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琴 蔄翠菊
河北省平泉县医院妇产科 河北省平泉县 067500
【摘 要】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导致痛经发作,祖国医学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温经汤加减, 进行辨证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痛经;温经汤;经行腹痛
痛经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可分为2 大类:一种是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以月经初潮后2 ~ 3 年多见,多发于青年未婚女性,每次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或痛达腰骶、面色苍白、手足冰冷或伴恶心,甚至剧痛晕厥。另一种是由明确疾病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与原发性痛经的区别在于是由生殖器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生殖器官疾病引起,一般在行经规律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发生[1]。
1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现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多样,主要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辅助治疗等。西药治疗主要作用于松弛肌肉,降低子宫平滑肌张力等。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有关。前列腺素几乎存在于全身各重要组织和体液之中,在女性生殖系统如子宫内膜、月经血及卵巢中均有分布,并在女性月经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原发性痛经和月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排卵后孕酮促进子宫内膜合成的前列腺素在经前开始刺激子宫肌层收缩,其频率及强度逐渐增加,收缩过强、不协调甚至痉挛性收缩会导致子宫血流不足,子宫肌肉缺血而发生剧烈疼痛。此外,原发性痛经还和血管加压素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患者在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月经期血管加压素水平高于正常人的2 ~ 5倍,易造成子宫过度收缩及缺血[2]。
2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现代中医经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导致冲任瘀阻,胞官经血流通受阻所致“不通则痛”,“不荣而痛”。或因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期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或素禀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血滞不行,留聚而痛。或素多抑郁,经期或经期前后复伤情志,肝气更为拂郁,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亦瘀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或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气血两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兼之气虚血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经。或病延日久,或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寒热错杂,气血不畅,瘀血内阻发为痛经,中医治疗痛经多从辨证分型论治,并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诊治经验 。
3 一例病案治则分析
笔者就近年来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病例论述如下:
王艳,女,18 岁,学生,初诊:月经14 岁初潮,3-5 天/27-29 天,面色欠华,神色欠佳,经期较准,但行经时腹痛难忍,苦不堪言,虽经数医,按血寒、血瘀诊疗,收效甚微,舌苔白润,脉沉紧涩,腰痛,有黑色血块,痛时面白似纸,平素四肢发凉,小腹亦然,平素白带清稀,经质亦稀。彩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
诊断:原发性痛经(室女),
病理:血寒、血滞 不通则痛
治法:温经散寒 理气活血 通则不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 当归10g 川芎10g肉桂10g 茱萸4g 丹皮10g 桃仁10g 红花9g 元胡15g 乌药10g 木香6g 丹参10g香附10g 益母草10g 干姜5g 五灵脂10g 水煎服,每副两煎,每天一副,共三副。
二诊:前剂三副,病势稍减,再予前方加艾叶5g,阿胶9g( 烊化)再服三剂。
三诊:前剂三副,病势大减,原方三副。
李红,女,28 岁,农民,初诊:月经13 岁初潮,5-7 天/28-30 天,面色欠华,神色欠佳,经期较准,但行经时腹痛难忍,虽经数医,按血寒、血瘀诊疗,收效甚微,舌苔白润,脉沉紧涩,腰痛,有黑色血块,痛时面色苍白,平素四肢发凉,小腹亦然,平素白带清稀,经质亦稀。彩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
诊断:原发性痛经,
病理:血寒、血滞
治法:温经散寒 理气活血
方药:温经汤加减 当归10g 川芎10g肉桂10g 茱萸4g 丹皮10g 桃仁10g 红花9g 元胡15g 木香6g 丹参10g 益母草10g干姜5g 五灵脂10g 水煎服,每副两煎,每天一副,共三副。
二诊:前剂三副,病势稍减,再予前方加阿胶9g( 烊化)再服三剂。
三诊:前剂三副,病势大减,原方三副。
四诊:痊愈。
4 小结
治疗痛经先辩寒热虚实,治则以通为主,再加病因之药,标本兼治,方奏良效。
由于专家们的不断探索,加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的启示,中医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存在问题是,在大量的中医研究试验中,实验质量较低,且多数未能够设立对照组进行观察,同时该病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诸方面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机理研究,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并运用于临床,仍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一大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 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
作者简介
王凤琴(1973-),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河北省平泉县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