内外数百余座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成功应用,预报长度超过2000km,预报方法已被纳入《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该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灾后边坡病害快速治理新结构及防护技术。该成果通过对都汶公路、宝成和成昆铁路等灾后边坡病害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灾后边坡病害典型地质结构及变形破坏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适用于快速治理的新型结构——递控式锚杆、拼装式锚杆(索)框架新结构、“人”字形和“爪”形布置的柔性桩-锚结构,掌握了新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征、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成果已经在多条公路、铁路边坡或滑坡治理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成果获2016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寒区工程建设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该成果以寒区工程性质和寒区地基基础为主要研究对象,研发了适用于高寒地区的路基工程自动化变形监测设备,提出了“先环境,后工程,先治水,后补强”的工程病害综合治理原则,针对桥头路基、高路堤及其他高寒冻土区路基工程沉降问题提出了由热棒、片石护坡(道)、土护道、保温盲沟等不同措施组成的整治技术体系;提出了寒区桥梁、涵洞病害治理技术及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等。研究成果在青藏铁路、寒区公路、输油管道、输电线路、机场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该成果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