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云
(吉林省磐石市呼兰镇中心学校,吉林磐石132306)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正在进行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进的教学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变化。新课程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新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效课堂;新模式;品德课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05—02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刘凤云(1966— ),女,吉林磐石人。吉林省磐石市呼兰镇中心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学。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正在进行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品德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立足点,其内容包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些丰富多采的教育内容涵盖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需要。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避免使用过去的说教式教育,要在了解儿童生活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品德教学中,为了寓教育于活动,要尽力做到将教学形式活动化。在教学中,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社会的美好、大自然的美景、人世间的真善美,从而真正地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其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认识人生”、“学会超越自我”的教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内容,道德观念才容易被儿童认同并乐于接受。将教学形式多样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遵循课标,不受教材限制,让德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引领儿童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内容的复制以及生活情景的再现,而在于通过正面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
我们的教学应该努力为儿童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生活的需要。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精彩的,心灵是纯真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与书本或教师所讲的内容相矛盾的现象,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困惑。在帮助儿童认识和解决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应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思考他们的困惑由何而发,适时地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我们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为了让儿童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可通过教材中的文本范例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并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发现他人的优点,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敢于让学生突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孩子走进大自然,寻找不同的季节特征。在课上,让学生交流彼此发现的季节美,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要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以此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体验是品德回归生活、避免生硬说教、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老师在课堂上常讲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主动给老人让座等等,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通过让学生进行单手穿衣服、系鞋带、蒙眼睛取物品等活动,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感受残疾人的心理需求。通过体验活动获得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真实有效的体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将道德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自主发展。
能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案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时,充分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通过讨论、行为辨析,使学生懂得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要注意哪些事项等。通过行为导向,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完成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落实了“健康、安全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要求。选取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三、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教学时空,轻松学习
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教学时空“开放化”,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育活力。为了使学生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让学生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资料,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相互促进,收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灵活地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进课堂,这种对知识进行多方位了解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新认识。
为了使学生与社会生活广泛接触,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把教学活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以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如春天踏青、秋天开丰收会等,事先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准备。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自由组合,自由分工。在活动中,老师也适时参与其中,进行适当的活动指导,做学生的好帮手,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要力求达到师生互动,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最终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标。
总之,教师要让品德教学融入生活,让生活促进品德教学,始终以儿童发展为主线,以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为内容,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时空,实现“品德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范光侠.关于高效课堂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2]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姜宗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好地服务于生活[J].学园,2010(13).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