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英 崔玉芳 马建英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儿二科,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几种药物治疗小儿鹅口疮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过的小儿鹅口疮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金双岐佐组、青梅散组、联合用药组。金双岐佐组使用金双岐治疗。青梅散组用青梅散治疗。联合组将小儿金施尔康片和制霉菌素液混合在一起治疗。结果 金双岐佐组总有效率为93.3%。青梅散组总有效率为90.0%。联合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96.7%。结论 三种药物在治疗小儿鹅口疮上的效果相似,都是很好的治疗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小儿鹅口疮;临床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01-02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病。它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几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过的小儿鹅口疮患者90例。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龄0~4岁,平均年龄(2.23±0.23)岁。所有患者进行诊断确诊。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金双岐佐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0~3岁,青梅散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4岁。联合用药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0~4岁。三组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金双岐佐组于喂奶后0.5 h左右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并且在此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金双岐(内蒙古双奇药业)一次1片,2~3次/d,使用1周。青梅散组用青梅散(由青黛、冰片、生石膏、人中白、硼砂、大黄、黄连、黄柏、川芍、乳香、没药等组成。)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蜜剂涂擦于口腔内白色斑膜上,每日涂擦3次。联合组将小儿金施尔康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碾碎,取少部分和 10 万 U/mL 的制霉菌素液混合在一起液涂口腔,每日 3~4 次。
1.3纳入标准
疗效标准:显效:36 h内患儿口腔症状完全消失,进食情况良好。有效:36~72 h内患儿口腔症状完全消失,进食情况良好;无效:72 h内患儿口腔症状未完全消失。
1.4数据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发现,金双岐佐组总有效率为93.3%。青梅散组总有效率为90.0%。联合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7%。结果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3.1概述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1]。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病。它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2]。
3.2鹅口疮的症状
鹅口疮会出现以下症状:①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②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③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④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重症患儿可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3]。
3.3鹅口疮的治疗
3.3.1用药治疗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 h用药一次,疗效显著。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 h用药一次,疗效显著[4]。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 mL冷开水中含20万U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2次/d,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5]。
3.3.2按摩治疗 ①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③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④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⑤按揉大椎穴1 min。
3.4鹅口疮的现代研究成果
肖峰,张萍萍,梁焕友等人比较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与氟康吐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疗效后发现:洁悠神组与氟康吐组治疗小儿鹅口疮疗效相近。两组均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洁悠神与氟康哇治疗鹅口疮疗效相近,只需喷洒,无需涂抹,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依从性好[6]。
高希花等人观察大扶康胶囊与开塞露混合液涂擦治疗小儿鹅口疮的效果后发现:大扶康胶囊与开塞露混合液涂擦治疗小儿鹅口疮效果确切[7]。杨静波,隋广涛观察施尔康联合制霉菌素治疗鹅口疮的临床疗效后发现:观察组鹅口疮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施尔康联合制霉菌素治疗鹅口疮有良好效果[8]。
3.5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使用的金双岐是益生菌制剂,它含有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种菌,而且都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从而可以调节体内正常菌群的失调,参与体内生物屏障的作用,促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细菌素、过氧化氢等抗菌物质,从而恢复人体内微生态平衡[9]。而青梅散则是由青黛、冰片、生石膏、人中白、硼砂、大黄、黄连、黄柏、川芍、乳香、没药等组成。
方中青黛咸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善清胎热;冰片辛苦,通诸窍,散郁热,并有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两者合为主药;辅以生石膏甘寒,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黄连、黄柏苦寒泻火、清解胎毒;大黄苦寒,泄热破痪、泻火通便;人中白咸寒入膀肤经,清心泄热、泻火消癖,使胎热之邪,从二便而出;硼砂清热消痰、解毒祛腐;佐以川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疲、生肌止痛[10]。诸药合同,共奏清解胎毒、泻火散痪、祛腐生肌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黄连、黄柏、川芍对白色念珠菌等致病性真菌具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作用,故临床治疗小儿鹅口疮的疗效较龙胆紫加维生素BZ和C治疗显著[11]。小儿施尔康含有多种维生素,制霉菌素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与膜中甾醇结合,损伤膜的完整性,使真菌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12]。
经过治疗后发现,金双岐佐组总有效率为93.3%。青梅散组总有效率为90.0%。联合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7%。所以三种药物在治疗小儿鹅口疮上的效果相似,都是很好的治疗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任南,文细毛,王洁如.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2):144,157-158.
[2] 陈楷正.生物溶菌酶加制霉菌素治疗婴幼儿鹅口疮[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706-707.
[3] 江爱玉,叶柏青,陈学聪,等.喜疗妥治疗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8,7(4):309.
[4] 丽玉,郭新华.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海峡医学,2007,19(3):78-79.
[5] 杨静波,隋广涛.联合用药治疗鹅口疮 84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40.
[6] 肖峰,张萍萍,梁焕友.洁悠神与氟康哇治疗小儿鹅口疮93例临床疗效对比[J].新医学,2012,43(10):748-749.
[7] 高希花,张雯钰,张海燕,等.大扶康胶囊与开塞露混合液涂擦治疗小儿鹅口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2B):55-56.
[8] 杨静波,隋广涛. 联合用药治疗鹅口疮 84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40.
[9] 郑大风,许玲,邓莹莹,等.氟康唑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J].沈阳医学院报,2008,27(3):259-260.
[10] 叶华清,黄秀明,吴光华.氟康哩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4):22.
[11] 周曾同,赵民,朱彩莲,等.68株临床分离口腔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3):78.
[12] 张玉,李志山,徐玲.《小儿口疮中医诊疗指南第一轮调查问卷》的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0,27(5):132-135.
(收稿日期:201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