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放学后儿童计划”
21世纪以来,将儿童卷入犯罪或暴力事件的现象在日本社会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儿童的安全与健康这一问题让日本政府如临大敌。不少学者和教育热心人士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区域教育的不作为。为了应对社会质疑,2006年5月,少子化责任大臣提议将文部科学省正在实施的“区域儿童教室推进事业”(地域子ども教室推進事業)与厚生劳动省正在实施的“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放課後児童健全育成事業)合并组成新的“放学后儿童计划”(放課後子どもプラン)。[1]2007年3月,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共同发布了题为《关于促进“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及相关部门、学校间的合作》的通告,同意创设“放学后儿童计划”,旨在为学生在放学后或节假日营造一个安全的、可以茁壮成长的活动环境。同月,两个部门再次联合发布了题为《关于放学后儿童计划推进事业的国库经费辅助》的通告,全面落实了实施该计划所需经费问题。2007年4月,“放学后儿童计划”正式开始实施。[2]此计划共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文部科学省主要负责推行“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②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推行“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包括放学后儿童俱乐部、学童保育等)。由于两个计划的实施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所以其在推行过程中也各具侧重点。“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主要针对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儿童,由学校提供空余教室,吸收多方面的区域合力,为学生的学习、体育、文化活动等提供一定的支援,具体的活动方式由各地根据区域特色制定。[3]“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则仅针对年龄在10岁以下、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等无暇照看的儿童,旨在为这些儿童提供足够的娱乐和生活场地。[4]
二、“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背景与政策依据
(一)“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背景
1.“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
2002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一周五日工作制”,这个表面看起来给予了工作者更多休息时间的政策,背后却蕴藏着不少的社会危机。首先,儿童在学校内的学习时间被极大地削减了。伴随着“宽松教育”的改革思想以及社会中普遍对学历社会的批判,日本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进行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重点对学生的学业压力、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内容等进行了革新,学生的学习时间本已在逐渐减少,加之“一周五日工作制”的实施,原本六天的学习不得不被压缩到五天进行,学校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同时,“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使得儿童不得不增加与家人和社会接触的时间,这进一步加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负担。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本应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将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一周五日工作制”的出现,对家庭、学校与社区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区域教育的能力与效果已经势在必行。
2.儿童在放学后独处的现象严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政策已经开始在日本社会渗透,针对性别的歧视有所好转,女性开始按照自身所愿选择生活方式。自此,相当数量的日本女性不再安于担当家庭主妇,而是渴望在家庭和工作上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加之,20世纪末互联网革命的发端,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或可以由女性来担当,这使得参加工作的女性数量激增。[5]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孩子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
日本学者明石要一等曾将儿童放学后的活动状况作为主题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参与调查的国家为德国、英国、法国、韩国与日本。在众多的统计数据中,一项名为“一周内儿童放学后独处天数统计”的调查将日本儿童放学后独处问题的严重性暴露无遗。此调查随机访问5国首都地区的儿童,仅就调查前一周的独处天数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日本儿童不存在独处现象的比例为45%,换言之,日本有超过半数的儿童在放学后面临着独处的问题,在参加调查的所有国家中,日本的状况最为严酷。
3.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逐渐减少
近年来,日本社会中暴力或青少年涉毒等事件层出不穷,据日本警察厅发布的2013年度《警察白皮书》中所揭示的资料显示,近5年来的刑事犯罪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每年的发案数量仍然有15,000件左右,[7]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关于儿童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学生在放学后直至家长下班的这段时间内,几乎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不能利用某种手段加强对儿童的正确引导,儿童将可能走向歧途。给儿童创造一个优质、安全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保护学生不被暴力事件侵袭,同时更能将学生与不良事物分隔,避免儿童参与到违法事件中去。
(二)“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政策依据
“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台可以在日本的几部基本法律中找到依据。第一,《儿童福祉法》规定,市町村等行政单位对于在小学就学的、未满10岁的儿童,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同时,各地区应以培养心智健全的儿童为目标,联合社区内一切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积极发展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服务活动或福祉事业。诸如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事业、放学后儿童健全发展事业等。第二,《社会福祉法》规定,在着力办好《儿童福祉法》中所规定的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事业、放学后儿童健全发展事业等长期计划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以培育儿童各方面能力为目的的短期支援计划。另外,该法还规定,对于儿童福祉设施的兴建要给予鼓励与支持,例如,助产设施、保育所、儿童福利设施、儿童家庭支援中心等。第三,《教育基本法》(新)规定,学校、家庭、社区内居民以及其他教育相关者,要自觉地履行自身所肩负的教育职责,为相互间的合作发展贡献力量。第四,《社会教育法》规定,在市町村政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保持开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空间和活动场所。
以上所阐述的法律为“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放学后儿童计划”被作为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间合作,谋求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列入《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之中,这是一部将指引日本未来5~10年教育发展走向的重要文本,“放学后儿童计划”在其中的出现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实施的必要性。
三、“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与现状
自2007年开始,“放学后儿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开展,无论是在东京、大阪等中心城市,还是在偏远的町村,“放学后儿童计划”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手段履行着支持和提升区域教育力的职责。通过前文对“放学后儿童计划”概念的阐释可知,在“放学后儿童计划”的两部分组成中,“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作为文部科学省所主推的计划之一,受众更多,包括了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时,其主要的服务宗旨也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教育方面。因此,本文将着重以“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为例,并结合具体事例,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详述。
(一)实施概要
基于众多教育病理现象的出现,日本学者不禁扪心自问:曾经设想的“为建设未来日本所培养的具有丰富心智、作风顽强的儿童”将如何成为现实?基于此,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事件,同时,也为了日本未来的发展,“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要求各地联合社区内的可利用资源,活用学校的场地条件,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学习、安全生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志愿者或教育热心人士可以为儿童提供学习、体验活动、体育、文艺等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儿童搭建一个与社区内居民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对于儿童来说,通过与成人的积极互动,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性、自主性,同时对于培养“丰富人性”也能够起到相当的作用。[8]
在充分认识到“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等的作用后,日本政府于2007年开始推广这一计划,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不断地加强对该项目的支援与扶植力度,使得“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
“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开展既是应对社会现实所做出的反应,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骤,“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发展需要满足三个层面的理论意义。首先,“放学后儿童计划”是为了避免放学后的儿童与暴力事件发生关联,避免儿童因为无人看管而误入歧途或被不良分子利用,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一个层次要素应为“安全”。其次,在儿童获得了“安全”这一基本满足之后,社会、学校还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辅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场所”。这个“场所”应该包括学习场所、体育与文化活动场所、社会体验场所、交流场所、娱乐场所等含义,在此“场所”内,儿童不仅可以进行同龄人间的娱乐、互动,更可以开展代际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一个向下一代传递区域文化与生活经验的机会。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二个层次要素应为“场所”。[9]最后,“放学后儿童计划”在满足了儿童生活基本需要之后,同时又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放学后儿童计划”诞生的社会背景之一即为学校教育时间的缩短,“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无暇对儿童进行实践指导的缺陷,儿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亲身验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儿童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提升学习兴趣也有着良好的促进效果。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三个层次要素应为“学习”。[10]综上所述,“安全”、“场所”、“学习”既是“放学后儿童计划”所包含的三个层次要素,同时也是该计划所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
日本学者莲见元子等在2009年针对儿童放学后的生活状态这一问题,向负责实施“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的工作人员,例如:协理员(コーデイネーター)、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发放了113份问卷,以期对儿童放学后的生活状态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实施效果进行质性研究。由于参与问卷回答的人员均为“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参与者,故其结果的信度也较高。表2中所呈现的问题与答案即为此问卷的具体内容。
通过分析表2所包含的问题和答案,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涉及“安全”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6、问题8),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均在80%以上,可见,该计划的参与者对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安全状况基本满意。第二,在涉及“场所”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3、问题7、问题8),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在70%以上,这说明“放学后儿童教室”基本能够做到积极地提供合适的场地供儿童使用。第三,在涉及“学习”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11),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在60%左右,这说明“放学后儿童教室”在引导儿童进行学习相关活动这一领域,相比于其他两个要素还有待加强。通过此番对比,不仅说明了“放学后儿童教室”在发展过程中正遵循着三个层次要素递进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儿童对于放学后的生活状态满意度有待提高、“放学后儿童教室”的普及度仍然无法惠及全体儿童、儿童在“放学后儿童教室”中很难自主决定游戏或学习活动等。
(二)实施案例
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所提出的“放学后儿童计划”为各地在解决儿童放学后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基本策略,各地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实施适合本地区的“放学后儿童计划”。
香川县高松市龟阜町位于该市的中心地带,此地区是濑户内海经济圈的核心区,经济、文化、住宅设施居多,是当地实施教育活动的核心区域。近年来,由于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连年增加,新兴的住宅区也不断拔地而起。基于以上原因,该地区可供教育活动利用的空间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条件所限,该地区内公园的数量极少,街道上禁止进行任何球类游戏,高松市立龟阜小学规定在下午5时关闭校门,不再开放操场作为儿童游戏的场所。如何创设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为当地儿童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场所已经迫在眉睫。
龟阜町的“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②由此前就已经被正式开展起来的兴趣小组活动转型而成,活动由龟阜社区协议会主办,自2009年4月开始,选定每月的一个星期六在龟阜社区中心举行。2010年9月转而在星期四举行,地点则设在龟阜小学的操场与体育馆中。共有72名儿童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③其中大部分为低年级的儿童。活动的具体执行由协理员、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负责。
通过对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具体案例的观察,结合文部科学省对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具体要求,可以将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的实施特点做一总结。第一,龟阜町根据本地区文教资源相对发达的特点,将大学生兴趣小组以及体育协会等组织引入“放学后儿童教室”之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第二,龟阜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仅仅局限于给儿童创设一个简单的安全活动环境,而是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与成年人接触的机会,使得“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具体活动更富教育性。第三,在活动设置上,龟阜町在满足儿童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又担负起了传承区域文化的责任,老年人为儿童们传授传统游戏的过程也是实施区域教育的过程,同时也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第四,由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侧重点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场所,所以在活动中没有侧重儿童与家长互动这一内容,假设在周六的活动中加入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环节,欢迎家长不定期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则既能解决儿童安全成长的问题,同时也为丰富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第五,作为一项由社区主导的区域教育实践活动,“放学后儿童教室”在龟阜町的参与人数仍未达到广泛水平,更无法与经济发达城市媲美,然而,其所渗透出的以“区域”为基础的改革策略却深深植根于日本教育改革之中。
四、“放学后儿童计划”的评价与展望
透过“放学后儿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为了儿童在放学后能够拥有安全的、良好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可谓煞费苦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该计划也融入了上自文部科学省,下至每一个公民的心血与努力。但是,在“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2]
第一,“放学后儿童教室”与“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共同承担着为儿童在放学后提供优质生活场所的重任,但是由于两项计划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掌控,双方在受益人群、具体实施模式以及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在财政支持与资源分配等问题上也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浪费。
第二,“放学后儿童计划”是一项本着区域教育思想发展的事业,各地政府需要按照本地的实际组织该计划的实施方案。因此,“放学后儿童计划”的规模与效果都将因地区差异而受到影响。[13]欲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在经费和具体策略制定方面的支持,[14]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实际自寻出路。如何吸引当地的居民参与到计划的实施过程,如何吸收当地的经济资本为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如何创设更适合儿童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策略等都将成为影响“放学后儿童计划”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综观“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过程,协理员、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角色作为儿童安全的保护者和活动的引导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在尚未掌握足够生活技能的前提下,依靠成人辅助,既能够达到“放学后儿童计划”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可以在代际交流中掌握更多的社会知识。因此,正确地看待辅助人员的工作、对辅助人员在活动设计与活动执行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指导等就显得势在必行。辅助人员的组成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同时也有社区内的教育热心人士等。这些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衷度毋庸置疑,但是,即便是教师,在活动设计与创意或传递区域文化的技能上也有可能存在欠缺。[15]所以,文部科学省应该组织辅助人员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需求,同时,也应该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专家教会辅助人员如何在放学后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上做到因地制宜、别具匠心。
①表中所呈现的数字表示的内容为:答案为肯定或非常肯定的问卷数量的百分比。
②“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主体多为市町村一级的行政单位,笔者选取香川县高松市的龟阜町为例,意在避开东京都、大阪府等教育发达地区,以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实例从普遍意义上洞悉“放学后儿童计划”。
③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度,龟阜小学共有在校生717人,参与到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中的儿童数量相当于当地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