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 李欣欣
【摘 要】面对当今社会日益突显的诚信问题,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诚信教育在我国高校极少作为独立课堂教学活动,本文在深入调研大学生诚信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5-02
当前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整体社会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诚信知识,提高分析辨识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设计原则、课程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诚信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原则:
1.要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对枯燥的诚信理论和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结合,使其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现今所倡导的诚信理论大多是前人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智慧,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锋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历史典故都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可见,诚信课程有着天然的条件与实际相结合,使这些理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大学生心灵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实践的主体。诚信课程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接受认同,才能奏效。笔者经调查发现97%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诚信价值取向,只是受具体情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象。可见每个学生心中都埋着诚信的种子。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从而深化诚信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结合法律教育。诚信与法律相结合是现代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38.5%的在校大学生把诚信划入道德范畴,并未认识它的法律内涵;59.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基础法律知识,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缺陷。因此,将诚信理论教育与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
4.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诚信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情境时,尚不稳定的诚信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使心理的天平向诚信的对立面倾斜,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可能导致诚信价值观的动摇和分裂。对诚信价值的心理体验是形成诚信人格的必经环节,只有将诚信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稳定的诚信心理品格,才能巩固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5.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诚信理论教育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关,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信理论教育同时,适度引用一些专业课理论,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诚信原则无处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原则来指导实践。比如,市场营销学中所讲市场交换最基本的润滑剂是诚信;法律课中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法》对公民诚实守信都有论述,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经济学中诚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在会计学中,诚信原则更是一切技术操作的基础。
二、课程章节及教学目标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设诚信教育课的条件,因此最符合实际的作法是在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单独设置诚信理论教育的章节。章节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诚信知识、诚信理念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成即定教学目标,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本研究设计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独立章节讲授,共计三大章节、10~12课时。第一章从认知开始,定名为“认知诚信”。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观念,但被问及诚信概念时却很少能准确作答。本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认知诚信二字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新时代诚信的要求,从而建立关于诚信的整体概念。第二章在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理解与感悟环节,定名为“领悟诚信”,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诚信的美好,分析诚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诚信价值取向,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做出正确的诚信抉择。第三章进入实践环节,定名为“践行诚信”,教学目标是讲述信用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和信用常识,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诚信原则,辨识诚信对象,掌握理性诚信。
三、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笔者将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第一章认知诚信分为三节,分别是中国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新时代的诚信。中国传统诚信系统地总结从古至今我国诚信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诚信主要介绍诚信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西方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新时代的诚信就是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诚信的丰富内涵、诚信对于人们的重大意义,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诚信制度、诚信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总体要求等。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和新时代的诚信各有侧重、密不可分。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是新时代诚信的基础,新时代的诚信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构建和发展,其内容紧密连接前两者又密切联系时代特征与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诚信课堂教学中,对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对新时代的诚信则要突出继承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第二章领悟诚信包括诚信“美德袋”、诚信困惑及解析、诚信价值澄清三节。每一节都以富于内涵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节诚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引入,从中外历史和当近社会中精选出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或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个故事都要各有侧重,与相应理论和思想挂钩。并以此唤起学生关于诚信的温馨记忆,课堂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和领悟,一次次的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诚信导向。第二节诚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买菜记”为引子,设置关于诚信原则和行为的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判断力和推理力,从而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第三节诚信价值澄清首先通过价值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减少价值混乱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节最重点的部分是老师帮助学生剖析诚信困惑的根源,指导学生处理价值冲突和选择的技巧,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抉择能力。
3.第三章践行诚信章节内容可分为信用社会、诚信情境模拟、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第一节信用社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诚信内涵和辨识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信用既是一种资格又是一种权利,同时还是一种财产,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例讲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信用知识,比如信用卡消费、汽车住房信用消费、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等。第二节诚信情景模拟,是在即定规则下,以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某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人人冲突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设计了“囚徒困境”、“红黑博弈”、“诚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或可引入沙盘模拟,诚信原则在沙盘模拟课程中体现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可用于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实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节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我们认为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这一节我们要系统分析目前社会上种种失信现象,如学术领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经济领域的“经济大省不做诚信矮子”,生活领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增强辨识诚信对象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诚信,在坚定诚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行使诚信的权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要让学生们自己反思日常行为和学习心理,发表诚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检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适用教学方法
全部三章九节分别侧重“知、情、意、行”,因此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1.认知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知”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案例教学法、典型事例教学法等。在本章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灌输教育法,可以综合使用理论讲解、事例分析、数据论证、古训论事等方法,方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2.领悟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讨论教育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在本章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多种
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情境教育法和讨论教育法的运用会给课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时也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说服力,方能自圆其说,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3.践行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行”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引导教育法、讨论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践教育和引导教育法,因为要注重诚信的“行”的引导,唯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章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倡导学生自主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巩固,以达到诚信理论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一种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蕴涵众多具体教育方法的运用。诚信课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精确分开进行,这就更加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统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恰当交替和完美结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3]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宋廷敏.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几个环节[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3).
[5]林群,赵伟.诚信传统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