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乡村教师,他们是在中国快速转型、高速崛起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也是中国教育百年现代化历程中最特别的“乡村教师”。
2013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476.82万人,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9.46万人,其中乡村专任教师(含城乡结合部、镇区和乡村)762.7237万人,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1.31%。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教师总数为330万人。
为深入了解我国新生代乡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乡镇村级学校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郑新蓉、魏曼华、杜亮主持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教师支持服务与政策研究”项目组在2011-2015年间对贵州、云南、河北、四川、湖北、甘肃、广西等省份多次进行基线调查和专题调研,采集了大量有关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数据。
本文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并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在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
一、新生代乡村教师女性居多,多出身于农村,多有留守经历
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90后”教师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为例,该区共有教师7500名,其中35岁及以下教师3705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49.4%。贵州省威宁县2014年30岁以下教师占50.97%,31岁-40岁教师占28.47%。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共有209名教师,35岁以下教师91人,占全镇教师总数的43.54%;“90后”教师30人,占全部青年教师的32.97%。
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逐步呈现“女性化”特征。项目组在2011年的调研显示(本文调查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项目组调研结果),以特岗教师为主体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比例接近60%。在个案县镇调研中,这一特征也非常显著。广西隆安县35岁以下416名教师中,女教师287名,占69%。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91名青年教师中,女教师70人,占76.92%。
79.89%的青年乡村教师出身于农村,上大学前的户口类型是农业户口。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父亲文化程度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母亲文化程度占比例最大的是“小学”。超过93%的教师认为父母家庭经济条件在其家乡属于“中等”或“偏低”水平,家庭年收入在1万-2万元之间的最多。
相当多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小时候有过留守经历,这对于他们从事乡村教育事业有特殊的意义。在2013年甘肃省小范围调查的205名特岗教师中,有71名教师曾有过父母一方或双方都长期在外打工的经历,占总数的34.7%。其中,母亲曾长期在外打工的占2%,父亲曾长期在外打工的占22%,父母都曾较长时间在外打工的占10.7%。
二、新机制招聘的乡村新教师来源广泛,学历更高,大部分在最艰苦的地方任教,最需要提高待遇
近十年来,乡村教师招聘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提高了学历要求和待遇水平,突破了地域和专业限制,增强了招聘的透明性、公开化和自愿性。例如2006年开始在中西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至2014年已招聘43.2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教师。
新机制打破了传统“县招机制”以地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招聘方式的束缚,将县域内农村教师岗位的供需平台放大到全国层面,在“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原则下,乡村教师队伍更加多元化,而不仅局限于本地人。在2013年甘肃省调查的205名特岗教师中,跨县任教的教师80名,占总数的39%。贵州省威宁县新发乡2012年158名新入职教师中,外县教师有105名,占全部教师的66.46%。
调查显示,约有67%的乡村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大专毕业生占31.32%,也有极少数新生代乡村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师范类毕业生占83.78%。新生代乡村教师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都比较靠前,自我陈述“优秀”(班上成绩排名前10%)和良好(班上成绩排名前25%)的占90%以上。可以看出,新生代乡村教师总体水平较高。
新机制招聘的乡村教师专业分布也较为广泛。除师范领域各专业外,还包括高等院校大部分专业。以2011年调研中的河北省某乡镇中学为例,该校共有新生代乡村教师21名,所学专业跨度较大。除音乐、英语、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地理、教育技术、数学、化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外,还有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制药工程、农学、人文教育、动物医学、对外汉语、平面设计等专业。
热爱教育事业、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是他们选择当乡村教师的主要原因。对于“为什么报考特岗教师”这一问题,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当老师”和“为了支援落后地区教育”,分别占到50.43%和16.12%。
90%的乡村青年教师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且大部分在最基层、最艰苦的村小、教学点任教。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该县2011年的特岗教师中有3974名在乡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任教,比例达51%。2013年甘肃省调查的205名特岗教师中,193名在乡镇及乡镇以下中小学任教,占94.15%。其中,在村小、教学点任教有71人,占34.63%。
相对于“县招机制”的老教师,新机制招聘的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付,工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深受现代化生活方式影响的青年教师,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和房价,他们的工资无法满足日常消费需求。项目组2011年调研数据显示,以特岗教师为代表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最希望改善的方面,居首位的是“工资水平”,比例高达43.2%。
三、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低、经济压力大,成为乡村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交通不便
许多山区贫困县地处偏远,交通条件不太便利。从村小、教学点到县城的距离较远,若想去县城办事或回家探亲,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成本。
(二)对网络和交往的需求难以满足
从大城市走进偏僻甚至凋敝的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大山深处的学校,受制于地理条件影响,网络信号不好,有的地区甚至没有网络,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交流的青年突然间没有了网络信息,少了许多网络社交、娱乐、休闲的乐趣。网络信息的闭塞,给想要了解外部信息的教师带来了无助感。有的教师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和外界失去联系。尤其是在没有宽带覆盖的地区,手机上网就成了青年教师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教师也为此支出了许多费用。
(三)住房条件差
许多地区的青年教师周转房尚未建立健全,在当地,刚入职的外地教师要么在外面租住村民的房子,要么住在由办公室改造而成的教师宿舍。许多教师宿舍拥挤,有的还是危房改建而成。以河北省L县W镇中心校为例,该校13位特岗教师中,有6位本县教师(其中3位本村教师和3位县城教师),另外7位教师是L县以外的教师。3位本村教师一般都是在家里居住,而其他10位非本村的青年教师一般是住在学校提供的教师宿舍,而且一般是4人-6人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同时也是办公的地方。狭小的住宿、办公空间,给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四)跨文化的挑战
与土生土长的当地教师相比,外来的乡村青年教师也会遭遇语言、风俗习惯等不同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挑战。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乡村教师,由于完全不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在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家校合作方面困难重重,刚开始时难免会感到难以融入当地生活。一位到云南的青年教师提到:“让我头痛的是语言不通。这里是一个民族聚居地,学生早已习惯了讲民族语言,而不讲汉语,刚开始时根本没法与他们交流。”
(五)婚恋的困境
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婚恋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扰,主要表现在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的择偶困难、夫妻异地分居。
性别比例失衡带来婚恋难题。项目组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70.82%的乡村青年教师未婚。同时乡村女教师的数量持续增加,女教师的婚恋难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男青年大多外出务工,乡村女教师也不愿意与留守农民结婚。同时,村小教学点的位置一般比较偏僻,距离城镇较远,导致女教师接触外界机会少、交际面窄。一名女教师说,我们都住在学校,出了大门,都不认识几个人。我们7个青年教师中有1个结婚的,2个有恋人,还有4个单身。
男教师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一些男教师居多的地区,择偶难现象尤其明显。如贵州省威宁县2014年14094名在岗教师中男教师8570名,占60.81%,他们的择偶问题愈发突出。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也加剧了这种择偶难的问题。如四川凉山的一位“90后”男性教师为了找对象,在社交网站注册、征友,他只能周末回县城时登录这些网站,对方得知自己是乡村教师后,往往就没有下文了。
异地分居。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结了婚、有了孩子的青年教师,仍有很大一部分与其配偶两地分居,有的甚至相距非常远。一位在河北省L县工作的山西籍女特岗教师叙述异地分居时一度潸然泪下:“我觉得特别痛苦,我爱人在太原,每次都因为两地问题吵架。在这里生活这么久离开有点不舍,但是家在另一边,自己怀孕生子,各方面生活都没人照顾。”
已婚或者已有对象的特岗教师,因为与爱人分隔两地,也带来了许多难以调和的问题。这给乡村青年教师本人的心理稳定带来了很大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会波及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在目前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教师县际、省际流动往往受到编制等因素的限制。
(六)待遇与社会地位
相对于老一代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仍呈现总体偏低的现状,无法满足教师日常消费与支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以河北省L县某乡镇的特岗教师为例,8位特岗教师的平均工资仅为1543元,与日益高涨的物价、房价相比,杯水车薪的工资不足以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消费。
在贵州省威宁县新发乡的调查显示,已婚家庭的特岗教师月支出为2400元左右,单身教师的月支出约为1600多元。这还不包括特岗教师日常的交通开支、买衣服、购置家具等。
在四川凉山调研时,许多乡村教师向我们诉说,“你见过教师考公务员,可你见过公务员考教师吗?”“教师的社会地位太低了!”类似的话语反映了乡村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有待提高。在与周围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时,教师们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他们还低,这给同样辛苦工作的他们内心带来极大的不平衡。
四、迷茫与希望交织,消极与乐观并存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一群热爱教育事业的人,甘愿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农村,但在他们的心里还是有着深深的遗憾,对未来的发展也深感忧虑。正如一位青年乡村教师所言:“本来我觉得这份工作很不错,就是离家远,气候各方面有些不适应。我们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少,4个人在一起时感觉还不算太差,但如果一个人时,看着窗前的一棵树、一座山,想着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有时候确实觉得悲凉。”
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在遇到这样的困难和忧虑时,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最近甘肃省会宁县出现的大规模“弃教从警”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乡村教师的迷茫与困惑。据报道,会宁招录的189名警察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这种大规模教师离职潮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辛苦、收入较低导致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乡村青年教师存在“骑驴找马”、“混日子”的现象。如四川省B县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距离113公里的市区租房,以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这位教师宁愿到更加偏远的M县某乡镇做公务员,也不愿意在条件相对较好的B县做乡村教师。也有的乡村教师借调到县城的事业单位工作,逃避在乡村教学。比如,2015年在四川调研时发现,D县教育局共有80多位工作人员,其中50多人是通过关系从乡镇及乡镇以下学校借调而来的。
虽然在乡村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离职或消极怠工现象,但是总体而言,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待本职工作是积极的,甚至许多人自得其乐。虽然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这些青年教师也能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乐趣,成为乡村时尚的引领者。比如,调研发现,许多有孩子的青年教师工资虽然不高,但哺育孩子所用的奶粉是从网上代购的国外奶粉。再如,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乡村青年教师都有网购经历,他们的衣服、书籍、日常用品许多都是通过网购获得的。
可见,在消费主义逐渐从城市席卷乡村的时代,已经深受现代化影响的青年一代,即使在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区,他们也会在有限的工资条件下,享受现代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五、建立多种津贴补贴制度,实施“安居工程”,构建全国统筹的教师流动制度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乡村学校发展和变革的生力军、城乡世界的连接者。如何吸引优秀青年加入乡村教师队伍并留住他们,需要完善相关政策。为此我们建议:
建立多种类型的津补贴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高寒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建立中央统筹、地方协调的专项经费,给予乡村地区多种类型的津补贴政策,以补贴乡村教师的机会成本,如以艰苦程度为标准划分不同层次的乡村学校,发放定期体检补贴、交通补贴、日常餐费补贴、通讯补贴、育儿补贴等。
积极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和“教师周转房”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免费租赁、功能齐全的“教师之家”。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完善的周转房,越来越多的新生代乡村教师通过贷款的方式在县城或市区购置房屋,以至于“教在农村、住在县城”的“飞鸽牌”乡村教师大量出现。因此,建议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建立免费租赁、功能齐全的“教师之家”,使之兼具娱乐、养老、育儿等多种功能。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交通、通信网络设施,以适应新生代乡村教师现代化生活需要。尤其要扩大宽带和移动网络的覆盖范围、设立便捷的快递服务网点等。
试点全国统筹,教师跨区流动,对异地分居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构建全国统筹的教师流动或调配制度,形成灵活的教师流动机制,以人性化管理方式,解决乡村青年教师异地婚恋问题。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