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家庭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及指导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这时候的学生特别需要父母为他们精心导航。然而,现实却是:农村初中学生的不少家长,要么外出打工,让孩子在家留守;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管教自己的孩子。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欺瞒师长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外出逃学”“极端行为”等。长此以往,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因此,除了要特别有针对性地疏导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还很有必要根据“家庭教育薄弱,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这一特殊现象,针对他们的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当中的“特殊学生”。
二、相关策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教育者,是为了共同教育好孩子而结成的教育联盟。只是教师受过专门教育,比家长多一些工作经验。教师应该从平等合作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指导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等。
1.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对事业、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等。
2.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努力学习,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为孩子做出爱学习的好榜样。
3.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这个道理。家长特别应具备坚韧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现在学生最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
(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才重要
前面分析现状时,我们看到,不少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考上高中以至大学。可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过去自己没有读多少书的遗憾,应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目前的文化水平,为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适中,特别是应该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高、过低的目标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指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代不了的。
我们也特意提醒家长以及其他监护人关注这个问题。从最终反馈来看,那些能够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发展都不错;那些没有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问题就比较多,如上网、进游戏机室、打台球、打架斗殴等。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离异家庭”以及“留守学生”,因为缺少得力的监管,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出问题。
(四)指导家长合理进行批评惩罚
1.批评时不能歧视和侮辱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要带侮辱性地谩骂,如“你这个猪头”“你这个傻瓜”等。要知道,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为了自己出气。过分的辱骂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
2.批评时要注意态度真诚
真诚的态度比一味的指责有效得多,有利于孩子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如“这次考试失败你找过自己的原因吗?”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因为关心他而批评他,而不会认为家长是拿骂他来出气。
3.批评时要简明,抓住要害
如批评孩子爱看电视而做作业随便敷衍了事时,不要牵扯到不尊重父母等上面去,不要一直唠叨。否则既不利于此次错误行为的纠正,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4.批评要考虑场合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注重自己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五)指导家长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父母更要了解孩子,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了解他们平时爱和谁玩耍,玩些什么;周末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活动,等等。发现孩子的“秘密”,是父母教育孩子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的家长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另外,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教师不能够像教育学生那么方便,几乎可以随时把他们叫(召集)到身边来指导。这就注定了这种家庭教育指导不可能是系统的,只能是零碎、散乱的,更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后补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晓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工程学 院学报,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