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牧原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宋词中,有许多描写女性妆容和服饰的作品,这些对妆饰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词作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也体现出当时女性妆饰的潮流。“远山眉”、“梅花妆”这些面部妆饰在宋代非常流行,这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在经历了一个开放、华贵的唐王朝后,雍容华贵的装束不再是宋代的流行方向,而是转变为清新高雅,梅花在宋代代表淡雅高洁的品质,十分受人追捧。词人们用文墨写出了这些妆饰的特点,同时也表达出词作主人公或喜或悲的命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宋词;妆容;衣饰;女性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53-03
一、眉黛在宋词中的传情作用
在宋代,社会风气和开放的盛唐不同,女子的妆容较为内敛,服饰以清新高雅为主。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为黛眉。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不仅能体现出女子的美貌动人,眼能传情,同时,眉也能够表现出词中女子的情感。在诗词中,眉黛往往是美女的代名词,所以,很多宋词中都会出现描写女子长眉的句子,这些词句在宋词中往往起到了传递主人公情感的作用。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这首词的内容是写一个从良的歌女独自在微冷的清晨梳妆打扮,她想起从前苦不堪言的生活,而现在又是孤身一人,心中不禁泛起苦闷哀愁。这句中的“远山长”,指的是北宋期间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远山眉,指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清秀开朗。“远山眉”的提法,最早源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往事又浮上心头,更能体现歌女凄婉哀凉的命运。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之十三林钟商》)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歌喉婉转、千娇百媚之态。此外还有晏几道的词句:“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生查子·远山眉黛长》)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同样也是晏几道的词:“一春愁思近横波,远山低尽不成歌。”(《浣溪沙·飞鹊台前晕翠蛾》)这里的远山眉的意象,就和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类似,都是表达了女子的心中愁闷之情。
宋代的眉形较为流行的除了远山眉外,还有一种为“倒晕眉”,唐人宇文士及在《妆台记》中说:“妇人画眉,有倒晕妆。”体现在宋代词作上有晏几道的《蝶恋花》一词——“倒晕工夫,画得宫眉巧。”这里的“倒晕”就是指的倒晕眉。宫眉是指妇女按照宫廷里流行的样子画的眉毛,在宋代这样的社会,宫廷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流行风向的指向标,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种眉形由宫廷内已经普及到了民间了。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是非常多的,据对电子版《全宋词》的统计,表示眉毛的“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1509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宋代词人陈三聘的《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者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不得志的命运。
二、宋词中有关“花黄”的描写
花黄也称花子,是古代妇女脸部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它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或明或暗的效果,这里的花钿妆饰应是用薄金或是类似金子的黄色物体制作的,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和动人之情。
到了宋代,由于风气内敛,额前的装饰物的种类减少,但是更为精致,妇女用黑光纸剪出花样贴于前额,有的女性甚至将小珍珠贴于前额,这是由南朝宋的梅花妆发展而来的。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的描述——“梅妆欲试芳情懒”。梅妆就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人日(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洗了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梅花妆不仅在宫中流传开来,更在民间广泛流传,无论是少女、少妇,或是歌伎舞女都以画这种妆容为风尚。
再看陈允平的《绛都春》,全词如下:“秋千倦倚,正海棠半坼,不耐春寒。殢雨弄晴,飞梭庭院绣帘闲。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雾蝉香冷,霞绡泪,恨袭湘兰。 悄悄池台步晚。任红曛杏靥,碧沁苔痕。燕子未来,东风无语又黄昏。琴心不度春云远,断肠难托啼鹃。夜深犹倚,垂杨二十四栏。”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女子在暮春时节,倚着秋千,一身的疲倦,想要画一画当下流行的梅妆,却又懒怠拿起画笔。“秋千倦倚”的“倦”字和“芳情懒”的“懒”字相呼应,表现出少女心中的惆怅,反映到身体上来,就是什么事也不想做。她想起诸多心事,不禁愁入双鬓。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也体现了这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不仅仅是自己提不起兴致来玩弄秋千,欣赏海棠,也更是无人欣赏,也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这名女子的内心孤寂。虽然词作中大量使用了“红”“香”“碧”等艳丽的词语,可是与“泪”“恨”“冷”这些字眼在一起来看,更加体现出了满篇的愁绪。
另外还有一种翠钿,也就是翠靥,也是用来贴面的,如:“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晏殊《采桑子》);“翠钿轻脱隐香痕”(周密《浣溪沙》)。用花钿作装饰物美容,据说是始于秦代,在南北朝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唐宋二代。在宋朝的很多词作中,都描写了女子用各式各样的装饰物来贴面的情景。词中有女性面部妆饰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宋代的流行妆容,也通过这些美丽的妆饰,表现出了少女的情态、内心和生活。
三、簪花、插梳和头钗——宋词中的头饰
在唐宋词中,有关于女子的头饰,往往是簪花、插梳或是头钗。“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燕尔之时,作者心中充满了热恋时候的喜悦之情,在卖花担上买了一枝花,插在了云鬓之上。用作簪花的装饰物除了真正的鲜花外,还有用绢、锻、珠花制作的花朵。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用插戴鲜花来表示爱情的美满和新婚少妇的喜悦之情,她的心情当如那朵欲放的鲜花一样,心中充满了甜蜜,充满幸福地将花斜插到了云鬓之上,而“奴面不如花面好”“徒要教郎比并看”这些语句则似乎有一些小儿女的妒忌之心在其中,体现出了生活的乐趣。
宋人对于梅花有着特殊的喜爱之情,王安石、林逋等人都对梅花进行过吟咏。在女性妆容上来讲,面部装饰的梅花妆和梅花有关;另外,宋代女性还常把梅花当作头饰插在头上,李清照的词句“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李清照《清平乐》),就明确说明了这里的簪花是梅花,而这首词是写于作者“萧萧两鬓生华”之时,对少年时期的回忆,使得现在的心情更加沉重,而清冷的梅花,则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当下的哀婉之情。
除了簪花外,宋代还十分流行插梳,如“香喷瑞兽金三尺,人插云梳玉一弯”(辛弃疾《鹧鸪天·和陈提干》);又如“碧琼梳拥青螺髻”(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此外,头钗作为一种头饰也是盛行一时的。钗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由两股簪子制成,形状类似叉,用金、玉、铜所制。同样,在词作中,对于头钗的使用也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记载。晏几道的《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中描写女子妆容一句“罗裙香露玉钗风”,就是说这位女子戴着由玉做成的头钗。晏几道的这首《临江仙》表达了作者对词中这位女子深深的怀念之情,“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几句描写了当年在斗草阶前初见时女子的妆容打扮,罗裙是指用丝罗制成的裙子,这里泛指一般女性穿的裙子。女子身着罗裙,头戴玉钗,眉毛因为是新画的,苍翠的眉黛颜色沁出,衬得粉腮生出了红色,显得女子格外美丽。作者绘声绘色地描绘这位少女的容貌,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情景印象之深刻,对这位斗草的美丽女子的怀念之深切。描写头钗为“玉钗风”,使读者感受到女子头上的玉钗在随风微微摇动,有一种动感之美,更能体现女子之美。
“碾玉钗头双凤小”,晏几道的另一首词作中也出现了玉钗这一装饰物,并且可以看出,这里的玉钗是双凤形状的,描写得十分生动。头钗除了玉制的,还有用金制成的,如苏轼的《满庭芳》中云“报道金钗坠也”。再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中有一句“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这些词句中都有对金钗的描写。
簪花有一种自然之美,金玉头钗透露出一种华贵之美,不论哪一种头饰,都体现出在词作中的宋代女子的动人之貌来,在这些动人面庞下隐藏了什么或喜或悲的故事,就需要读者去体会词作的含义了。
四、从宋词中体现出的服饰特点
上文中提到了面饰和头饰,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服装是必不可少的。宋代贵族妇女的礼服高雅雍容,而常服则显得色调淡雅、文静。平民女子的服饰穿短袖衫襦,颜色以青、白为主。
宋代的服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是颜色淡雅。秦观的《南歌子·香墨弯弯画》词云:“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里面的“揉蓝衫子杏黄裙”就具体描写了女子的衣服颜色,揉蓝是指浸揉蓝草作成的染料,诗词中用以指湛蓝色,杏黄则是黄而微红的颜色。这两种颜色都是很自然的颜色。这首词作描写了一个等待情人归来的女子形象,她精心打扮,描眉擦粉,换上时新的衣裙,但是只能“独倚玉阑”,妆容的美好与现实的寂寞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这名女子内心的孤寂,她的情人就像一片飘忽不定的云彩,不知去了何方。除了秦少游的这首《南歌子》外,还有“淡红衫子透肌肤”(朱淑真《生查子》)等词句,淡红、杏黄、揉蓝,这些颜色代表了宋代平民女性平时喜爱穿的、流行的服装颜色。
从宋词中体现出来的服饰特点之二是:更显腰身了。如“墨绿衫儿窄窄裁”(黄机《浣溪沙》),“窄窄裁”,就能更好地体现出女子的腰身瘦弱,显出弱柳扶风之态。还有“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则直白地说出女子的小腰身在衣服的衬托下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和唐代的张扬相比,宋代的服装体现出的更多是内敛和含蓄,这与唐宋两代的社会风气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宋代服装特点之三是服装上的配饰多种多样,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捻金雪柳”,就是用金线捻丝制成的装饰物。“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翠贴”即贴翠,用细线缝连而不见针脚叫贴。“销金”即金销,指以金饰物。用金箔或金线制成衣服上的花饰。无论是捻金,还是贴翠,亦或是金销,都体现出了宋代女性服装上装饰的多样性。
淡雅的颜色,合适的腰身,多样的配饰,这些都是从宋词中体现出来的服装特色,宋词中多有这种对服装的细致描写,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描写栩栩如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葛洪,西京杂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57.
〔3〕郭茂倩.乐府诗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4〕黄能服,陈娟娟.中华文化通志·第9典·服饰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周平,陈旭东.唐诗宋词中的女性服饰美学[J].山东纺织经济,2011(5).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