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洁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与高校的热点、甚或是敏感话题,但随着社会、高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高校的管理层面已经无法停留在“简单的忽视”这个层次,但以往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往往过于“实效”,既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而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本文从对以往学者们就此主题研究的分析、以及宗教的长期性与不可抑制性,提出高校必须开展宗教教育,如开设宗教课程等具体实操性的内容,才能逐步、合理的应对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宗教信仰;宗教教育
中图分类号:B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27-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黄小洁(1985-),女,浙江温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宗教文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复杂及多元化的特征。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信教群体出现,其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宗教“升温”现象也已经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现状
衡量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领域学术论文的数量变化,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字出版平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检索式如下:(主题=大学生 And 主题=宗教信仰),并选择精确匹配检索,检索日期为2014年12月22日,最终获得794条检索结果
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作全面的统计,并绘制相应的文献年代分布曲线,可用来评价改研究领域目前所处的阶段和预测发展趋势可看出,在2006年之前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尚在少数,但在经历了沉淀期,从2007年开始,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开始逐年增多,到2012年篇幅增至142篇,可以称得上是当年的研究热点问题,而这些仅仅为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得出来的数据。
其研究主题大致集中在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统计、大学生信教原因与途径、高校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如何建构和谐校园、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问题等。
随着文献的积累,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简单的问卷调查(既通过广泛做问卷搜集问卷、通过简单的选择题或是非题或填空题来统计大学生信教比例、信教原因等)已经满足不了高校的需求,也无法应对现阶段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信教群体。因此,简单的数据统计,已经不是现阶段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提出,现阶段除了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高校还必须引入宗教教育,普及宗教知识,让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或信仰的路上更加的理性与理智,此部分内容也即将是高校今后大学生信教群体或者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宗教信仰的不可抑制性
王作安在《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中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存在已经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完全是一个客观现实。吕超在《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中指出,宗教现象同样是中国社会必须面临的最基本的社会事务。江泽民也曾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长远。
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的宗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用,如道德规范(宗教的教义、教理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宗教领导人物的魅力与风范对于教徒来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宗教的发展来看,以基督宗教为例,其发源于古时地中海沿岸的犹太教,犹太教又发源于公元前约13世纪(据犹太教典籍记载亚伯拉罕为那个时候出世),直至今日,基督宗教(从基督宗教典籍《圣经》的角度出发)可以算得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同样其他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宗教慢慢演变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规教义,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信徒,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
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在中国的宗教发展慢慢演变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模式,黄皖毅在其文章《宗教市场论视域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中指出,中国的宗教存在三种颜色的市场,红市、灰市、黑市。
以基督宗教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市场三色轮,基督宗教市场灰市占60%,黑市与红市分别占20%。所谓的红市,包括在“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展建设的教会(在政治上服从中国政府及其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不受国外教会的管理和干预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新教教会),以及天主教教会(受罗马天主教教宗领导)。所谓的灰市,既家庭教会(主要为基督教新教教会),由于其聚会地点与人员的隐蔽性,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高校的重点关注内容),此类教会由于其聚会的灵活性与分散性,以及宣教内容的新颖性,对大学生基督徒或大学生宗教爱好者往往有很强的吸引力。据统计,家庭教会的聚会人员远远大于三自教会的聚会成员,且大部分大学生基督徒活跃在灰市,这类信徒的的信仰具有一定的理性选择。
虽然上述的宗教市场三色论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宗教现状,但是对于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可抑制性,在社会当中必须提供一定的活跃空间以供宗教信仰者、信徒、以及宗教爱好者活动,尽量增大宗教市场的红市与灰市,缩小宗教市场的黑市,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而高校,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在尊重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进行对大学生的信仰进行有力的引导,除了建立高校宗教管理机制,还要开展高校宗教教育,主要为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宗教观,让有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都能有宗教认知、宗教态度、宗教判断,都能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自主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地做出信仰选择。
但是,从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出,以往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方案往往过于重视“实效”,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往往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宗教团体,对于参与聚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意味着一个充满关爱、具有归属感的家庭,这种需求对于现今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大学生来说普遍存在,而且还比较强烈。因此,高校简单、粗暴的、带有明显无神论色彩的说辞,显然无法应对现今的校园宗教现象。
且宗教就其无法为其他学科取代的“终极关怀”,始终是其核心的竞争力。生老病死,始终围绕着人的一生,在现今崇尚快速消费的时代,在拜金主义、权钱主义盛行的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求助于宗教来寻求人生的真谛,而宗教对于生老病死这些问题,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体系,虽然我们可以说其迷信、不科学、不严谨,但必须承认其中蕴藏着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
三、宗教教育的必要性
李岩梅指出,传统上认为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淡化学生的宗教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二元思维,但随着对宗教研究的深入,现今学者基本倾向于为两者建立对话的空间。
上述这些内容都意味着宗教管理工作和大学生信仰引导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在认识到这点之后,高校才能优化其应对策略。退一步来说,根据以往的研究数据,包括量化与质化研究,大学生中能客观细致地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的人数相当的有限,事实上,较一般的群众,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高校通过开展宗教教育,使其认识到宗教并不神秘,在对宗教的历史、思想发展、及其积极与消极的作用了解之后,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会更加合理与理性。
据研究统计,在大学生信徒当中,受家庭影响者占绝大多数,父母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且属于“虔诚的信教者”只占非常少部分(约2.1%),可见,大多数大学生信徒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还非常表面。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同时具有包容性与盲目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性的对待宗教信仰或其他思想,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大学生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对于宗教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国家甚至世界的宗教局势或政策缺乏理解,容易导致其轻信他人,以至于发生“误入黑市”的局面。况且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徒的信仰只是单纯的信仰,并无其他政治企图,应当尊重其信仰。
当然,随着大学教育的更加立体化,虽然过往种种的就业教育、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依旧存在,但高校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渐渐展开了新的面孔,对通知教育等的重要性也赋予了新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中出现了宗教教育方面的课程,如新疆高校统一开设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武汉大学通识课中有“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国禅宗思想史”、“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等。笔者所在浙江省某高校也开设了“圣经与西方宗教传统”通识课,更系统直接地向学生展示基督宗教的基本知识。笔者相信,在现代化、多元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高校的宗教教育会为高校的工作展开新的篇章。
四、总结
对于高校大学群体而言,宗教方面的课程对于其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受教育者,大学生的素质构建完全固定,价值观尚未定型,大学生们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宗教已经不可回避地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是否信教,而更该关注的是大学生们对宗教的了解与认知程度,尤其是正确的宗教观和宗教判断能力,及其在西方文化中对西方经济社会产生的正面负面影响,这对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邓小平曾提出大文化观的观念,既把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要利用起来,重新构建我们的信仰体系。既然认识到宗教信仰存在其不可抑制性,且具有长期性,那么高校必须更加优化其政策,除了在管理层面上制定更加细致的措施之外,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积极应对社会、高校中出现的宗教信仰现状,做到正面引导与教育,对于虔诚宗教信徒需尊重其信仰自由,对于宗教爱好者需积极普及宗教知识,使其认识到宗教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笔者相信宗教教育必定会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启新的一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皖毅.宗教市场论视域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J].中国青年研
究,2013,(9):96-99.
[2] 李岩梅.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
(2):28-30.
[3] 刘秀伦,侯治水,李小硕.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26-129.
[4] 吕超.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1):178-183.
[5] 宋幼奇,张加明.论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教育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86-188.
[6] 王景泽.简论在校大学生的宗教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年,6(13):125-127.
[7] 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社,2010.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