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昊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例如,拜年的习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俗。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红楼梦》;满汉交融;习俗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1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064);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43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97);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19号)
一、《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京旗文化是其最直接的背景。清代旗人与民人是社会成员的基本分类,规定隶属八旗①者为旗人,不属于八旗的为民人。旗人在地域上分为“关东旗人”、②“京师旗人”③和“驻防旗人”,④这三者中,京旗人口在军事政治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满人虽然把持着朝政,但生活在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里,势必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满洲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以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政权更迭,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更多体现在民间,满族人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汉文化,北京的语言、服饰、饮食等各方面也散发着满族味道。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决定了清代文化多元性的特质,在这种大环境中诞生的《红楼梦》,必然是满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产物。再有就是曹雪芹的家族渊源。曹雪芹祖上汉族,原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家奴,皇家“包衣”,⑤满洲正白旗下的包衣汉军籍。虽然曹雪芹出身汉族,但是曹家清初就加入了八旗,到曹雪芹这辈儿已在满族圈子里生活了100多年。祖父曹寅,与康熙关系甚密,其母为康熙乳母,同时酷嗜汉文化。一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二女被选作王妃。曹家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满族化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二、《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的具体内容
(一)社会生活礼俗
虽然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多是北京话,但是也参杂进许多满语的成分,从中可以体会到许多满语语言文化。
满语中的“嬷嬷”一词,在文中出现频率极高,每个公子小姐都有自己的嬷嬷,“嬷嬷”即乳母或年纪大了的女仆人。第三回中“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方门来”。还有同是在第三回中出现的“劳什子”一词,宝玉“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这里的“劳什子”在满语字典里的解释为说颠话,在小说中引申为令人讨厌的意思。还有在第六十四回中出现的“排插”⑥一词,“排插”正是满族旧居传统结构。还有“巴巴的”(特地的)、“忽喇巴的”(无端,凭空)、“无稽”(勿吉、窝集,是肃慎族系的古代部族名称)、“上档子”(档案)等词汇。小说中还出现了满式汉语。在语法上,满语习惯上把名词提前,动词靠后,否定也经常置后,所以文中会出现,“把莺儿不理”、“要去不能”这样的句式。这种从生活语言中传达出来的讯息,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融。
服饰方面,满族作为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服饰发饰都体现其文化特色,箭袖⑦就是其中最具特色之一。小说中对宝玉登场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段穿着描写,箭袖、带、褂、靴,正是满族骑射民族的着装。而戴冠于首,又是明朝汉族贵族少年常有的打扮。宝玉的箭袖和冠,正是清代满汉融合在服饰上的体现。在服饰材料上,传统满族服饰多取材于兽皮树皮。入主中原后,服饰用料逐渐丰富。在小说第四十九回,出现了羊皮小鞋、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如意绦、青哆罗呢对襟褂子、缎狐腋褶子等。出现了丝织品、毛皮、呢料、棉织物、毛织物等多种衣料,都体现出满汉文化在服饰上的融合。
小说还通过对各种各样宴席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美食清单。在贾府的菜单里,鹿、獐子、麅子、野猪这类原料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满族饮食文化的标志。小说中出现的烧烤鹿肉、奶制品、酥酪、野鸡崽子汤、元妃所赐的“内造饽饽”以及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的熊掌、獐子、狍子、山兔、雉鸡和人参、榛子、松穰等干果,都反映了来自白山黑水间的擅长射猎的满族人的风格。另外,满族人不食狗肉、不打乌鸦、喜鹊。在满族有义犬救主、乌鸦挡箭、喜鹊报喜之说。所以小说中从未提过吃狗肉、乌鸦肉、牛马肉等,满族虽受汉族文化影响,但仍旧保留了这一传统。
(二)家族礼仪文化
小说中的宁荣二府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世家大族,家族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便道出了贾家的家族根脉,史家、⑧王家、⑨薛家,⑩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仅如此,这个家族在取名排行上都是有着一定规律的:宁荣二公,单名,水字旁;第二代,双字,中间为“代”;第三代,单名,文字辈;第四代,单名,玉子辈(宝玉是特例,是乳名);第五代,单名,草字辈。另玉字辈的四位小姐,都有“春”字。历史上,满族起名质朴简单,多以动物属相植物颜色等命名,这种从辈字上能直接辨别辈分长幼的起名方法,也是成熟在汉文化的影响之下。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族实行的是父权制,妇女在家族中的地位很低。而在贾府,贾母是辈分最高的人,子孙后代每日要请安,吃饭时要坐上座,是家中大事最后的裁决者。王熙凤是整个家族的大管家,人人都要尊称一声“二奶奶”。王熙凤养病时,“管家”一职由探春和李纨联合担任,“垂帘听政”和掌管琐事的“管家”都是女性。还有贾迎春,虽描写不多,但正是因为有了宫里的元妃娘娘,所以才有了浩浩荡荡的元妃省亲。在书中,女权颠覆了男权。而在满族的传说中,天女佛库伦受上天旨意生下满洲史祖布库里雍顺,所以在原始满族社会中,男女的地位相对平等。我们可以认为,贾家的“女权主义”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受此影响。
婚嫁之礼方面,满族早先的婚姻制度带有氏族社会婚姻的特点,入关后受汉人伦理道德影响,摒弃陋习,延续了聘娶婚。聘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形式中最正宗的婚配,主要由家长做主,大体分为说亲、定亲礼、婚礼三大步骤。小说中宝玉和宝钗的婚礼就是满汉结合的典范。第九十七回说亲,薛姨妈叫薛蝌:“办泥金庚帖,填上八字,即叫人送到琏二爷那边去。”次日,贾琏见了薛姨妈:“捧过通书来,薛姨妈也谦逊了几句,点头应允。”第九十一回,贾政:“今冬且放了定,明春再过礼,过了老太太的生日,就定日子娶。”这里的描述就是过礼。娶亲,满族结婚婚礼是在晚上进行,小说中也是按照满族习俗来的。九十七回宝玉宝钗大婚:“一时大轿从大门口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拍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五更天”、“宫灯”,夜婚的标志很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收屋婚,即把有姿色的女奴留在房里,称“屋里人”。尊称姑娘、姨娘。小说中,袭人是宝玉的“屋里人”,而赵姨娘是典型“屋里人”,纵使生下了探春和贾环,仍旧未改变其半主子半奴才的地位。还有“陪房丫头”,即小姐出嫁前的贴身丫头,随着主子陪嫁过来,如王熙凤的丫头平儿。文章里还有“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是满族婚俗里的回门习俗。
(三)宗教信仰
《柳边纪略》记载,满人生病必跳神,“降神之巫曰萨满”。在小说第二十五回,凤姐宝玉得了怪病,有人建议请巫婆跳神,由此出现了“跳神”的字眼。“跳神”一词最早由《满洲跳神还愿典例》中翻译而来,是有清以来满族萨满祭祀的专用俗语。萨满除跳神外,还有专用的道具,太虚幻境演出时,舞女轻敲的檀板。贾瑞病入膏肓时,跛足道人拿来的铜镜都是萨满元素的体现。除跳神外,祭星也是萨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项,第三十六回贾母嘱咐下人:“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据《吉林通志》记载:“祭星典礼,满族最重,一祭星,二祭祖。”
满族认为萨满是神与人的中介,有预示指示的功能,因此小说中出现了“女萨满”秦可卿,因其死后托梦与凤姐,预知了贾府及府内人员的未来,彰显了萨满的预知功能。宝玉也正是在秦可卿的房间休息,从而梦游太虚幻境。
除了萨满文化,《红楼梦》全篇也受到了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道家的阴阳关、无为思想、宿命观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小说第十六回,重点写了“相地”、“画样”、“引水”等情节,“水是园林的命脉”,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引入了造园。宝玉厌恶科举,不图功名利禄,崇尚逍遥自在。宝钗规劝他,他的反应是“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在第二十三回中,众姐妹和宝玉都搬进了大观园,对宝玉的描述是:“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更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刻画了宝玉不为名利所动的道家思维;木石前缘,金玉良缘则是宿命论的体现。除此之外,痴迷与炼制丹药的贾敬、贾母等清虚观打醮、大观园请道士驱邪逐妖,道教习俗弥漫贾府。
佛教倡导苦情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果轮回、此岸与彼岸世界说。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引述了“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成为故事的核心。接下来甄士隐在梦中听见的一僧一道口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三生石畔的故事,是第二个神话。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出现了全书中描写最长最细致的梦,梦游太虚,“太虚”即为佛家用语,象征着“空”与“境”的最高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前生今生来生三段轮回,表现在两个世界中。现实的世界是宁国府荣国府大观园,神话的世界是青埂峰、三生石、太虚境。两相交错中,道出人物命运,给人无尽遐想空间。
儒家讲究礼仪,贾府整个家族都是长幼尊卑,上下有序,井井有条的。贾政是典型的人物,“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其实思想僵滞,感情枯竭,是一个封建礼教忠实的信奉者和维护者”。文中开篇出现的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正是儒释道三者巧妙的结合,相互融合。而第二回出现的《好了歌》更将这种巧妙地融合加以升华处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儿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佛法道法的一种相对、相依存的关系,承认因果又拒绝因,曹雪芹高度融汇了佛道二教的思想。文中的“木石前缘”、“金玉良缘”又有借物喻人的意思,原始的木石崇拜、花草崇拜、对配饰的讲究,又能从中找出满族神话相关的信息,从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又渗透出浓浓的满族文化意识。
三、结语
许多红学方面的研究专家都赞同《红楼梦》是一本文化的的书,这是因为《红楼梦》的创作得益于我国古老的文化的滋润.《红楼梦》篇幅之巨大,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戏曲、绘画、园林、医药、官制、民俗、礼仪、服饰、饮食、游戏等多方面。在继承我国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曹雪芹的特殊经历使他能够深刻洞察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执着于对历史的审视和沉思,他将清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描写的惟妙惟肖,满族贵族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精神风貌在《红楼梦》中都有最逼真的再现。他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满族的历史文化,这种了解并不是游离于小说之外而是交融于故事之中的。曹雪芹以无比卓越的创造才能,深化了人物性格,寄托了美好的理想,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早已存在,兼容满汉文化,是清代北京满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小说从产生、被接受到传播,从作者到文本,皆与八旗文化息息相关,满汉文化在小说中的融合,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清代满族面对人口多、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自己高的汉族,自身被融合在所难免。不同于以往的吸收掳夺,满族是融合后的君临,在积极吸收精华的同时,清醒地抵制侵蚀,保有自己的特色。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形成具有满汉交融特点的新文化,它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多的是为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特质。《红楼梦》非满非汉,汉中有满,满中有汉,研究《红楼梦》中的文化交融,有助于为多元一体的民族新文化建构提供借鉴。
注 释:
①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②关东旗人,山海关以东,在满洲发祥地的东北驻扎屯居。
③京师旗人,在京师内城居住的旗人。
④驻防旗人,在直隶各省和西北等边疆地区驻扎旗人。
⑤包衣,满洲语,世仆。
⑥排插:历史上,满族的屋舍分为东、中、西三屋,西屋为长,满族人在西屋与中屋之间设排插板墙,以便家族中有大型聚会时,可以打开排插,沟通中屋与西屋,达到容纳多人的作用。
⑦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饰。箭袖宽厚,袖缘易于上翻,便于骑射和劳作,把袖缘放下还可以保暖,颇为方便。
⑧史家:贾母的娘家,金陵世勋史侯。
⑨王家:王夫人的娘家,现任京营节度使,后升九省都检点。
⑩薛家:专为宫廷采办购置各种用品的“皇商”,王夫人之妹家。
嫁娶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娶其妻(后母),婚姻不分辈分,叔娶寡嫂现象普遍。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