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敏波
(江苏省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214154)
好的教学设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解读的深度。唯有深度研读文本,破译文本“密码”,才能使学生、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呈现出富有生命张力的对话状态。
文本“密码”,很多时候不一定隐藏得很深,只是教师未能发现它在文本中的重要地位,未能将其焊接成一个豁然的解读通道,从而形成更具新意、更具深度的教学设想。
那么,潜藏在不同文本中、各具特点的“密码”有哪些呢?
密码一:体裁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教学,教师根据体裁特点,设计了3个教学板块:
板块1:这是一篇小说,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板块2: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的语句,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板块3: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写了什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的?写环境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紧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组织教学,井然有序、重点突出,让学生把握了小说的特点和要素;同时,对人物形象也有了鲜明的认识(从动作、语言、神情中,体会乔依善良热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人物特点),明白了环境描写的妙处。显见,教师发现了文本的体裁“密码”,并顺应文本体裁进行了合理的设计。这就提醒我们,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明确体裁是小说、散文,还是议论文,抓住这些体裁的不同特点和要素,如诗歌抓住情感、意象、语言、想象等特点,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结论等要素,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教学。
密码二: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学,教师以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真好”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用3个主问题把整个教学流程串在了一起——
问题1: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真好”?
问题2:“真好”是一种由衷的情感体验,你感受到了吗?
问题3:“真好”仅仅就是一种快乐的物质意义上的享受?
问题1指向整体理解,问题2指向细腻描写,问题3指向行文主旨。这样的设计紧贴文本,借用“真好”一词进行层递式构思,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容到语言,从文字涵泳到哲理体悟,均在“真好”下进行,课堂预设流畅清晰。文本开篇就脱口而出“真好”,可见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多么的享受,迫不及待地在篇首把这种感觉告诉读者,随后用精美的文字将“真好”这一情感演绎出来。很多教师没发现“真好”在文本中的地位,自然无法在教学中将它的作用挖掘到极致。教材文本中有很多这样看似平凡、实际上却蕴含着重要信息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若抓住了这样的词句,也就破译了文本的“密码”。
密码三:感情色彩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学,一位教师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默读课文,图画描写日军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哇哇吼叫、疯狂扑来、人仰马翻……写出日军的狼狈以及对日军的仇恨和鄙视)
2.读出作者蕴含在这些词语中的情感。
3.作者又是如何写中国守军的?这些词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县城……写出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充满正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守军的敬佩、赞颂之情)
4.关注词语感情色彩,读好第4自然段。
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源于作者破译了文本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密码”。如此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词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要合理表达,也使学生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文本中不仅有褒贬不一的词语显露出作者鲜明的情感立场,还有许多表情达意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彰显着文本的主旨,也会成为解读文本的重要线索。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中,“我们爱你——”这句就反复出现,教师可紧扣这句话设计教学,用“爱什么”、“为什么爱”、“如何爱”3个问题串联全文。如此,目标明确,过程清晰。
密码四:写作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教学,教师如此设计:
1.在作者眼中,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作者陈忠实又是如何写出它的神奇的?(环境、外形、生长过程、灞河柳)文中不仅着力刻画了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神奇的柳,还提到了灞河岸边的一群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主角“高原柳”的神奇)
2.对比阅读感知柳树的外形。
(1)交流灞河柳:紧扣“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理解,灞河柳给你怎样的印象?(灞河柳柔情依依,仿佛是一位纤弱的女子)
(2)感悟高原柳:自由读第5自然段,你读出了一株怎样的高原柳?(高大、粗壮、坚硬……)
(3)小结:高原柳高大、坚硬、苍郁的外形,也在说明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生命力强)
3.如果说灞河柳是柔情似水的女子,那么高原柳在你的脑海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铮铮铁汉、硬汉)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高原柳和灞河柳的对比,衬托高原柳的神奇和顽强。教师正是找到这个写作方法的“密码”,通过两种柳的外形、环境、生长过程的不同的对比阅读,在学生心中树立高原柳的形象,同时也明确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让学生感悟课文,习得写法。这就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时,不妨关注其中的写作手法,有时,它也可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路径。
密码五:细节描写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文第5、6自然段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
1.自由读第5、6自然段,看看他的生活场景又是怎样的。(平凡)
2.-个个小细节串联起霍金的生活状态,哪些小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木牌、摆设、笑容……)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常态、细腻、立体的霍金)
本文的第5、6自然段看起来并不是重点,往往被教师忽视,或者虽然关注到了,也只是笼统地感悟一番。而这位教师的设计却抓住了这两个自然段中的一个个小细节,引导学生从“一块木牌”、“一处摆设”、“一个笑容”的细节描写中,读出一个更常态、更细腻、更立体、更具人性、更能打动人的霍金。这样的教学设计,同样值得借鉴。
密码六:写作顺序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教师这样设计:
1.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2.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的文字在纸上进行一番游览。
教学设计紧扣游记的特点,找到游览顺序这个文本枢纽,展开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如叶圣陶的游览一样,边行边看、边行边赏、边行边悟,一路行一路景,一路行一路得。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有清晰的写作顺序,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方位,抓住文本的写作顺序,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口,也能使课堂有条有理,如行云流水。
除此之外,课文中出现的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等关键句子,课文的题目,甚至某个特别的标点等等,都可能是隐藏着的文本“密码”,这些也都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入口,成就一个个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