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父性教育的原型沉淀及内容分析

张恺姣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早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就有对父性教育较为详细的介绍。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证明,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父性教育具有其不可替代性。本文从中国古代教育史中挖掘出早期父性教育的原型,并对父亲角色以及父性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父性教育;父亲角色;父亲身份;原型沉淀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52

中图分类号:G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15—02

收稿日期:2014—09—11

作者简介:张恺姣(1987— ),女,湖南郴州人。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自有家庭观念以来,母亲与父亲在子女的教养方面就有独特的影响与优势。父亲的阳刚、果敢与母亲的阴柔、感性等特征阴阳相济,相辅相成。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父子依恋”的研究中发现,婴儿会对父亲表现出依恋行为,尽管父亲可能并没有经常照料他。如何发挥父性教育的最大功能对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一、父性教育的原型沉淀

(一)原型的理论内涵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无意识由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组分组成。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常见的且极易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它是种族和人类共有的并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是原型。由于集体无意识受到潜意识的操控,只有当它以具体的、外显的形式出现时,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原型具有符号性、历史性、继承性和社会性,一旦它处于某种相似的情境,就会唤起之前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如“红颜祸水”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原型案例。

(二)中国父性教育原型追溯

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将“治家有方”作为鉴贤辨能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中,“治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父性教育,强调父亲的威严及对子女的教育。古人将父亲的作用归纳为“父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言道“父当以教为事”;著名教育家程颐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基本上将父亲的责任定义为一个“教”字,强调父亲在指导子女行为规范、合乎礼节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在中国封建社会,家长权威始终是一个家庭关系中不可抵抗的力量。《礼仪·丧服疏》中记载“父是一家之长,尊中至极”。不仅如此,父亲对子女还可进行任意惩罚,甚至能左右子女的婚姻、生死。《袁氏世范》里提到:“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与将帅,胥吏之与官曹,奴婢之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这些话语无不在强调父亲的权威,认为道理总是在父兄那里,子女总是无理的。

尽管古人父教历来是教子从严,主张对孩子严格管束,但在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上也提出了要求。清朝崔学古在《幼训》中建议父亲在家教和启蒙教育中应实行“爱养”,颜延之在《庭诰》中说:“欲求子孝,必先慈。”但总的来说,在大多数封建家庭关系中父亲始终扮演着刚性角色,并没有成功地将“父亲”与“慈爱”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慈爱的父性教育并没有成为主流,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子女上扮演的还是“严父慈母”的角色。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父亲一直充当着“严父”的形象,因此,父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严厉、威严、管教、冷漠、缺乏爱心、父子关系生疏等。这就不难理解当我们提到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时,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一种严厉的近于苛责的说教性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们无意识中的一种原型被“释放”出来了。这种原型以古代教育思想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保存至今,无意识地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对父性教育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缺乏时代性与准确性但极具效率的工具。

二、父性教育的内容分类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母亲更多地扮演着孩子身体和情感的照顾者的角色,父亲则在更大程度上完成了带领孩子参与活跃、刺激的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的任务,较多地扮演了“小伙伴”的角色,但实际上父亲所需要承担的教养方式更加复杂。

(一)性别教育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是指儿童在自身社会化过程中渐渐生成的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认知以及养成符合社会价值期望性别行为的过程。从发展理论看来,几乎都肯定了父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作用。心理学发现,父亲倾向于用差异较大的方式来对待儿子和女儿,而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的差别不如父亲那样明显。所以,在儿童幼年发展期间,父亲更可能会有意识地根据孩子的性别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帮助他们正确、积极地理解不同性别角色的作用。

当然,男孩和女孩从父性教育中收获的内容也有差异。男孩通过父性教育能够获得男性角色认同感,形成正确的男性化倾向,具备坚强、勇敢、独立、宽容等品质;而对于女孩来说,更能克服对不熟悉男性的陌生恐惧感,更能积极自信地与男性交往,在处理恋爱关系及婚姻关系时能更理性地进行思考。

(二)思维方式训练

一般来说,女性与男性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偏差,父亲在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时会提供给儿童一种完全不同于母亲的视角。另一方面,父亲偏向于引导孩子接触不同的人际互动,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去,这样能使孩子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刺激,亲身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异同感,从而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让儿童增加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勇气,使其学会更多的社会交往技能,形成新的社会观念。

(三)伦理道德教育

相比于学校与社会,家庭是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最主要的场所。准确地说,伦理道德教育并不是父性教育的专利,但基于父性教育的理性与威严,在向孩子传递硬性道德力量,比如正义感、勇敢、砥砺磨练、自强自立、敢于冒险等品质时,父亲的男子气概更容易使孩子感同身受。父亲角色对儿童的内部道德判断、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等方面产生着独特而又巨大的影响。

(四)生活教育

在儿童发展初期,父亲承担着传授儿童基本生活技巧的责任,通过身体运动与儿童交流互动,帮助儿童养成勤劳、自理的生活习惯。孩子年龄渐长,父教转为以自律教育为主,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判断力、适应性与自我约束能力。有的父亲还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野外求生技能,教会孩子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及谋生手段。此外,父亲的外向性还能够影响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游戏与活动,在游戏中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建立起对世界的思考。

(五)学习教育

在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以及建设学习型家庭方面,父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亲需通过自身经验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注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协助孩子通过经验总结,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经验误区,营造科学学习的氛围。

关注父性教育不仅是提高家庭教养效率的关键问题,也是令一个男性成为更为完美的男人的重要步骤。然而,基于功利性的实用主义教育考虑,父性教育面临着异化等问题,有人把父性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培养男子汉”的雄性教育、野性教育,或者是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特殊教育,这些问题都让父性教育陷入尴尬的处境。如何正确看待父性教育的特殊作用,发挥其最大效能,增加家庭的幸福感,值得人们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与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0).

[2]侯雪薇.父子关系、父性意识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1.

[3]李星.父亲角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6).

[4]胡海燕.浅谈“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基础教育,2008(8).

[5]曾庆香.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