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摘要:《探春历记》一书一般认为是西汉东方朔所著,是一部记录因立春节气所在甲子时日不同而四季出现不同物候的典籍。此书以六十甲子各为单元,记载了不同立春时日对应的当年粮食丰歉、四季风雨情况,其对水位指标的精确记载和灾疫警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水文测量技术,也为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探春历记》;立春;占候;天气预报;气象灾害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对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古人谓“立春似大年”。这一天作为农事之始、春天之序,关乎一年之丰歉,历来受到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格外关注。
《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①而通过节气预测来年年景、安排农事的记载在古代文献资料中俯拾皆是。《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已有立春、春分、立夏等八个节气名称;《淮南子·天文训》中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诗经》中《七月》一篇是我国最早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歌;《逸周书》集节气物候之大成,建立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②等。《探春历记》一书根据立春日的干支判定一年的粮食丰歉,并进行四季雨、水、风、雪的长期预报和灾害预测,被后人归为“占候”类农书。此书对水位指标的精确记载和灾疫警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水文测量技术,也为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借鉴。
《探春历记》作为最早问世的“占候”类书,其成书时间和作者向来颇有争议。此书在明朝人所编丛书如《居家必备》《百名家书》《格致丛书》等中均有收录,另有《夷门广牍》《五朝小说》《水边林下》《术数全书》等版本,今人最易得到的是《丛书集成》之《初编》和《新编》版本。书中所示作者为西汉东方朔,有学者认为是“伪托”。盖因此书在明朝之前都未有称引,并且内容多次提到梅雨,又逐条均举水位,疑是明代人就江南农家传说编成的。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子农家类有《探春记》一书,不著卷数及撰人,或者就是此书,传刊时脱去“历”字③。还有《探春历记》完成于南北朝时期④的说法,至今学术界也未有盖棺定论。
笔者对照《术数全书》和《丛书集成》的版本,结合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发现解题中所言六十则物候占验有所缺漏。《术数全书》版第三十则“丁巳日立春,高乡大熟,水平岸。(别本云:悬岸五尺。)春雨不时,夏雨平池,秋雨湛薄,冬雪前知”和第三十一则“丁巳日立春,高处丰稔,水悬岸二寸。春雨平岸,夏雨伤苗,秋雨少吉,冬雨浓霜”⑤出现了两个丁巳日,缺少庚午日立春和丙戌日立春的判断,因而一共五十九则甲子,其中丁巳日一则存疑。反观《丛书集成》之《初编》和《新编》的版本,第三十则和三十一则的内容为:“丁巳日立春,低乡丰稔,水悬岸五尺。春雨不落,夏雨无多,秋雨无滴,冬雨生波。庚午日立春,高处丰稔,水悬岸二寸。春雨平岸,夏雨伤面,秋寸少吉,冬雨浓霜”。⑥这一版本也缺少丙戌日立春的预测。因《术数全书》版本第二十九则为“乙巳日立春,高乡大熟,水平岸。(别本云:悬岸五尺。)春雨不时,夏雨平池,秋雨湛溥,冬雪前知”有理由怀疑此版本丁巳日立春一则内容舛误。结合《术数全书》三十、三十一则的重复和《丛书集成》的第三十一则,“春雨平岸,夏雨伤苗,秋寸少吉,冬雨浓霜”为庚午日立春的可能性较大。笔者猜测,《术数全书》中《探春历记》的这几则缺漏或为时代流传造成的版本差异。以上版本皆缺少的丙戌日立春一则,还需学界进行考证补充。
《探春历记》所涉区域,“梅”可作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进行考辨分析,书中提及梅的有“春雨出鼠”“秋雨黄梅”“夏雨连梅”“秋雨如梅”“夏雨过梅”“夏雨到梅”“春雨连梅”等几处。“壬子日立春……春雨出鼠,夏雨渐来……”此处出鼠疑为“出梅”之误,即“出霉”,指梅雨期结束的日子,这是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我国古代对出梅曾有几种规定,如“芒种后逢壬出梅”“夏至后遇庚出梅”等,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逢未出梅”,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每年的梅期比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样。按照《探春历记》的说法,戊子日立春则春天下雨延续到初夏;壬辰日、丁未日立春则秋天阴雨连绵,如同黄梅雨一般;戊申日立春,夏天的雨一直下到梅雨期过去等等。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探春历记》的占候对象是江淮地区。
除“梅”之外,“丁丑日立春,低乡熟,高乡豆好,水悬岸四尺”一则所涉的“高乡豆好”也可佐证区域。“豆”一般作为大豆、小豆、绿豆、蚕豆等豆类植物的总称,《战国策》载:“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报孙会宗书》有“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爲萁”之说。豆类作物在温度较高的地区种植,一般生育期较短;在低纬度地区,可以适应一年两作或三作的栽培制度,是与其他作物良好的轮作、间作组合。在高纬度地区,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不同类型品种种植。我国豆类(此处指大豆)的种植地区主要有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和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结合气象和农业两个要素,得出《探春历记》占候区域主要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各省的结论。
《探春历记》根据立春日期对一年四季的雨、雹、风、雪进行了长期预报,兼有气象灾害预测和疫情推断。书中辞句类似占卜,被后人称为“占春”,而实际上则像是以农人的积年经验为根据。譬如“甲子日立春,高乡丰稔,水悬岸一尺。春雨如钱,夏雨调匀,秋雨连绵,冬雨高悬”“乙丑日立春,低处稔熟,水悬岸一尺一寸。春雨虽匀,夏雨无晴,秋雨如金,冬雨沉沉”等,表明不同立春节气反映的雨势均有不同。唐代黄子发所撰《相雨书》也有占雨,“候雨止天晴”一篇中有“以甲子雨者,二日止。乙丑雨者,二日止。丙寅雨者,即日止……”,是根据天干时段对应雨止天晴的记载。
对天气作长期预报的同时,《探春历记》也占验气象灾害和疫病情况。如:“辛丑日立春,高低丰稔,水主平岸。春雨生虺,夏雨少稀,秋雨霖滴,冬雨风浓。”“虺”是一种毒蛇的名字,《诗·小雅·斯干》载“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是说辛丑日立春,这一年春天下雨容易引发蛇虫灾害。另有“己卯日立春,低乡大熟,高处不熟,水悬岸八尺。春雨如金,夏雨高天,秋雨苗损,冬雪滔滔”预测己卯日立春,此年秋雨会使庄稼受损,冬季雪厚,容易形成雪灾。“辛卯日立春,高乡熟,水过岸二寸。春雨连连,夏雨平田,秋雨伤时,冬旱可怜”表明辛卯日立春,秋天雨不按时降落,对农时有损害,不调顺,冬季则会遭受旱灾。“甲午日立春,高低丰稔,水平岸。春雨雪落,夏雨连梅,秋风小雨,冬雨雪疫”和“丁未日立春,高下大熟,水平岸。春雨多病,夏雨浪滴,秋雨如梅,冬雨雪疫”是两则极端天气的预测,甲午日、丁未日立春,则一年四季雨雪反常,冬天皆雨雪,会发生气象灾害,引起疫病。
《探春历记》对一年天气的长期预报,准确率比短期预报会差一些,又由于书中文字过于简约,所起的作用可能有限。不过长期预报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探春历记》结合了自然客观规律和劳动者的农事经验,其占候预报对合理安排农事、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古人用天干地支作为天文、地理、气候推算和记载所用的符号,《探春历记》根据这一套符号推算季节变化、作物丰歉、水旱情况、四季风雨乃至灾害疫情,它的产生并非偶然,也绝非个别现象,是先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科学观测的可信性。作为一部自然科学性质浓厚的著作,《探春历记》短小精悍,虽然带有明显的地域适用性,也缺少理论上的探讨归纳,但是它不言人事吉凶,不测祸福休咎,在古代占候类书中是很难得的,值得当代人进一步探讨研究。
引文注释
①门岿.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下)[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077.
②刘昭民.中华气象学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49.
③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7.
④李国华.关于中国古代气象文献的基础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⑤石午.术数全书(下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578.
⑥东方朔,李淳风.探春历记及乙巳占,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