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调查及教学培养对策研究

余子鹏 黄 涛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规模增长迅速,人们对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甚为忧虑。笔者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及自觉性、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文明状况等问题令人困惑,在分析困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的精力充沛、性格和人生观可塑的优势,提出了在专业教学中培育大学生奋斗目标、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文明修养的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状况;调查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8

*项目基金: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经管类大学生专业成就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教学调整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Z031)

作者简介:余子鹏(1972-),男,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黄涛(1970-),男,博士,武汉科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收稿日期:2015-04-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参照《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发现: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90年的206.3万人,到2013年普通本专科学生人数就上升为2 468.1万人,扩大了11倍多。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后备人才队伍,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力量源泉,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精神面貌影响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追求人生梦想的奋斗动力和培养人才的质量,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出现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精神面貌和大学生培养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针砭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广泛调查大学生学习目标与态度、团队协作和自身文明修养等基础上,本研究对大学生的精神状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大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等领域提出了优化对策。

1 大学生精神状况的调查

设计的问卷,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包括调查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态度、团队协同状况和课外活动及修养等三个方面问题。为保证调查问卷样本的代表性,对被调查对象的来源属性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如考虑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城乡、年级别、专业类别以及学校级别等几个属性维度。

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在校本专科学生。为简化问卷问题,专业分为大文和大理两科;学校级别分为211重点院校和普通高校两类;凡居住在县城及以上的称为城市,其余地区都称为乡村。课题小组成员在武汉地区高校发行纸质问卷300份,回收293份;电子问卷则是全国范围发放,回收电子问卷204份。通过核审回收的问卷,认定都为合格问卷。初步统计分析问卷数据,结果见表1。

从分析表1中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在性别、城乡、专业和学校级别等属性上的分布,基本符合大学生的构成状况,因此,问卷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1 大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关于学习目的和态度调查分为三个状况,具体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感到充实的有142人,占总数的24%,其中,大一年级有52人,大二年级有40人,大三年级有38人,大四年级仅有31人,分别约占各年级被调查对象的32%、27%、27%和23%;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习动力不足的占总数的27%,另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无所事事、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总数的49%。根据调查问卷分析,高校在校生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占调查对象总数的近一半,而且随着就学时间延长,越往高年级,学习目标愈来愈迷茫的学生越多。

按照性别、城乡和学校级别等属性划分,考察高校在校生的学习目标状况,发现:男女生学习目标明确的分别占23%、28%;城乡生学习明确的分别占25%、26%;大文、大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的分别为22%和29%;211高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的分别为其区别不明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是:随着在校时间增长,高等学校在校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逐渐下降。

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个体学习目标明确程度的动态变化,本问卷设计了一个问题:上一年度你的学习目标状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低年级具有学习目标(52%),到高年级则目标消失或迷茫(占总数的30%);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占2%)在低年级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到高年级又逐渐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也从动态角度印证了静态分析结果。

1.2 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方面

社会、经济各项工作都是依靠团体协作完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差异很大。有18%的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十分积极,并发挥带头作用;有33%的学生参加团队活动较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有41%的学生相对被动,分配任务就做,不分配任务不会主动寻找工作做;也有8%的学生十分排斥团体活动,即使分配任务也不愿意做。可见,有51%的大学生还是能积极参加团队活动,41%的学生是需要引导参加团队活动,只有8%的大学生才是特别需要加强团队意识教育,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的。

大学生性别、城乡来源因素对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影响不明显。但是。大文、大理专业的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差异较大,大理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明显强于大文科学生,高年级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明显强于低年级学生。文科大学生思维发散,意见难以统一,因而行动上出现多向性,冲击了团队协作意识,理科学生思维则相对集聚,并且理科工作目标具体、易分工,每个成员能很快各司其职,整体上表现较为协作。相对于低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对团队任务和目标更易理解。同时,高年级大学生社会经验、人际交流技巧相对丰富,在团队活动则较为协作。

1.3 大学生业余爱好和自身修养方面

培养业余爱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自身修养将整体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调查发现:19%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培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4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3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培养业余爱好,只需要学习专业就行;在学习和生活中,10%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注重个人自身修养非常重要,35%的大学生个人自身修养较重要,而存在55%的大学生认为提升个人精神文明修养不重要。

2 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的分析

2.1 大学生精神状况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和个人自制力能力方面。大学生注重汲取专业知识的成长目标,忽略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异大。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和责任心缺失,一部分大学生自主能力强,生活、学习有计划且自制力强,而更多的大学生自制力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懒散、无所事事,甚至逃课上网等,在大学校园不少见。

(2)社会交际能力方面。虽说一些大学生存在团队协作意识,但许多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较弱,参加团队活动不积极,需要别人督促才能完成任务;在交往中,过于关心自我,忽视了他人的需要,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连基本的文明礼仪都不知道,交往语言粗俗、行为欠雅,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吸烟,宛若粗鄙之人。这些现象反映了大学生中存在的精神内涵不足。

2.2 大学生精神状况形成原因及可塑性

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存在上述问题,其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根源是:其一,成长和教育背景使然。孩子自从出生、稍懂世事、上学等过程中,以升学为导向的目标,导致家长和学校过分注重知识吸收等智力培育,相对忽视了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培养;其二,过渡社会的环境使然。在我国体制改革中,社会、经济体制表现为明显的过渡性,市场竞争注重“丛林性”争斗,忽视了人类活动的文明性和合作性。

大学生是每个时代年轻人的卓越代表,是国家、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处于人生重要成长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优势。第一,他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十分强大。当前,正是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给他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获取便利。大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主要依赖教师和书本途径,而是扩大到网络渠道,大大地方便了年轻人快速获取知识、信息,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交友等负面效应。第二,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完善过程中,性格没有完全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自信心强,知识面宽广。好胜心强,敢于探索和尝试新事物,有利于开展合理的竞争活动,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但也会导致个人主义兴盛,团队合作意识冲淡,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责任感。

2.3 提高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建议

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关系到他们成长、成才质量,大学期间,大学生接受教育主要途径是专业学习,在专业教学和实验活动中潜默移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可以获取一举多得的效果。根据调查分析,应克服我国高校通常采取的做法——脱离专业学习来培养大学生精神或团队意识,从调整大学教学方法和专业合作团队组织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构建人生价值观和树立奋斗目标、组织合理的团队活动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在大学专业教学中讲解大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培养大学生认识专业知识有用性,树立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自觉性,提高他们行为的自制力。笔者在调查及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问到:这些课程有啥用?本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认识不清晰,必然会影响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或目标。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培养社会能力,只有对所学知识的前途具有肯定性的认识,才会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学习、实验,有动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逐渐地就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和树立学习目标,改变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

其次,实行本科导师制,以专业教师为学习专业小组组长,组织若干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实验和社会调查实践,在专业学习和体育团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协作意识。现在,许多大学教师工作的校区与居住地相距遥远,教学往往实行大班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愈来愈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少,从而将大学生抛向网络和游戏等。一些高校学工组织的团队活动,其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相差太远,大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缺乏兴趣和专业认同,经常不参加活动、更不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了。有教师指导的专业团队活动目标明确,将吸引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使用专业知识,了解协作过程对研究、实验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遵守学习纪律、服从团队秩序、注重协作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精神,让大学生体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协作的重要性。每个人的社会精神文明意识,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去培养和体验,脱离了社会活动则是空洞的说教。在中小学时期,学生们大都是在教师、家长的约束下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过程,而大学生毕业后则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育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熟练应对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梁 工)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