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及演变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对维吾尔族传统服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其传统服饰延伸到宗教信仰也影响着民族文化。这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维吾尔族的服饰及文化,也让我们懂得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关键词: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宗教

服饰的基本功能是护身防寒,但服饰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用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其能够直接的表达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维吾尔族服饰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意义和宗教文化中所体现的意义尤其突出。

通过服饰可以区分性别。维吾尔族男子服饰以“袷袢”主要的款式。对襟,没纽扣,衣服长度过膝,下身穿长到脚面的裤子。

维吾尔族女子服饰有长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其中维吾尔族女子最喜爱的是连衣裙。连衣裙主要在选料上,女孩子最爱“艾特莱斯绸”的料子,弹性好,拉力强,有光泽;图案和色彩自然,层次感强,纹样富有变化。穿在身上轻薄柔和,飘然似仙。裙型多为筒裙,上身衣服短至胸部,下裙宽大飘洒,衣服有合领、直领。年轻女子喜爱红、绿等艳色,老年妇女爱黑、蓝、墨绿等团花和散花。

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

维吾尔族是个讲究服饰穿戴的少数民族,他们善于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化作自己衣服上的装饰。帽是绣花帽,衣是绣花衣,鞋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满身“鲜花”盛开。服饰款式多彩,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维吾尔族服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

(一)头饰

在维吾尔族服饰中,帽子有其特殊的地位。无论是由于传统习俗还是宗教信仰,男子不戴帽子是非常忌讳的。女子不佩戴头巾也会受到大众的谴责。在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俗语:“不戴头巾的妇女之家,天仙不会进入,也不会有福气[1]。”帽子不仅用于防寒或防暑,还可以在日常礼仪中用于探亲、访友、社会交际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佩戴。虽然现在人们思想较为开放,也已经习惯不戴帽子或头巾,但是在参加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时,不得不佩戴。

由于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和年龄岁数,维吾尔族头饰可挑选的种类有很多。从戴的头饰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是哪里人,从事怎样的职业甚至年纪。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维吾尔族流行的花帽以及维吾尔族自创的布料——艾特莱斯绸,都是以花朵、树木的变形体为装饰。维吾尔族头饰从形式方面一般分为冬季的皮帽,无花纹帽和花帽三种。这些头饰的种类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地域差别。

1.皮帽

皮帽通常是维吾尔族的冬季头饰,主要由皮革制作而成。样式方面有白色皮帽,长毛(萨勒瓦)皮帽,库拉皮帽,英吉沙皮帽,于阗(科里亚)皮帽,萨罕皮帽,貂皮帽,水獭皮帽等十几种皮帽。各种各样的皮帽都独具特色,制作也很精美好看。这些皮帽大多都由柔软的皮毛制作而成,帽边多采用大大小小精美的花纹。有的皮帽顶部的边是黑色或是别的颜色的皮毛。女士的皮帽区别在于上了年纪的女人和有官衔的女人参加各种仪式时戴的皮帽。这种被叫做“水獭皮帽”的帽子上面布满黑色天鹅绒或者黑色金丝绒。由于皮帽是由皮革制作而成的头饰,大部分人可能都在冬天戴它,但是南疆的维吾尔族尤其是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在夏天也戴它。因此有保存皮帽原先的温度的效果。

2.皮帽

皮帽是维吾尔族里独具地域风情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皮帽是于阗女性特有的一种头饰,别的地区没有分布。皮帽的构成方法很独特,帽子下面的直径是10厘米,帽子上面的直径不超过3~4厘米。帽檐由黑色的毛皮织成。上面的边由1厘米左右的毛线平整织成。帽子的里子是柔软的皮毛。帽顶是它的重要部分,通常用各种颜色的布料或者金线绣成。

3.花帽

花帽是维吾尔族独具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头饰,这种帽子男女通用。夏天、秋天甚至春天都可以戴。但是花帽的颜色、花样以及使用材料的挑选要适合自己的年纪,性别,家族—官衔。维吾尔族的花帽不仅看起来美观而且是具有自然美的显著的名族特性的夏季头饰。它通常以无花纹线布和有花纹丝绸布制作而成。维吾尔族的花帽以样式种类繁多,工艺精美闻名于世界。维吾尔族的花帽多以巴达木花帽(绣有巴达木图案),塔西坎特花帽,女士金丝绒花帽,针织花纹花帽,齐曼花帽(顶为绿丝绒花卉的图案),玛尔江(珊瑚珠串)帽,夏帕克花帽(小白帽)等100多种。这些花帽不仅算作一种头饰,它也算作一种工艺美术品。维吾尔族的花帽里最普遍的是巴达木花帽,它被认为是维吾尔族的象征。巴达木花帽的类型有几种,全都是4个巴达木半月的样式,帽边自上而下是圆拱形,有色泽鲜艳的雕花和白色生丝线制作而成,就好像月亮周围无数忽闪忽闪的星星。

4.散兰

散兰是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已接受的一种文化。它由棉布,丝绸制作成几米长的未剪裁的布,被认为是男士的头饰里阿訇缠在外面的用品。散兰主色为白色,其他颜色附加在白色上。维吾尔族只有在宗教场合中才会使用。

5.头巾

女士除了戴花帽之外,也戴头巾。“jaliq”这一词虽然是头巾的统称,有时“romal”和“xal”等词交换使用。“jaliq”(头巾)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纱布头巾(dakajaliq)、线巾(jipjaliq)、绸子头巾(xajijaliq)、大红头巾(parangjaliq)等样式。除此之外维吾尔族妇女的头巾还有“tympεrdε”(盖头)、“tymbεl”(面纱)等样式。“tympεrdε”(盖头)一般由白棉线或白布制成,颇受维吾尔老年妇女的喜爱。而“tymbεl”(面纱)由薄的白棉线、纱布或金丝线制成,颜色有黑色、灰色、棕色等。长度约为60厘米。宽约40厘米,一般可到腰部以上。蒙面纱的妇女年龄范围广,从十几岁到六十岁都可佩戴。但是这种穿法在喀什较为常见。

6.面纱

面纱是使用薄棉布或者纱布缝制。浅黑色,长度大概60厘米,宽40厘米,戴在面部。用黑线在面纱上缝制细小的孔的样式。佩戴时先罩面纱再带花帽。

维吾尔妇女戴面纱或用头巾包裹脸部的习惯与伊斯兰教有关,是由阿拉伯人传到了维吾尔族。面纱是由黑色丝绸编制而成,是长40厘米,宽25到30厘米的长方形,顶部有可以钩在头发上的挂钩,通常是由穿着包裹全身的大衣的年长女性使用。不戴这种面纱的女性,通常是用白色纱巾或者丝巾替代,用丝巾的一侧遮住脸庞。由于大部分面纱或丝巾都是呈薄状,所以并不影响视线。

维吾尔妇女应该穿着怎样的头饰,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在过去的时代里,女孩子成年后,不扎头发,而是会梳起小辫子,头戴齐曼花帽,面带薄纱,脚穿布面便鞋。这样的穿着打扮代表的意义是:齐曼花帽代表她已成年,是花儿一般的年纪,羽翼丰满;小辫子代表她还未出嫁;面纱则代表她的童贞。

已经有了子女的妇女,穿着开衫,颜色淡雅。不化妆,脚穿靴子或皮鞋,这样的穿着打扮代表的意义是:穿着带扣子的开襟,不戴巴和乐达可,可以方便给婴儿喂奶;穿着淡雅,则代表着美好的青春已经逝去,她将来的一切都将奉献给子女,家庭。

(二)鞋及其种类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中鞋靴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纵横驰骋于西陲边塞的游牧民族,所以多选择便于骑射的皮靴。

维吾尔族的鞋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两类,夏鞋和冬鞋。在维吾尔族的各种鞋之中,靴子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1.靴子

在维吾尔族的传统观念中,脚部的清洁与干爽,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男女在出门时,不管春夏秋冬,总是习惯于穿着靴子或者套鞋、拖鞋。维吾尔族的靴子或套鞋,都是由皮制品特制的,非常适合于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一般都是穿不带卡拉奇的靴子,这种靴子既精致又结实,通常都是由牛皮制成,鞋帮很高,能达到膝盖。靴子分男女款,女款的靴子比男款的更精致、小巧。鞋跟高度根据脚踝处的拐角而不同。

2.乔洛克(高筒皮靴)

根据乔洛克的形状,也可以说靴子最初就是通过乔洛克演变而来的。因为靴子最初的形状就是和乔洛克一样,但是和用生皮做成的又有区别。乔洛克是由生皮鞣制而成。在山区或牧场,乔洛克通常作为靴子而较多使用。乔洛克即轻便又结实,方便行走,尤其适合于山区地形。乔洛克没有鞋跟,鞋底很厚实,是由马皮或者牦牛皮制成,鞋帮没有衬层,用它自带的彩色生皮条系起来穿。乔洛克还有一种儿童款式,被称为“珀浦西”(屣),这种珀浦西非常柔软、舒适,通常给蹒跚学步的儿童穿。

3.卡拉奇(套鞋)

卡拉奇是一种包裹住脚的鞋,通常是穿在内套靴外,鞋帮较低,便于穿、脱。由熟皮制成,鞋底通常是革,鞋跟非常低,不分男女款,中老年男女都可以穿。卡拉奇分为袜套鞋和靴套鞋,形状分为尖嘴形和圆嘴形。

维吾尔族人穿套鞋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为了让清真寺整洁干净,宗教人士和伊斯兰教徒在进清真寺做礼拜时,必须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大殿。穿着套鞋进大殿时只需要脱掉外面穿的套鞋,这样既方便又干净,这种习俗已经演变成为维吾尔族的一种服饰习俗。维吾尔族大多数家庭都铺有地毯或毡子,去亲戚朋友家做客时,进屋前将套鞋脱下放在门口,不至于把外面的泥土带入屋内,保持室内的干净。

(三)服装及其种类

在维吾尔族中,将服饰统称为“袷袢-依西唐”(衣服-裤子)。袷袢是上衣的总称,根据式样还有专属名称。像这样的有长袍、短袍,根据季节有夏季、冬季衣服,根据性别也有男士、女士衣服。服饰有袷袢,依西唐(裤子),派勒土(大衣),吉利特坎(坎肩),男士和女士库依乃克(衬衫)等。

1.袷袢(衣服)

袷袢——是上衣中的外套。它的形式,种类,款式有许多种。其中有单衣,夹衣,棉衣以及(维吾尔式)长袍——(皮日渐),派勒土(衣襟长袍),皮拉西(短领长袍),坚尼旦等。短上衣有西装等袷袢(衣服)。袷袢是由各种颜色的素布,方格布,软革等制作而成。还包括用皮革,毛,棉花等制作。袷袢(衣服)上做各种样式的口袋。在古代男子们的托尼(长袍)有长有短。女士托尼将后身全部包着。中年以及老年妇女们穿的还有一种托尼款式和式样,与男士们的托尼相似。

2.拍日渐(维吾尔族无领对襟长袍)

拍日渐——主要是中年和老年男子穿的长领(衣襟的)托尼(长袍)。穿着拍日渐去任何地方无限制。不用装饰,后身全部包着。前面两襟敞开,领子是凹形的,可以缝制里子或做成棉的。春秋季和冬季人们可以穿它。

3.西装(卡斯土姆)

这个“卡斯土姆”(卡斯塞瑟达托尼到臀部的长袍)可能也是术语。也就是说这种袷袢(衣服)的衣襟长度穿着的人到臀部。这种衣服年轻男女和中年男女在夏季和春秋季穿。它缝制成单衣或夹层。式样,缝制款式与派勒土相似。

4.祝瓦(皮袄)

祝瓦——基本上是动物的皮加工材料制成。它的缝制有长和短样式,皮面朝外,毛面朝里缝制的被称之为“颇尔祝瓦”。在有的地方也称作“牙哈克祝瓦”(光板儿皮袄)。朝外用各种布覆盖上缝制的称为“塔西里克祝瓦”(带面皮袄)。长度在膝盖以上,不用布上面子的(不罩上的)祝瓦称为“短皮袄”或“皮夹子”。在汉语中叫“皮夹革”(皮衣)。祝瓦是用羊皮、公野山羊皮(野山羊)以及黄羊皮、老虎皮、狐狸皮制作成的。妇女们穿的祝瓦(皮袄)的皮是用海獭,水獭,獾等珍贵动物的皮,毛面朝外缝制而成的。

5.尼木恰(马甲)

尼木恰——称之为半个衣服。这种衣服在吐鲁番、哈密地区称为“坎夹杂”(坎肩),在南疆地区称为“坎木祖勒”,在北疆地区称为“吉利特坎”(坎肩)或是“突祖尔卡”。尼木恰(马甲)——单面或夹层,它是在库依乃克(衬衣)外,袷袢(大衣)内穿的上衣。它可以用各种布缝制。

6.单上衣

维吾尔族上面穿的单衣统称为“kθlek”(衬衣)。库依乃克(衬衣)——有长、短,大多不开胸,长及臀部或者膝盖处。根据样式有严克坦克(无领对襟长衫),萨尔帕尼(长衣襟马甲或马甲裙),短裙,开衫,带纽袢的,窄腰的,腰部带褶的,宽衣襟等样式。现在妇女们上面穿的短衬衫称之为“扣普塔”,下面穿的短裙称为“尤普卡”(裙子)。

7.长袍

长度过膝,宽袍窄袖,面料多由紫色或红色锻料制成,有对襟(前开襟)、大襟(右开襟)两种,袖口、领边、前襟、大襟和下摆均以三、四道花边。

二.传统服饰的演变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服饰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有些维吾尔族人穿着时髦,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服饰,也接受现代较为新颖的服饰,跟随时代潮流。这些都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服饰的种类越来越多,同时供人们选择的款式、颜色也越来越多。

(二)受教育程度影响传统服饰

在维吾尔族中注重教育的家庭,往往比较开放,思想较为开明。他们也能够接受与本民族不同的现代服饰。穿着打扮不再拘泥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打扮。这就说明受教育程度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传统服饰。

(三)宗教信仰影响着传统服饰

作为典型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首先坚持伊斯兰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义务(即指穆斯林必尽的五项宗教功课)以及伊斯兰教善行(即指穆斯林必须服从的道德规范),并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派来的最后的使者。[2]伊斯兰教的教义使信仰者服饰方面更加统一,总体上都遵循了伊斯兰教《古兰经》中对服饰的规定。

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其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教义明确规定身体不该裸露的部位叫“羞体”,应该遮蔽。在近代南疆地区,人们恪守伊斯兰教义,男性穿长至膝盖的袷袢服饰,戴帽子;妇女穿着长至脚踝的衬衫式长裙,外出戴头巾、帽子等。从衣服的颜色选择来看,人们多选择白色、蓝色等。据说穆罕默德喜欢穿白色衣服,曾多次对信徒们说:“你们宜长穿白衣,因为白色最洁最美。”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直崇尚白色。

现当代由于外来宗教的传播和受到一些不法宗教份子的影响,极少部分维吾尔族不仅思想受到侵蚀,生活方面也受到影响,尤其显著的是服饰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妇女蒙面现象逐渐大众化、年轻化,蒙面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这与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有着密切关系,也表明宗教氛围的异常。我国政策虽有公民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蒙面并不是传统习俗和宗教义务,这被认为是公民对信仰宗教自由权利的“过度行使”。“蒙面”现象已超越宗教范围,并且已经涉及到政治问题。除此之外,在新疆与妇女蒙面有关的还有“吉里巴甫”服饰。“吉里巴甫”服饰是指在新疆有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穿长袍,长袍长至脚面,戴长头巾、面罩并且只露一双眼睛的一身黑色服饰,将自己“全副武装”的服饰。英文单词“jilbab”音译为“吉里巴甫”。在《古兰经》中有“jilbab”这一词,但是所表达的意义极其模糊。在一些汉语文献中,将“jilbab”翻译为“吉里巴甫”,指穆斯林传统服饰,只露出脸和双手。[3]

这些打着信仰伊斯兰教旗号的服饰实则是受到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极容易成为暴力恐怖势力拉拢和宗教极端思想侵蚀的对象。

三.结语

服饰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标识,也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见证。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文化为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研究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但要从民族的历史、人们的生活习俗、地理位置等因素考虑,还要研究民族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因素。虽然我们在继承和传扬传统服饰及文化,但也应防止破坏和阻碍本民族发展进步的其他因素,我们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发展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艾山江·阿不力孜.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研究[D].2004

[2]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安尼瓦尔·赛买提.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金飞岳,白丽霞.从穆斯林妇女的服饰看伊斯兰社会的文明[J].中国穆斯林.2009.4

[5]王磊.当前新疆“穆斯林妇女蒙面问题”的审视与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一期

[6]成珊娜.近代南疆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9

注释

[1]安尼瓦尔·赛买提.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175)

[2]艾山江·阿不力孜.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研究(49)

[3]《印尼“道德警察”部队专盯女性》,国际在线,http://women.sohu.con/2009111

/n268088205.shtml及Mun’ImA.Sirry:《印度尼西亚的温和穆斯林》,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indonesia-s-moderate-muslims/chinese

(作者介绍:马金堂,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汉维翻译)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