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论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吴小琼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关键;创新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它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将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辩证地统一起来。本文针对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辩证关系及其主要环节,提出发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33—02

收稿日期:2014—01—23

作者简介:吴小琼(1974— ),女,江西抚州人。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与管理。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创新以人为第一要素,培养创新人才,推行教育创新,无疑是促进人类创新活动最直接的助力。高等学校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一、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含义与辩证关系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以使其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而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也就是说,创新人才是在一般人才的素质基础上,强调人才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的杰出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关键。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通常的学校教育在学生创新才能发展方面存在两面性:既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甚至窒息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因此,构建促进学生创新才能发展的教学体系就成为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高等院校发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问题的主要环节

(一)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体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并不断追求创新的教师,那么,教育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实施创新教育,要研究二者的关系及作用。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骨干,是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以创新为魂的创新教育系统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创新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新潜能,但需要教师去发现,靠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去开发、发展。离开教师这个主体因素,创新教育活动将无法运转。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个性品质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是要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其次是协同性。二者的结合为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创造了良好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创新教育既要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起点,又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新作保证。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个性鲜明、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才能让培养出的创新人才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客体

创新教育活动系统中,学生是客体因素,是教师培养和教育的对象。但学生作为客体,并不就是客观的物体,学生要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敢想敢做,动手实践,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主客体协调运作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学生要树立一种主体意识,形成能动地吸收、消化、应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刻苦钻研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不迷信以往的知识,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解决,课堂教学只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把许多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和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做,需要实验验证的问题也可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

三、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一)改变旧的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要培育创新人才,须牢固树立创新的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创新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创新意识根植于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中,使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尽快从应试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人才观念、培养目标等进行深刻反思,从以知识积累为目标,转向以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

(二)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是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观,激发其创新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二是重视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三是重视更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引导教师关注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教学内容又是大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其在专业技能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二是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三是开设创新思维方法或创新技法课程,点拨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树立为创新而教的教学观,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3.建立创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建设创新平台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条件。建设创新活动基地的目的在于支持、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现有的学生创新活动资源,拓展创新活动功能,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平台和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要让学生参加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活动,并纳入教学过程。高等学校应拨出专款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学术社团,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学生在科研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组织和开展学术讨论,活跃学术思想和学术氛围。对于哲学及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加强社会调查和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等专业的erp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团队优势分析问题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斌,孙树栋.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曲迎春.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3]徐益军,孙欢欢,赵晶.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4).

[4]靖国平.关于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朱红燕.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缺失与改革的取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2).

[6]任伟.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7]刘春艳.地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权奇哲,袁立莉.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