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文学模糊的关联一顺应翻译研究

王敏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模糊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文学作品中各种文学模糊手段的精妙使用对于营造文学作品的独特意境,赋予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和审美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翻译文学模糊关系到译本各种文学功能的实现和其被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本文试图在关联—顺应模式下探讨文学模糊的翻译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学模糊;模糊手段;关联—顺应;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33—02

收稿日期:2014—04—26

作者简介:王敏(1981—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模糊性是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模糊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文学作品中各种文学模糊手段的精妙使用对于营造文学作品的独特意境,赋予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和审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翻译文学模糊关系到译本各种文学功能的实现和其被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作者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文学模糊翻译的原则作了一些研究,如直译、意译、模糊译模糊、模糊译精确等,但这些原则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没有说明运用这些原则的具体条件。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关联—顺应模式对文学模糊的翻译进行研究。

二、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关联—顺应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说话人的明示与听话人的推理,说话人的明示刺激应该有足够的关联性,让听话人付出最小的努力即可获取合适的语境效果。[1]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译者一方面要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并主动地选择、取舍信息,同时,译者要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对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有效补偿。可见,在此过程中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保证,因此,传递最佳关联性就成为了翻译的原则。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2]翻译是一个不断地在语言内部实际和外部语境之间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因此,依托顺应理论去解释翻译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分析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笔者发现顺应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语言是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但并没有指出找到顺应目标的具体策略,而关联理论则可以指导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寻找最佳的动态关联,使之成为翻译顺应过程中的目的和基础。在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过滤原文认知语境,从而寻找到最佳关联,与此同时,译者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从而确保译者能正确领会原作者的写作目的并满足译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期待。[3]

三、文学模糊的关联—顺应翻译

近年来,对文学模糊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当前的研究中对究竟什么是文学模糊,并没有学者给出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文学模糊是语言模糊在文学作品不同层面上的体现,如语义的模糊、意象的模糊和语用的模糊等。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文学作品中,文学模糊都被广泛应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学效果。然而,汉英之间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贯中西的杨振宁教授曾以其特有的睿智评价中西文化:“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4]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译者要跳出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将原作的模糊婉约、隽永缥缈再现给译语读者是多么艰难。在文学模糊翻译过程中,如何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模糊艺术效果,如何使目的语读者能像源语读者那样能被感动、被激励,并能使目的语读者如同源语读者那样有身临其境,如在画中之美的享受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换言之,正确翻译文学模糊关系到译本各种文学功能的实现和其被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下文中,笔者将试图在关联—顺应模式下探讨、分析文学模糊的翻译策略。

(一)文学模糊的直接翻译策略

译文努力保留原文中所有的交际线索以保留原文的风格,是直接翻译。在关联—顺应模式下,译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进行沟通的桥梁, 译者首先要判断与源语语境相关的语境假设在目的语的认知环境中是否存在并且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图式。如果上述两种假设是肯定的,那么译者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策略。例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古华《浮屠岭》)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together equal the mastermind ZhugeLiang.(Tr.Gladys Yang)

众所周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出自《三国演义》。意指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比得上一个三国蜀汉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此例中,译者采用直接翻译方法,不仅保留了源语的模糊的语言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将源语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了西方读者,促进了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二)文学模糊的间接翻译策略

间接翻译强调应传达原文的明说意义与暗含意义;但如果原文主要意在传达其暗含意义,而译者为了保留原文风格而无法同时传达原文的明说意义与暗含意义,那么,译文应当选择只传达原文的暗含意义。也就是说,当译文为了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而对其形式作较大的改动时,间接翻译策略通常被运用。例如:

那时候,在学校里能成为党员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一个年级只能有一个支部。(张洁《祖母绿》)

At that moment, student Party members were so rare that there was only one Party branch in one grade.(Tr.Gladys Yang)

在汉语文化中, “凤” 是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的一种鸟。“凤”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麟” 是麒麟的简称,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古人将其当做仁兽﹑瑞兽。“凤毛麟角” 用来形容具体的人或物珍贵而稀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phoenix”代表着重生与复活;“unicorn”是一种体似马、头似鹿、足似象、尾似野猪的非常暴躁凶残的野兽。可见,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此例中,译者采用间接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作的模糊效果,又保证了交际的顺利实现。

(三)文学模糊的直接翻译加注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碰到源语情景假设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完全不存在的情况。如果我们运用直接翻译策略势必会使译语读者因不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而茫然费解,但如果采用间接翻译策略,原作的模糊美感和意境可能会消失殆尽。那么,此时最好采用直接翻译加注的方法。例如:

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而而更是可厌。(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5]

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Notes: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Tr. Yang Hisen-yi & Gladys Yang)

在此例中,译者为了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将“东施效颦”作了适当的注释实属明智之举。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采用直接翻译加注的策略既使异域读者领略了中国特有的模糊文化意象,又顺应了异域读者的美学期待。因此,此译法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模糊美感,同时,也为译语读者提供了最佳语境,使译语读者易于接受,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Sperber,Dan.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院,1987.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