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研究

吴蓓

摘要:妇女担负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决定了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当前部分欠发达地区生态恶化与生存的现实困境之间存在严重的恶性循环,充分挖掘妇女生态参与价值,有助于缓解或解决该地区生态危机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参与;欠发达地区;妇女;路径

近年来,部分欠发达地区成为生态破坏的重灾区。占人口近半数的妇女在成为生态恶化最大受害者的同时,也成为生态建设的能动者,“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1]推进女性生态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生态危机、发展模式与妇女地位作用的深刻检讨与反思,意图推进女性生态参与,充分尊重和保障妇女在生态建设中的平等地位与权力,以切实提升生态建设的实效性。

一、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必要性生态危机与发展模式紧密相连,“任何发展问题都不是社会性别中立的,事实上社会性别不平等嵌入了所有发展问题之中。要解决任何一个发展问题都必须关注社会性别问题。” [2]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下,经济过速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生态危机,尽管男女两性均难逃劫难,但由于女性自身与自然的联系以及社会性别分工等因素,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对妇女健康和生活造成的损害更大、更直接。

妇女和自然生态都拥有孕育和哺育生命特征,妇女具有繁衍生命的自然使命和保护后代本能,对生态环境变迁更具天然敏感性。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使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具有天然的责任意识,在保护环境的倡导与行动上更积极主动;同时,妇女是人类物质文明创造者,尤其“在农村,农业劳动80%以上家庭种植业和养殖业70%由妇女承担”,[3]妇女还是家庭日常生活管理者和主要消费者,“世界上70%的消费决策通过妇女进行,选择家庭生活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不仅关系到家人健康,还直接刺激商品生产,引领消费方向,对环境和生态意义重大”。[4]妇女在性别分工中的角色和天然优势决定了她们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2.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可行性分析

(1)理论支撑。随着社会性别理论发展,妇女与自然的关联被关注。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妇女环保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政治生态学涉足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沃伦就西方社会价值二元对立思维、价值等级思维和统治逻辑三者共同导致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的概念框架予以阐述,提出要实现妇女解放就要拒斥这套概念框架,并指出这是解决生态问题要害。他还就生态女性主义做出核心假设,包括“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重要联系;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包含生态学视角;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包含女性主义视角”。[5]

(2)文化因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母神形象,极具代表性的是中华始祖女神女娲育人、炼石补天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母亲神,比如,沿海地区信奉妈祖。这些远古神话中的女神作为女性化身将控制、治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己任,在自然威胁到生命时,会挺身而出,运用神力、智慧与自然威力作斗争,最终平息灾祸,使陷于灾难中的人类得以重生。各种母神对自然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女性劳动是取得食物的主要来源,女性的天然性别属性,使她们在面对自然中展现出温和的风格,与生命赋予的关联性使传统文化中母神崇拜成为必然。

(3)法律保障。面对环境恶化、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可持续发展等日益严重的生态与社会危机,联合国围绕性别平等、环境、人权等关键性议题达成系列共识:始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妇女不仅被视作环境破坏的受害者,也被视为促成社会变革的关键性行动者”。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特别强调妇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将妇女福祉改进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签署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再次确认社会性别间的平等人权,强调妇女作为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充分参与发展进程的重要性。1995年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一项里程碑性的《行动纲领》,明确指出“妇女无害生态环境的经验及贡献必须成为21世纪议程上的中心组成部分。除非承认并支持妇女对环境管理的贡献,否则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渴望不可即的目标”。提出三个战略目标:积极吸收妇女参加各级环境决策;将社会性别关切事项和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方案;在国家、区域、国际各层面加强或建立机制以评估发展和环境决策对妇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1995-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把“妇女与环境”纳入妇女发展纲要的重要领域,“将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构建具有性别评价标准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确立了目标和要求。”[6]

二、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现实困境

1.日常生活中贫困与生存之需衍生生态问题

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妇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事实关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变迁对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并承担主要家庭角色的欠发达地区妇女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一些地缘偏僻,资源匮乏的边远地区,贫困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贫困与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妇女的生存困境,男性大量外出谋生将更多农田劳动留给妇女,无论土地利用,还是寻找日常生活所需的自然资源,比如水、燃料等,有的还得兼顾非农活动,都对负责家庭日常生活的妇女构成巨大挑战。在这种现实境遇下,当生态保护与生存利益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求生是压倒一切的优先选择,破坏生态以满足其生存所需是必然之举。

2.性别平等、生态公平理念在生态建设中的阙如

生态建设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原则,是生态建设的首要价值准则,即生态权益公平,具体表现为区域公平、代际公平和性别平等,尊重并实现妇女在生态建设中的价值与权益是生态建设的应有理念。但受我国历史男权文化、性别不平等观念的长期影响,妇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别文化建设长期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性别平等、公正理念淡漠,造成妇女在参与生态环保活动中获得社会认同、信息获得、社会资源拥有、参与广度和深度等的不足。

3.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导致生态道德意识匮乏

欠发达地区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调查显示“农村女性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占56.2%,本科及本科以上占1.9%,分别比城市低32.7%和33.3%”。[7]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对知识、信息、科技的了解和掌握,妨碍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使其在非农转移中的发展受限,生存困境难以缓解,边缘化加剧。此外,教育程度低下,生态意识的匮乏使她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建设中的权益和责任,无法发挥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优势和价值。

4.配套政策缺失致妇女生态参与的实践空场

国际社会应对欠发达地区妇女社会性别问题的政策干预有很大推进。然而国际政策话语与政治承诺与欠发达地区妇女的现实生活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无论是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还是在处于初级阶段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处于边缘化地位的欠发达地区妇女权益保障仍是发展中的短板。“仅依靠经济发展本身远不足以缩短所有的性别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消除导致性别差别差距持续存在的根源是必不可少的。”[8]政策干预进程缓慢,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活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所遭遇的历史性不公仍在延续,阻滞了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

5.组织化程度低下抑制妇女生态参与话语权

欠发达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各种组织机构通常很社会性变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更被排斥在外。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1184个村委会班子中女性成员仅74.8%,担任村长的只有2.3%;党支部中有女委员的占42.4%,女支部书记只占2.5%”[9]。妇女在社会乡村基层权力机构中缺席或处于结构底层,女性与基层村务管理脱离,政治影响力微弱甚至趋于零,妇女在资源使用经验、观点、生态利益诉求方面没有表达机会或较少得到考虑;非政府生态组织极其有限,已有的非政府生态组织在挖掘妇女生态价值方面仍以城市女性为主,欠发达地区妇女的生态主体地位与价值被忽略。

三、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态参与的实现路径

1.更新理念,树立性别平等与生态公平理念

生态建设是由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性别、民族、地域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效应。在这一庞大系统中,理念影响制约着生态建设的实效。其中性别平等、生态公平理念是生态文明进步的标尺。它主张公平公正地对待性别、阶层、民族、地区等环境与发展差异;人与自然的平等与依存,包括人与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发展。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的发展不仅不应以牺牲另一个群体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平等关系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社团与社团间的关系,也表现在否定传统父权制的性别等级观念与机制,促进性别平等价值实现上。重视生态建设中性别意识的价值取向必然加快欠发达地区有效、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

2.消除贫困,保障欠发达地区妇女生存需求

欠发达地区人与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是最大的矛盾。庞大的妇女群体无法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求,整个社会的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都只是不切实际的奢求。欠发达地区致力于保护森林等自然资源行为往往是她们生存之需。事实表明,妇女对生态建设的态度和意识都是由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特定生活经历塑就的。对因贫困和生存之需趋势下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唯有通过科学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才能消除。

3.促进教育公平,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与生态主体意识

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直接关系自身进步,还关系到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由于妇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母亲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代际发展的理念和水平。欠发达地区应着重建立技术培训教育体系,以提高妇女劳动技能,使她们有更多机会实现劳动力转移。妇女掌握的生态知识越多,生态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就越强,参与能力和带动能力就越大。欠发达地区政府在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加强生态知识与道德法制宣传和普及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及人口压力的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后代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妇女主动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自觉性,整合社会资源,将生态文化内容纳入对各级基层妇女的培训,建立相应的道德考评机制和榜样示范机制,养成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思维意识。

4.加强妇女民间组织建设,为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整合力量

世界各地深受资源环境破坏之害的草根妇女开始投身环保事业。亚非拉等地致力于保护森林、树木或水等环境资源的农村妇女环境运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印度喜马拉雅山底层妇女为保护喜马拉雅山区森林掀起的“抱树运动”;肯尼亚鉴于农村地区土地流失、沙漠化日趋严重等问题发起的“森林绿化带运动”;台湾的“家庭主妇联盟”,日本的“妇女环保合作社“等妇女组织,都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妇女制止不正当开发、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优化政策,充分保障欠发达地区妇女发展的合法权益

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时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倾斜,以赋予她们在发展中享受更大福祉。比如,在建设新农村中给予农村妇女积极发展可持续农业、林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行业和生态产业的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探索体现农村妇女生态思维与生态智慧的生态乡村治理模式,打破以往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关系,在与生态系统优化互动中受益,进而内化为自身生态道德自律、外化为生态保护的行为准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胡玉坤.对妇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省思[J].世界环境,1997(1).

[3]绿色能源离不开妇女关注[EB/OL].光明网,2010-05-23.

[4]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5]K. J. Warren.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J]. Environmental Ethics,1990,12(2):125-146.

[6]关夏.充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广西日报,2012-2-23.

[7]丁雨辰. 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前沿,2013(7).

[8]世界银行组织.2012年世界发展报告:性别平等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甄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15SJB615),“中国梦”语境下公民参与的困境与消解”]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