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大学生“三自”能力提升策略初探

邓磊1,周国波2

(1.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30;2.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 要: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大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大学生活动项目化、班级建设多元化、大学生宿舍管理自主化四个方面阐述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三自”能力;大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90-03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需要思考如何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以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本文基于对大学生“三自”能力的理解和思考,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培育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意义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三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成功完成活动任务、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三自”能力既是大学生走向独立所必须进行锻炼的能力,也是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三自”能力的高低,是大学生能否适应、立足社会,获得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三自”能力的培养,是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因此,“三自”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围绕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管理为主、教育为辅;指挥为主、服务为辅;灌输为主、引领为辅的现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逐渐成为了一个个性差异较大,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热衷自我表现的群体。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人本意识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也越来越强调教育对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学生的主体道德责任感,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不仅对大学生管理队伍的意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其把握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大学生“三自”能力的策略

(一)大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

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只有紧贴时代特征,以人为本,不断探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才能肩负起这份工作所赋予的神圣责任。以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中心组建起来的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影响着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 建立“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涉及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评优评奖等多个方面,事务非常庞杂,作为已经成年且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如何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首先需要高校有较为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因此,笔者提出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助理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提高学生三自能力奠定基础。在此模式中,一个年级配备一名辅导员,负责对整个年级的各项学生事务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主要就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每个班级配备一至两名学生助理,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同学积极的帮助。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助理三方面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大学生们提高“三自”能力提供指导与支持。

2.干部队伍是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核心。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连接学校、教师与广大学生的纽带,更是各种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学生“三自”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挥学生干部作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党、团、班学生干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合作。团总支学生会负责系部的学生活动,班级干部负责管理班级相应事务,学生党员则负责党支部的建设。三个组织中学生干部的工作各有不同却又相互交织,需要加强沟通合作,在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其次,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非常重要。通过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在“三自”能力的培养中服务于广大同学。再次,规范学生干部的激励与考核。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旨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干部的“三自”能力,促进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促使学生干部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活动项目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学校各系部开展的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在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约束力不到位、动力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为保证学生活动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有效提升,应对学生活动模式进行项目化开发。

1 对系部学生活动进行分类。为配合学生活动项目化的有效进行,应该对学生活动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确定项目竞标模式。按学生活动的承办单位和活动规模可分为四类:系部承办的校级活动、系部大型学生活动、系部中小型学生活动以及班级活动。其中,校级活动项目承办方为团总支学生会,系部大型学生活动承办方为团总支学生会相关部门组成的竞标组,系部中小型活动的承办方为以班级为单位的竞标组,班级活动承办方为该班学生自主组成的竞标组。

2 设置项目化机构——项目委员会。为实现学生活动项目化,切实保障学生活动项目化的操作和进行,可以专门设置项目委员会作为学生活动项目化的机构,负责学生活动的前期统筹、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价。

3 明确活动项目竞标过程。首先,项目委员会根据学期内系部活动给出相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素质特点来选定项目主题,在系党总支的指导下,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项目委员会共同对项目的意义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其次,选择好项目后,学生项目团体开始针对项目设计方案。再次,在收集计划、审核计划的基础上,系部组织项目竞标答辩,竞标成功的团体将与项目委员会签订委托协议,并给予资金扶持。然后,竞标成功的团体根据之前制作的策划开展具体的活动。最后,在学生活动举办完毕后,项目委员会对学生在项目运作中的表现、项目进度安排、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对项目经费的监控须通过实报实销的形式。

(三)班级建设多元化

班级作为学生工作开展的基础单位,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尤为重要。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将促成校风学风的全面改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目前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存在着部分问题,如班级学生缺乏学习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班级凝聚力缺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班级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日常量化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文化机制。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面,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文化教育机制,为大学生提升“三自”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一,实现班级活动的民主化,班级里的每项活动都须征求学生的意见。第二,实现班级活动的自主化,由班委会组织班级内的活动竞标会,由竞标成功的学生负责活动的开展,班委会处于监督与辅助的角色。第三,由系部及学校指导下达的活动任务,由班委会牵头,发动部分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第四,每学期末由班委会对班级内开展的活动进行盘点,评选出优秀活动,并嘉奖活动相关的负责人与组织者。第五,在活动中,班干部扮演监制的角色,学生扮演导演的角色,辅导员及班主任应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充当倡导者的角色。

2 建立以学风为重点的影响机制。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由各班学习委员带头,其他班委配合,针对班上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风建设问题进行规划、布置、指导和督检,形成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班级优良学风,并建立一套有效的保证学风良性发展的学风建设运行机制。将班委的工作内容量化为课程考试(考察)及格率、CET3或CET4考试通过率、先进集体和个人人数以及学生违纪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以便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3 建立以班级日常量化管理为重点的激励保障机制。班级日常量化管理将在相当程度上促成班级内与班级间激励保障机制的形成。班级量化管理要求把重心转移到学生个体上,要求做好完备的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班级成员考评标准。班级成员考评标准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该考评标准由系部统一颁布,各班在遵循落实学校和系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可以根据各自班级管理发展的需要进行个别的修改和添加,制定具体的要求和激励措施。其次,保证做到量化考核从始至终,均是由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生认真考核、评定、分析其结果,进而给班委会提出相关数据和建议,调整班级的管理,每一位被考核者共同做好班级建设。

(四)大学生宿舍管理自主化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把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作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学习探讨、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宿舍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学生宿舍自主化就是探索大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参与高校宿舍管理,以达到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目的的一种模式。

1 大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高校学生宿舍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参与宿舍的日常管理,学校学生处、团委和后勤部门等对有意愿成为宿舍管理员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安全制度教育、责任感教育、原则性教育等,真正确保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够使宿舍楼内整洁、安全。通过角色的转化,学生们变他律为自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2 大学生宿舍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宿舍自我教育主要是在建立由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在每幢宿舍楼内成立楼管会,楼管会下设楼长、层长及各寝室室长。除保证日常的宿舍管理正常秩序外,他们要通过创设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宿舍设施,如宿舍安全知识宣传墙、宿舍党员活动室、宿舍英语角、宿舍自习室等,鼓励宿舍楼内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3 大学生宿舍自我服务。高校学生宿舍自我服务则是通过在宿舍内开展丰富有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服务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宗旨,为营造一个温馨的宿舍文化氛围,需要宿舍管理委员牵头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优雅之居创意大赛”,每月一次的“五星寝室评选”,每周一次的“年级寝室内务大比武”等,既锻炼了学生勤奋创新的品质,又达到了自我服务的效果。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如何成为有用人才,或者说如何才能适应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大学生管理队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成长为既富有创造才能,又具备实干能力;既富有个性,又具备协作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