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主问题核心素养
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这堂课中老师提了多达102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整堂课中,老师不断问,学生不停地答,看起来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但实际上,老师所提的问题绝大部分属于浅表性问题、边缘性问题或重复性问题,真正能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的主问题寥寥无几,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回应。表面热闹,背后的实质是浮躁和空洞。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中步步紧逼的“连问”、简单空洞的“碎问”以及老师突发奇想的“追问”而言的。余映潮先生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在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评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具体来说,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概括性。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理解的难点、情感的生发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主问题,从而让主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二:科学性。主问题是贯穿语文课堂的主线,它能够有效地推进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
目的明确。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减少提问数量,就更需要让问题目标指向明确: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引导学生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哪个角度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怎样的能力及素养。
层次分明。语文课堂教学遵循着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这既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因此,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要考虑初步感知、细节欣赏、个性感悟等几个层次逐层深入地推进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角度开放。用主问题来组织课堂是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相生相融的,它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来。
总之,好的“主问题”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深层次课堂学习。可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主问题”呢?
一.分清文体,凸显个性。不同文体的文本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记叙文当关注叙述的整体性、波折性,散文当关注语言的抒情性、哲理性,说明文需学习说明的科学性、准确性,议论文则需把握思维的严谨性、合理性。因此,我们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文体特点,并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问题。
二.整体把握,走进文本。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个性表达,包含了作者独特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等等,我们要读懂文章,就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走进文本描述的世界。于是,语文课堂上,老师需要用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作者的创作初衷等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牵动他们对全篇文章的深刻理解,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三.重点赏析,走近作者。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学关键所在,它既要避免多而虚,又要避免少而偏,因此,我们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精彩部分,脚踏实地地进行阅读,从而真正读懂作者。
关注标题及文眼。标题和文眼往往潜藏着读懂文本的钥匙。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设置主问题,就一定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小说《变色龙》就可以仅仅抓住“变”字设问:谁在变?怎样变的?为什么会变?这样提纲挈领式的主问题,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益。
关注重点词句。重点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点、写作风格的表现点、作者独特行文结构的联结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巧妙设计主问题,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对学生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关注文章留白处。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性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也讲究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指的是作者不去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和充实,而是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可供思考和想象的审美空间,由读者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予以充实,形成丰富、美妙的情节和画面。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大可以从这些地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自身阅读感受。
四.联想思维,找到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都能对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于有些文本,我们还可以从个性感悟上设计主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现实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文本,从而获得独特的收获。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对于教学,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同样的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主问题来引导,虽然殊途,但也许都能同归为一堂好课,只要设计的主问题目标明确,立足文本,关注学生实际,就一定能如投入方塘的一粒细石,激起涟漪无数,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的所在,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黄必伟.牵一发而动全身——谈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贵州教育.2006(18)
(作者单位:重庆市凤鸣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