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闻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会计类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会计类核心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并就项目化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建构,最后提出会计类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高职 会计类核心课程 项目化教学
[作者简介]朱一闻(1973一),男,上海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教学与研究。(陕西西安71003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98-02
实用性是高职课程特色建设的重要特征,目前教育部主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强调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核心课程能够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领域遇到的问题。课程实用性这一特点在高职会计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其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第一线人员,所以学校及学生需要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学校的核心课程在设计上应更侧重于让未来的核算人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是在研究经济交易的核算、监督以及经济交易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协助决策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活动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类专业学生除了具备财务报表的实操能力以及能够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还要能够参与财务应用、税务战略以及企业管理决策活动。所以会计类专业的课程应包括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20多门课程。
一、高职会计类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课程资源开发脱节。虽然我国会计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较早,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开发也早就进行了,同时具有国家层面的职业培训课程资源作为支撑,但在高职院校中,会计课程体系仍然摆脱不了普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影响,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会计教育体系一贯对CPA考试非常重视,理论知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也都反映出这一点,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干脆直接指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教材,直接将其用作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所用的教材,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2.会计教育观念缺乏创新。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科书,注重教会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往往忽视教给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且各会计核心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授课内容及课时等方面。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跨级报表,但在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财务问题,以及规划发展愿景等方面则显得不足。同时,现行会计教育体系侧重于教授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根本与关键。
3.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目前的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企业需求对会计专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技能训练。在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在工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出纳、审计、税务会计这三类岗位基本职能的训练,学生对于出纳人员具体要做些什么,审计人员是如何开展审计的,企业办税的操作流程等都非常模糊,这样就造成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企业经营活动脱节,从而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会计类核心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对岗位所需技能进行分解。目前,商业、房地产行业、金融服务业、餐饮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就业的主要行业范围,这些行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涉及盈利性企业内部核算管理性质的会计、营利性企业对外经营性的会计等。这就启发我们将会计分为两大专业方向,即企业会计和银行会计,其中企业会计针对的岗位重心是小企业会计,银行会计针对的岗位重心是银行柜面出纳,这两者在具体业务上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点将成为订单培养、专门化方向及选修课课程设置的依据,而两者都需要掌握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将成为设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依据。
2.围绕核心职业能力模块,设置主干课程体系。以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模块为例,设置主干核心课程,通过开设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训(分岗位)、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流程运用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纳税核算与申报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职业素质要求(隐性能力)等能力。这样,以企业所需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3.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在实施会计类核心课程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项目具体分解成工作任务,即每一课程项目对应一个会计工作岗位,每一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该岗位需要的相应的工作技能。这些工作有的需要在校内会计实训完成,有的则需要在校外进行实训才能完成,或者是在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进行加工,完成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会计教学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4.增加执业资格的训练要求。把国家职业标准融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按照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所设定的范围而设置会计制度的框架及内容、会计法规法律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同时设置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的相应课程,学生在取得珠算等级证书和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的同时,可增设用友、金蝶等标准财务系统软件的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
三、高职会计类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策略
1.师生良性互动。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小组完成某一项目下的若干个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很多。因此,在理顺师生关系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彻底颠覆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而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所应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2.对接实际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经济业务的描述大多是采用文本描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任何的文本描述,因此,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学会了某一特定业务的会计处理,确切地说是会计分录,但在面对实际会计工作所涉及的大量凭证、文件、合同等时却无从下手。在运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我们则应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文本进行经济业务的描述,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大量凭证、文件、合同等,让学生先从中找出与特定业务有关的实物资料,再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自己判定经济业务,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与实际工作对接。
3.注重工作流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哪个岗位的会计工作,这一岗位的职责是什么,与其他岗位有哪些业务关系,自己岗位的会计凭证是从哪些岗位传过来的,应如何审核,处理完后应传递给哪些岗位,如果需要保管该如何保管,保管多长时间。
4.变革考核方式。改变期末笔试的终结性考评模式,变单一的考核方式为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每一个项目都做一次项目考核,最后再结合期末笔试,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并且还可以适当放大过程性考核所占比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请企业人士按照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社会评价;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考虑使用相关财务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结语
实施高职会计核心课程项目化改革策略,以会计核心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会计核心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对接,在项目化课程改造过程中结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了会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使学生熟悉了以后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流程、权限、岗位职责,并能很好地完成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有助于改进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教学,能够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