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指导性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具体性和发展性原则。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在各方面、各领域都有其运用的价值,也是舞蹈编创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舞蹈编导,舞蹈创作,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在各方面、各领域都有其运用的价值。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指导性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具体性和发展性原则[1]。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作为工具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Choreographer舞蹈编导,舞蹈作品或舞剧作品的创作、编排、指导、导演、演出一系列过程中的创作和领导者。其专业特点是“创作”和“编排”的系统协作。舞蹈编导通过自身的社会认知(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舞蹈编导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在舞蹈编导创作(以下简称编创)中,从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艺术呈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完整的舞蹈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舞蹈作品创编是指舞蹈编导以自身的世界观为指导,塑造舞蹈艺术形象,创作舞蹈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舞蹈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舞蹈编导是舞蹈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舞蹈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一、客观性原则在舞蹈编导创作中的体现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这是舞蹈编导需要严格遵循的根本原则。“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实践不仅规定了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为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手段。
舞蹈编创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舞蹈编创要反映人民的愿望。艺术家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前沿问题。任何脱离了时代、缺乏现实观照、回避现实问题的作品,是难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树立良好口碑、确立经典地位的[2]。是时代的声音,赋予了舞蹈作品大格局、高境界、感染力。否则难免沦为舞蹈编创者的自说自话、无病生吟。
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方法,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因此,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的编创,一定是编创人员深入实际、精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艰苦过程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赋予了作品厚重感、生命力;反之,则显得苍白、空洞。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的编创,一定是编创人员深入实际、精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艰苦过程的产物[3]。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赋予了作品厚重感、生命力;反之,则显得苍白、空洞。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20世纪末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该剧女一号首演舞者白淑湘成功地塑造了吴琼花的形象。在回忆海南采风的经历时,白淑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为了体验娘子军的生活,她曾光着脚在沙滩上行走,结果不一会儿,脚底就被烫得不行了。“而当年红色娘子军们大多数都是光着脚打仗的。”白淑湘说,实地体验生活对舞剧的创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一名女战士手持手榴弹的舞蹈,就是根据连长冯增敏的介绍而创作的。而且通过和老战士们的共同生活,让白淑湘对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成功塑造角色打下了基础。人民是舞蹈创作的源头活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舞蹈编导要创作出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面貌、同心勠力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主体性原则在舞蹈编导创作中的应用
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唯一的。而认识历史却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方法。历史常常是跳跃的、曲折的,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镜子的,这种反映是按照真实的历史过程经过科学抽象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要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白描,如何以艺术化的形式将人的现实生活呈现出来,需要舞蹈编导的创造性智慧,需要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也需要艺术的灵感。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4]。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取材于中国特色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将静态的壁画艺术转变为动态的舞蹈艺术,该剧主题思想鲜明、戏剧情节矛盾尖锐反映中国人民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和民族情感,形成特有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它的音乐优美动听、舞蹈形象鲜明饱满,舞蹈风格独特多样,完美地体现了舞蹈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无疑是当代舞蹈创作的优秀范本。
艺术贵在创新。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唯有坚守理想,勇于创新,才能出精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舞蹈编创者沉下心来、凝神定气,全情投入,调动一切灵感、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艺术的光芒。在舞蹈创作方面,以舞蹈编导技法理论支撑创作舞蹈作品,也存在着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系统性原则在舞蹈编导创作中的反映
(一)整體性原则
社会系统是整体,整体不等于、大于部分之和,社会科学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在整体的视野中考察具体问题、部分、要素、结构、相互联系等,统筹兼顾,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舞蹈编创是一门综合艺术,编创中必须考虑到舞者、灯光、音效、道具等诸要素的配合、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可能破坏整个作品的效果。统筹兼顾、协调整合,是舞蹈编创者的能力之一[5]。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员均选自当时的上海舞蹈学校,演员阵容强大,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演员、服装、灯光、音响等选择的角度符合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方式。结构决定了社会系统的功能。社会科学研究要重视社会结构,通过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同理,舞蹈作品——芭蕾舞剧《睡美人》的结构根据童话故事结构:序幕:《洗礼》;第一幕《恶咒》;第二幕《幻影》;第三幕《婚礼》。层次分明的将剧情娓娓道来。构思精巧,逻辑缜密,结构严谨合理,不冲突,有呼应,是舞蹈作品质量的保证。(三)层次性原则
系统中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层次关系。每一层次的系统与构成它的子系统都存在系统与部分的关系。不同层次系统活动规律不同;既有共同规律,又有子系统特殊规律。舞蹈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细节的具体表现之间的张力的表现是民族舞剧《大梦敦煌》可圈可点之处。舞剧编排颇具独到之处,群舞表现鲜明的地域特色,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
(四)开放性原则
保持系统具有活力,否则系统就会僵化、封闭,导致消亡。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选用国际舞种——芭蕾结合我国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特色,多样性多元性的传统文化色彩,着眼于京剧、麻将、灯笼等中国元素。舞蹈编导在该作品的表演呈现中留给演员的自由发挥空间、留给观众的自我解读空间……
四、发展性原则在舞蹈编导创作中的呈现
社会历史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即渐进与飞跃、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基本性质与状态,采取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问题。成功的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方面,以舞蹈编导技法理论支撑创作优秀舞蹈作品,也存在着有舞蹈作品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舞剧《一把酸枣》舞蹈编导在编创中的以山西常见的酸枣为故事发展的线索,酸枣不仅是女主角的名字,也是她与小伙计相爱的见证与定情之物。人物形象塑造了晋商艰苦创业的艰辛和悲欢的形象,“团扇舞”“伞头舞”“盘鼓舞”“驼队舞”等使舞剧情节气势宏大,展现了民族文化,点点滴滴逐步积累、最终完整呈现;作品思想紧扣反映晋商文及其爱情生活的主题通过细节的铺陈最后达致高潮,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舞蹈编创而言,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如果过于注重细节、甚至拘泥于细节,容易流于琐碎、平淡,削弱了宏观主旨的感召力,失之于平庸。如果忽视细节,不注重点滴的累积,不仅容易使作品的高潮显得突兀,也会留下硬伤,直接影响作品的可信度、说服力。
五、具体性原则在舞蹈编导创作中的表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具体的看问题。真理的具体性要求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要以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等一系列对象所具有的偶然性为研究素材,进行贴近实际、贴近对象的具体研究方法。民族舞剧《井冈·井冈》将真实历史素材进行艺术呈现,再现了当年井冈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和江西采茶戏的动率相结合,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以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反映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情感,使这部舞剧凝聚浓郁的中国风格。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创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对各学科提供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对艺术学科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不同舞蹈种类的程式化或者规范、舞蹈作品的自由创造创新创作,遵循或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精神。舞蹈编导在各类舞蹈编创过程中難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舞蹈演员的专业水平能力的参差不齐;舞蹈排练、演出场所的客观环境、舞蹈作品呈现过程中,不同的观众群体等问题。需要根据各种实际条件的需要而灵活变通。舞蹈编创过程,舞蹈编导是主导,舞蹈演员是舞蹈作品的载体,观众通过审美需求得到美的享受,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6]。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牢记人民是舞蹈创作的源头活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一位舞蹈编导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舞蹈作品,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在舞蹈编导创作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断研习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舞蹈编导创作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