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教育管理学的研讨也正在进行朝着分科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教育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弱点与不足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刘世明1,陈惠红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管理学院;2.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通识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管理素养,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高等院校开设管理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管理学通识教育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管理学通识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建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建设路径,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管理类课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0引言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经过教育改革实践,高校确实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对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技术专长,也要求其具备管理、计算机、职业、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能力,而高等院校,例如,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就无法学到管理类课程等的教育隔断模式对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如何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管理类通识教育走进高校课堂是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全体的心声和期待[1].本文主要以管理类课程为例,阐述在高等院校非经管类专业如何推进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模式中的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内容之一,为高等院校的总体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建设的路径.
1管理类通识教育概述
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才.而通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理性回归内容,是达到当代教育目标的必然路径,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并获得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了解方法的价值所在、并融会贯通的使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能领悟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表现形式,其主要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锻炼、学习方法获取、职业道德和性情等内容的培养.
管理类课程是研究科学管理知识体系的一系列系统课程,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是指导从业者进行科学管理工作的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综合系统应用型学科.十三五规划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改革内容,而管理思想是创新创业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走进社会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基本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协调能力等管理性素质,走进企业也需要具备时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专业管理知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普及管理类通识课程、培养管理意识、丰富经管知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增强问题的思考深度、体会管理思维的独特魅力、感受管理学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理解管理学知识独立、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深层次涵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识和人文素养,也完善了学生的道德人格情操.因此,在高等院校非经管类专业中普遍推行管理类课程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模式中的一部分,是在普通高校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管理类通识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1-3].
2管理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管理类通识教育起于2000年左右,当初很多高校也开始了管理类通识课程的改革,但是改革的重点都放在单纯的在非经管类专业内部加入管理类课程的方式,这种改革系统性不够强,一门课无法真正的构建学生的管理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积累,逐步建立了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但是这种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在师资水平建设、学科性管理类教材编制、专业区别性学生管理、教学体制改革、学生手段和教学实践等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具体如下:一是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何种管理类课程存在随机性,例如在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管理类课程单纯为项目管理,上课的老师是无项目管理经验非管理科班出身,并且各个专业各自为政没有一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二是开设课程的目标不够明确,多数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类通识课程主要以传授管理类知识为主,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面,但是管理类学科更是一门系统性学科,不可能单纯依靠一门学科就可以培养的;三是管理理论和操作实践脱节,因为没有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研究,学生也无法在日常生活工作创业中体会到管理的用处,使得学生学习管理类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大幅度降低;四是教学形式非常陈旧,普遍还是采用板书、课件的方法教学;五是师资不足,大多数非经管类专业主要是使用自己本专业的师资力量,这种非管理科班的老师缺乏管理类课程教学经验,所教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2].
3管理类通识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对高等院校非经管类学生进行管理类通识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观全局,全校范围内进行部署、规划和改革,以下是对改革的一些探索.
3.1建立基于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程改革模式
针对各非经管类专业特点,采用综合性的教学体系设置,构建基于创新创业的学校范围内的管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建立创新创业培养方案,突出该专业的特征,增强校企社协同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体系,把管理类通识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计划性的举办各种管理类通识教育培训和建立管理类社团组织,校企社共同构建管理类资源库、创业孵化基地,政府、企业、社团为管理类课程提供各种支持,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全校范围系统化的管理通识教育环境,以此可以深入的推动管理通识教育活动,加快产学研合作的进度,提高产学研转化的进度.
3.2提高双师型师资水平,健全管理类通识课程师资队伍
师资是高等院校办学根本,是教学质量优差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教师既是教材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现在很多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的师资力量培养,却对管理类通识课程师资培养重视度和投入度严重不足,非经管类专业管理课程老师极度短缺,而在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管理类通识课程更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知识体系、更具实践性的操作来教学,对教师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构建管理类通识课程专业师资队伍,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院校,派送部分老师下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而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也可以作为校外讲师到学校进行课程指导、实际教学等,且专家和师资队伍是全校范围内共享的,在这种双向无缝合作的过程中,老师更深入的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把企业实际管理知识和案例带入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更接近企业工作环境;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可以让非经管类学生更快的融入管理氛围中;全校范围共享师资队伍,可以最高程度的优化师资团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3改变管理类通识教育教学观念、更新通识课程教学内容
对于非经管类学生,在没有开始管理类通识课程之前,对管理类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比较少配套课程,所以针对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要对传统的管理类课程内容需要做非常大的修改,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类通识教育主要目的:一是对学生传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中能够形成学生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和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管理手段,懂得正确做人做事;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管理学已经是必学课程之一,通过专业的管理类课程可以拓宽知识面、为创新产业塑造融合性综合人才,更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中分析项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面,需要遵从非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由浅入深的选取重要和有专业代表性的为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一系列管理类通识课程,课程的内容体系可包括基本管理职能部分和结合专业的管理知识部分.基本管理职能内容重点讲解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四部分主要概念原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等,培养职业管理人的基本管理素养;专业管理部分,联系专业和行业的特征设置专业管理课程,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项目运营、项目管理和创业管理等课程;增加专业衍生知识,例如创新创业用到的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5-7].
3.4改革管理类通识课程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创新创业全局教育模式下改革非经管类专业的管理类通识教育体系,必须构建全校范围内的管理学习范围,由学校、企业、社团和政府共同分析管理类人才需求,将需求的内容和课程形式映射到学生的管理类人才教学体系中,课程的形式可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联系实践,更注重于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方式,在项目运营中学习,在常规授课方式基础上,增加创业讲坛、网上学习平台和讨论组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各处都能体会到管理的精髓.
3.4.1理论、实践加项目孵化课程教学形式
在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应该由校企社共同商讨确定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包括理论课程修订,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修订,增加跨专业、跨学校和跨领域的理论课程,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专业课程,逐步形成有针对性的理论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实践技术水平逐渐加深和实践综合水平融会贯通的原则,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的课程实践、专业技术实践和综合企业项目实践阶段,将管理能力培养融入到各实践阶段,合理的安排各种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企业真正运行模式,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可以成立校内产业孵化基地,以横向或者纵向项目的方式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可以争取到企业支持来成立学校的冠名企业,孵化基地和冠名工厂以职业化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在工厂中进行管理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4].
3.4.2多种方法融合的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辅助手段:采用集合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和VR/AR等各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环境中进行项目实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论坛和教学资源库等方式进行教学,师生沟通可采用QQ、微信、微博和论坛等方式,多类型资源和多种交流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
(2)多种教学方式: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操作和项目运行等,理论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有理论、有专业的认识,但是一般理论都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再加入案例进行场景构建,在场景中引入理论学习;一般案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且都有标准流程,无法锻炼学生实操能力,因此加入实践操作环节,主要针对一定社会背景,发现管理问题,让学生使用管理学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为了让学生全面性的锻炼项目实际运行能力,创立孵化项目,让学生参与全过程项目运行,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管理类知识、接触各种组织场景,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场应变、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4].
(3)采用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访问式的建构式教学方法:采用建构式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中抛锚式教学方式是以管理学中真实的问题和事件作为情境来创建教学方式,这些真实的问题或事件是与管理案例戚戚相关,是基于管理学的建构知识层次水平的,体现个体特征性,使得学生积极的进行管理类课程的持续学习和探索;而支架式的建构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针对管理知识点设计的一种教学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知识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小部分,产生持续的建构方式,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学生建构水平;而随机访问式的建构教学方式是将复杂的管理学学习具体到教学实例中,将管理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得对管理概念与现实情境都不断进行重新的建构,达到教学的目的.
(4)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翻转式课堂是颠覆普通课程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再也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过程,主要步骤如下:教师课前公布课堂题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课堂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围绕课堂主题进行讨论、相互启发、辨析甚至争论,最后总结对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逐渐形成对管理学的独特见解,使得管理学知识在脑中根深蒂固,“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和创新思考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活动.
(5)使用游戏思维教学法:在非经管类中开始管理通识课程,关键的一点是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构建管理知识的游戏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管理类通识课程中开展团队拓展训练,在游戏中分解管理知识,在拓展中了解自我价值、挖掘潜能;增强学生自信、自律和关心他人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风格和优良的领导气质;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终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达到掌握管理技能的目的.
(6)采用第二课堂、第三学期、竞赛等教学方案延伸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第二课堂有如下形式:举办管理讲坛,邀请校企社专家来校讲课,让学生体验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参观优秀企业,让学生与企业人员沟通,使学生在参观企业经营中体会管理意识,还可以要求企业成功人士对管理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第三学期指的是在每年的第一和第二学期暑假期间增加几周的学习时间,第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可以以实习、综合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等方式进行,第三学期的学习模式对学校学习到的管理知识进行实践巩固和应用,使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完全无缝的链接,真正的实现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另外每年举办或者参加各类管理类竞赛,例如创新创业大赛、管理知识应用大赛、工商模拟活动等竞赛,通过竞赛的亲身参与、管理体验环节来激发非经管类学生学习管理通识课程的积极性[5].
4小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让管理学通识教育走进普通高校各专业的课堂,通过管理学的普及能够让学生体会管理思维的独特魅力、增强问题的思考深度、感受管理学的意义所在,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情操.本文与时俱进地对管理类通识课程目标、内容、授课形式和方法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设计,通过实践发现,基于创新创业的管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达到“专业+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篇:情境教学法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黄清霞(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出,传统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面临多方面的危机。基于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体验多种管理情境,切实掌握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本文从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在教育管理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如何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以促进情境教学法在教育管理学课堂中的深入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教育管理学理论内涵教学应用
《教育管理学》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均需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当前国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仍未脱离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科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未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此外,教育管理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从实践中吸取管理经验,同时需要将教育管理相关理念应用于实际。因此,为了提高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管理学的课堂教学需要跳出传统的纸上谈兵“教”,走向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通过创设情境,增加课堂魅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分析
情境教学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由Brown,Collin,Duguid所写的发表于1989年的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ofLearning)的论文中。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该论述强调了情境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情境教学法最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的深化、应用的发展,现已被运用于多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教学、历史教学、体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关于情境教学也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的环境设置、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如历其境的逼真感,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3]。“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4]。从以上多种关于情境教学的表达中我们发现,关于情境教学的主要争议在于“设置何种情境”,是真实的情境还是模拟的情境;关于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目的,看法较为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方法的运用主体毫无疑问是教师,应用的客体是学生,我们必须清楚在情景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在情境场景的创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真实问题情境还是模拟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对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认为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所授内容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或是事实的或是虚拟的场景,开展模拟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育管理现象环绕学生周围,要在教育管理学的课堂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效果,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教育管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探析
(一)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转型、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一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其人才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育管理学课堂中应该突出“应用”二字,以适应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需要。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专业建设下对于教育管理学课堂提出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相应理论的使用,对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满足应用型专业建设的需要,适应高校的转型发展。
(二)实现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需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教育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教育性。要实现教育性与德育性的完美结合,要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将相关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所需要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以情唤情”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三)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课堂魅力的需要。
由于教育管理学这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传统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思与学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课堂无聊,教学内容枯燥与无用,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逃课,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影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提高课堂的魅力,同时通过“思”的启发让学生重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法的分析
“情境教学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与向心力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学设备和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通过演示、模拟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5]。下面将以褚宏启、张新平主编的《教育管理学教程》[6]为例进行情境教学法应用分析。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引起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注意力与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经验是我国古代较为鲜明特色的教育管理经验之一,对现代教育管理有重要的作用与启示,是课堂讲授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内容。但是由于稷下学宫的建立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学生对于稷下学宫知之甚少,如果通过纯语言的解释讲授,那么不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稷下学宫的介绍视频,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一所对我国教育管理历史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学府”的概况,引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稷下学宫式教育管理方式,认识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教育管理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启发学生的当代反思,实现知情意的交融。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这是教育管理学课堂改革应该实现的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可以由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播放案例视频或口头描述案例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提出若干问题并讨论、分析、解决该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突破知识本位教育,教师通过问题创设加强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力,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性,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比如在讲授第十二章《学生管理》时,可以选择学困生的管理作为本章节教学的案例。对于学困生的管理是学生日常管理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是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探讨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从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够激起班上学困生的反思,对于学困生起到激励与鞭策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角色扮演模拟情景。
角色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在教育管理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情景,可以使静止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刻感知理论的魅力,而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形体表现、组织协调、思维与创新等能力。在教育管理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模拟情景呈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体现的场景。如在讲授“教育管理中的沟通”章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正式沟通要义,可以在课堂中模拟学校组织内部正式沟通流程,让学生通过扮演学校各部门的人员,真实体验正式沟通的方式。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于平时学习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教育管理现象的思考。讲述“教育决策”章节时,该章节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但是教育决策却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就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扮演不同相关利益决策者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头脑风暴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应用于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借以解决实际中需要决策的问题。
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要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需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而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教育管理学课堂,则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实施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教育管理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的培养,能将枯燥的理论内容生活化,能将平面的课本内容立体化,能将缺乏活力的课堂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互动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情境教学方法在教育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寓理于景,情境交融,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3篇: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吴文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科、学术和理念的发展上。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现实表现为:性质归属的转移、对象范围的拓展、结构体系类化、研究方法更新等。在不同的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程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教育管理学一直围绕着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教育管理学,开始探索教育管理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学科学的方法体系应运而生。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性质;发展历程;现状
19世纪末20纪初,教育管理学已有了雏形并且有了理论形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淀和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促进人们对教育管理学性质的全面、深入了解,本文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阶段(1862---1900年)
1862年,中国近代教育在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中拉开了序幕。由于新式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出现,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不断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机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对近代教育制度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二)诞生阶段(1901--1915)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积极向日本学习。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时,有关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系统知识也从日本引进进来。1901年,我国第一本中文《学校管理法》编著完成;随后,国家规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为师范学院课程;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当时的新式教育管理问题。从此教育管理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了。
民国后,国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学著作,都会包含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最早的构成方式了。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注重实用,少理论研究,大量引用国外教育法令作为管理参考。主要是作为新式学堂办学指南,缺乏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就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创新,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但实际上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三)兴起阶段(1916--1926)
1916年后,中国教育开始发生转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学习,当时,美国的教育管理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传播到国内,宣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给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教育管理学在大学的学科里有了建制,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学科,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兴起的局面。
(四)自发阶段(1927--1937)
教育管理学在经历了学习日本、仿效美国的初步发展后,学术界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十年发展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进入了自发阶段。以1927年开始的教育行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标志着一个学科发展高峰时代的到来。
随后进入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处于中华名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但战前形成的学术精神没有被摧毁,并体现出了新的面貌。
总体来说,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既属于中国教育与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与当时世界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脉搏相一致。
二、教育管理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学在本世纪初已出具雏形,20年代至40年代发展较快。解放战争后,由于受到了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放弃了对教育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了一门被遗忘的科学。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成熟的环境,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管理学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管理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固疾
在教育管理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并不是只有我国教育管理学会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也都面临这样的处境。我国教育界在理论与实际这一问题上,困扰已久。特别是今天,这种争论和冲突显得更加尖锐。教育管理学者更多的注重了理论研究,而脱离了实际社会的需求。本来,教育管理学积极向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吸取养料,用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是新兴学科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学科发展观的。但是,如果教育管理学仅限于这一范围,而不能主动向前再跨一步,把理论的研究和前景深深植根于中国广阔的教育管理实际和改革的背景之中,那么,教育管理学有可能会成为空洞并且没有内涵的一门学科。
(二)认识仅限于经验上,理论性不强、过度注重解释、论证,忽略了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
从观念上来说,教育管理学者缺乏将著作中日常用语提炼成为专业术语的意识,表示过于口头话.以至于概念表现的过于单一,现象出的理论水平较低,导致整个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群呈现出缺乏抽象度的群体特征.并且,一些教育管理学著作中出现随意使用概念,偷换概念.破换了教育管理学的学术形象.从体型上看,教育管理学过于分散没有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总体上说,教育管理学在研究过程中重解释和论证轻反思和批判。教育管理学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反思性的。反思性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最为珍贵的品质。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学既包括教育又包括管理,对于教育和管理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理论的推动作用,同时需要人文观念的引导。因为教育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必须使用既科学又人道的方法,关注个体的存在,关切生命,尊重他人,并能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持理解的态度。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国家的责任,同样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的责任和权力。教育事业是人类的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国家强大。因此,教育管理学既因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应该积极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
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人们在竞争的同时更要学会合作。在教育管理学上,同样如此,竞争意味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提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合作基础上产生竞争力,既增强了团结协作又提高了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育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性活动,它是客观的,有意识的。指导教育管理活动的意识的发展状况,标志着教育管理的自觉程序。当指导教育管理活动的意识达到了哲学境界,也就标志着教育管理的自觉性达到了最高程度。尽管教育管理哲学思想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哲学思想也有水平高低的不同。但比之一般意识。就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总是属于意识的高层面。要使中国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就必须掌握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强化教育管。强化教育管理的实质在于提高各级教育管理者进行教育管理的自觉性的程度。必须以现代教育管理哲学为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反思自身教育管理思想之演变,端正自己办教育、管教育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教育管理和指导教育管理实践。以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的最终达成。让教育管理学在新的时代发展的更加快速,让教育管理者学为所用,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