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洪伟铭,吴东,杨俊杰
(岭南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结合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及东软睿道软件学院的建设过程,介绍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协同创新改革的有效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提出建立一系列质量保障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师范院校;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3]113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4YJCZH16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11JXN026)。
第一作者简介:吴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wutao@whu.edu.cn。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4],迫切需要以协同创新为驱动,进行新型应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目前计算机人才市场呈现伪饱和状态[5],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供求结构性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自身定位,在分析地方实际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院校特色、拥有制度保障并能促进建立师范和非师范方向共赢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在按需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学生就业市场、辅助地方经济产业转型、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特色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学院采用国际通行的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模式,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时的流向分为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3个类别,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特长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探索创新改革的方案,从学习环境、工程能力、师资队伍等方面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而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有特长”的创新特色教育。
2 创新特色改革的方案
据调查显示,2009届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3个方面分别为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6],地方师范院校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创新特色改革。
2.1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学院采用“2+2”的培养模式[7]。考生在高考时报考计算机学科,入学后前2年不分专业,只进行学科大类培养,第4学期末开始专业分流,在最后2年接受专业培养。课程以专业限选课为主,按照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等方向拓展学生知识面。
1)兼顾基础性与前沿性,保证教学与科研协同创新。
计算机专业具有理科和工科交叉的特性,表现出科学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存等特点。计算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具有超前性,学院要设置一些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以便学生毕业工作时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如计算机前沿知识讲座、物联网概论、云计算、计算机游戏开发技术、手机开发等。
2)兼顾科学性与技术性,保证专业与学科协同创新。
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该学科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也具有极强的实践背景。以数据库系列课程为例,从基本的数据库原理到实用的数据库技术,再到商用大型数据库技术以及高级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甚至是最新的大数据,内容深浅不一、繁简有别。
3)兼顾师范性与综合性,保证师范与非师范协同创新。
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同一专业中,既有面向传统教师教育的师范类方向,也有面向工程教育的非师范方向。以人工智能新技术为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因此,师范教育类学生主要开设机器人课程,阐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新技术,同时也有非师范类技术课程讲授。与此对应,软件工程类的课程以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软件应用为主,网络工程类的课程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应用为主,同时,也要兼顾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增加与师范教育有关的部分课程。
4)兼顾地方性与区域性,保证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粤西是广东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隶属于泛珠三角的边缘,IT企业较少,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产业发展缓慢。岭南师范学院地处粤西,主要培养应用本科人才,服务粤西的地方经济发展。随着广东省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批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计算机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参与和推动粤西IT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为泛珠三角地区同类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提供示范作用。
2.2 教学体系改革
学院将学生按照教学体系定位分成师范类和非师范两种,建立灵活的选课机制。在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我们强调以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强与中小学或职业学校的协同创新;在非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强调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针对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中小学广泛需要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竞赛方面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新建了机器人实验室,并建设有软酷卓越实验室、奥翔湛师实验室、湛江市软件研究所专业实习基地以及湛江市档案局大学生实践基地;加强与湛江市教育局、科技局以及信息产业局合作,建立若干个中小学信息化示范基地。针对非师范类软件外包服务方向学生的需要,我们以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东软公司的协作;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企业(东软广州基地)为主、学校辅助,教学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提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项目实践,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3 实践体系改革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来自于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在加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学分和创业教育学分;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第二课堂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与产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求进行适应性融合。同时,学院从计算机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软件人才需求出发,引进东软集团、东聚电子科技集团、广州传智博客有限公司、广州拓胜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业内企业的实训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利用正常教学学期的期末和寒暑假结合,每学年构成4~8周的实践小学期,基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单项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创新能力4个不同层次能力,建立包含实验教学、工程实训、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内,覆盖计算机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司和企业独立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确保实践上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成立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及创新发展平台。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力为拔尖学生创造精英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与实践条件,积极培养精英型人才和特色人才。
2.4 评价体系改革
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8],这既是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权利,也符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要求,但却与教师教学的自由存在内在关联与矛盾。因此,学院需要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将学生分为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对于不同的培养定位,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以工程技术类为例,针对非师范应用工科人才的特点,我们在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旨,以职业规格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学习借鉴国际软件人才的培养经验,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和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估与激励体系,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 创新特色改革的实施
岭南师范学院与东软集团共建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中开设软件服务外包新方向,2013年9月正式招收首届学生,试图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推进学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加快新型应用工科人才培养。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以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强化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新赋予理论、实验、实践、实训、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以新的内涵。
3.1 保障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院以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活动的IT科技节为载体,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与特长的培养;依托广东GDICPC软件设计大赛、中国软件设计大赛、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认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意识,建立专业素质拓展体系;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融科研、教学、创新活动、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开放性实训基地;新建软件开发校内实训中心,按实际软件开发流程对学生进行实际软件开发训练;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东软集团等共建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研发中心,通过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贴近岗位的要求。
3.2 保障工程能力的培养
学院大幅度增加企业实际应用内容和实际案例课程,摒弃过时落后的标准化的教材与课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共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
3.3 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院大量兼职聘请在工业界一线资深工程师作为教师授课和指导,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多元结构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专职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培训和软件项目开发等方式,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建设具有双师型特长,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能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授课教师或兼职指导教师,使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要求。
4 创新特色改革的成效
在协同育人方面,学院通过举办IT科技节引入企业,进一步丰富校园科技文化生活,推动IT前沿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树立正确的校园IT理念,促进学生与IT产业的沟通,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氛围;使大学生理解科技内涵,了解科研规律,感悟设计智慧、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协同育人的实验教学特色鲜明,提高了学生在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效果显著,科技创作与竞赛成绩优良。近年来,学生考研率明显增长,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在校生在各项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领先于同类院校,其中省级以上竞赛获奖80余项,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蓝桥杯Java/C/C++软件开发本科组竞赛、全国多媒体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广东机器人大赛等。
5 结语
伴随着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内涵的延伸,学院努力建立并完善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拥有制度保障并且能促进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和谐共赢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结合岭南师范学院的实际,探索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若干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一般的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性的参考意义。下一步笔者将以建设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契机,以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为基础、实践主导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金其桢. 论盛宣怀“西学中用”“实学实用”的教育观和人才观[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5): 90-94.
[2] 金义富, 邓明, 孔艺权.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1(14): 12-16.
[3] 彭昱忠, 元昌安, 李文敬, 等. 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3(15): 98-102.
[4] 文斌, 吴丽华, 韩冰, 等. 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3(11): 91-94.
[5]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 (2013-09-30)[2014-09-13].http://www.mycos.com.cn.
[7] 金义富, 胡文泰, 杨志华.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22(6): 100-103.
[8] 胡大伟. 学生评教权与教师教学权的冲突与平衡[J]. 现代教育管理, 2009(6): 50-56.
(编辑:孙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