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综合与实践”:为了学生的灵性生长——以《玩转七巧板》一课为例

江朝清

(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21004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准备材料太麻烦、学生“动”起来不好调控等原因,很多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往往走过场或直接忽略。实际上,“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实践操作、综合内容去“做”数学、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机会;而学生在自主参与,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广泛联系,发现问题、转化问题、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丰富的灵感闪现和课堂生成。因此,“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尤其能把学生教得富有聪明才智——即灵性,是其他领域的教学无法替代的。

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执教了《玩转七巧板》一课,并获得了一等奖。本文将结合《玩转七巧板》这节课及团队磨课的过程,从5个方面,谈一谈怎样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才能、增长智慧——促进学生的灵性生长。

一、问题选择:立足“巧”,彰显数学魅力

由于“‘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寻找好的问题,并把求解问题的过程设计成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的活动。同时,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本质上是数学课,是用活动的方式上的数学课,所以,选择的问题要有数学内涵。另外,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这里的问题就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结合教材的编排来给出。

七巧板,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智力玩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七巧板的“巧”和数学的魅力——简单的七块板却能拼成千变万化的图形;但是对此,他们仍然意犹未尽。当然,如果只是随意的七块板,则不能拼出这么多奇妙的图形;七巧板之所以“巧”,是因为科学的分割使七块板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大小和形状关系——每块板都可以由其他板拼成,各块板的边和角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我们设计了《玩转七巧板》一课,选择了“七巧板到底为什么巧”这一学生感兴趣、有基础且数学内涵丰富的问题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七块板之间的大小和形状关系,在互动交流中揭开七巧板神奇表象后的数学本质——整节课以“巧”为主线,围绕“欣赏巧—揭秘巧—应用巧—拓展巧”而展开。

二、活动确定:自主开放,激扬学生灵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确定要在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基础上,为学生留出“空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的过程中有所思考、体验、发现、创造。低年级的学生富有灵性,教师引导启发下、围绕开放问题的探究以及对变化、联系、“智趣”、成功等的感悟,特别有利于激扬学生的灵性。

《玩转七巧板》一课,在课前,我们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份磁性七巧板和一个磁性小黑板。这些材料能让学生“玩”起来,也方便了学生展示交流操作成果。

在课上,我们将学生活动分为4个层次:

第1层次,玩2块板,发现七巧板中的小三角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三角的关系。为此,设计了3个活动:(1)“拼一拼”——用七巧板中的2块小三角,拼学过的多种图形。(2)“比一比”——将拼出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分别与七巧板中的这3种图形比一比,发现规律或结论。(3)“猜一猜”——猜想七巧板中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三角之间有什么联系,并借助2块小三角证明。

第2层次,玩3块板,体会七巧板中的大三角与其他图形的关系。为此,设计了1个活动:“试一试”——用3块板拼七巧板中的大三角。

第3层次,玩规则的5块板,应用七块板的关系,渗透画线方法。为此,设计了1个活动:“看影拼图”——用5块板拼出“小桥”。

第4层次,玩不规则的5块板,运用画线方法,并结合合理想象。为此,设计了1个活动:“看影拼图”——用5块板拼出“蜡烛”。

这4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从2块板到5块板,由易到难,由规则到不规则,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以发现不同的方法,形成个性化思考。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比较、想象、验证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经验,逐步发现七块板之间的奇妙关系,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打下基础。

三、方法指导:相机渗透,体会数学本质

数学课堂教学不能缺少方法上的指导,教师应在学生需要处引出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玩转七巧板》一课,在“看影拼图——拼出‘蜡烛’”的环节,笔者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拼图;学生遇到困难,笔者再组织集体交流——

师哪些图形容易确定?

(学生思考。教师课件配合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

图1师第3块可能是什么图形?

生大三角。

师(课件出示辅助线,如图1,并做手势)为了方便想象,我们先顺着大三角的边在头脑中画线。

生(恍然大悟)哦!

师(乘势鼓励)剩下的2块板,你们再动手试一试,比一比谁是第一个揭开谜底的人!

本节课中,教师的方法指导,主要体现在画线方法的渗透上:在拼“小桥”时,介绍画线方法;在拼“蜡烛”时,体会画线方法的方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累了作辅助线的经验,为中高年级学习图形的分割、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打下了基础。并且,通过先想象画线、再动手验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结果展示:充分表达,展现思维过程

语言和行为都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展示成果、表达想法的形式呈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将具有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性别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使得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和互补。在结果展示时,教师可以采用组内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灵动思考、乐于表达。

《玩转七巧板》一课,在玩2块板的“拼一拼”环节,笔者提问:用2块小三角,你能拼出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拼好之后,在小组里充分交流。然后,笔者请一个4人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第1个学生展示成果(如图2),并汇报:我拼出了三角形。第2个学生展示成果(如图3),并介绍:我拼出了正方形。第3个学生展示成果(如图4),并指出:我拼的是平行四边形。第4个学生展示成果(如图5),并说道:我拼的是菱形。笔者转动第4个学生的图形,并解释:这个图形也是正方形,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

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表达能力,获得了同伴的启发,加深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了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水平,捕捉到了错误和不足,并通过及时引导,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五、评价运用:积极鼓励,激发创新热情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丰富的表现,教师应该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困惑处”,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或补充,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玩转七巧板》一课,在玩2块板的“猜一猜”环节,笔者提问:这3种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借助2块小三角证明自己的想法吗?在全班交流时,一个学生举手示意:老师,我有新发现。他上台后,在磁性小黑板上边操作边解说:我发现,只要把2块小三角移一移、转一转,就能得到这3种图形(如图6)。笔者欣喜地肯定: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你的发现证明了这三个图形大小是相等的。

这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平移、旋转等三年级将要学习的图形位置的变换方式,学生已经自发地运用了。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及时肯定,将成为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图7在“看影拼图——拼出‘蜡烛’”环节,一位学生尝试拼出的“蜡烛”如图7。首先,笔者问全班:他拼得像吗?(全班回应:像。)并表扬拼图的学生:你很有创造力!这么难的蜡烛图形,你已经拼得很像了。然后,笔者引导全班继续观察:再静下心来跟影子图比一比,这种拼法准确吗?由此,引导学生再作调整。

看影子拼“蜡烛”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学生能拼出图7,已经很不容易。教师的评价既要肯定学生在拼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也要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进行调整。

无论学生的操作活动“成”或“败”,教师的评价都应以激励学生的发展动力为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庄,傅起凤.七巧世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