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发
[摘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使对口单招、中职注册入学、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提前自主招生、高招录取等几种生源类型并存,但学生管理问题因此凸显。文章建议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宗旨,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多途径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以顶层设计为起点,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建设,提高育人服务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源多元化招生形式学生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高振发(1962-),男,吉林安图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DG22014023,项目主持人:高振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33-03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推进下,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衔接、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自主招生,加上传统的高招等不同形式下的招生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切实体现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不拘一格、创新发展的特点,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生源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因此,从生源多元化的视角探讨学生管理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招生形式与生源特征
(一)对口单招形式
对口单招在江苏省试行和发展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认可度很高、招生规模比较稳定的招生形式。学生通过中等职业教育3年的学习后,参加文化课程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综合成绩合格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通过中职阶段的技能强化,此类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基础扎实,并取得了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期望后续的专科学习是纵向的提升和横向的拓展。不过此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一定层面上会制约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
(二)中职注册入学形式
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的注册入学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在江苏省,具有中专、技校、职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通过省教育厅考试院的网站提前注册个人信息,根据高职的注册专业进行选择填报。作为一种新的升学模式,注册入学目前还没有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衔接后续学校的普遍重视,学生的规模数量较小,在整个高职院校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于对口单招类的学校而言,此类学生在技能方面差异性不大,但是在文化理论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
(三)“3+3”分段培养形式
江苏省自2012年开始试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中职和高职共同确定招生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前3年由中专学校重点培养,后3年通过转段考核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此类学生在填报中考志愿时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对未来6年的学习阶段比较清楚,对衔接学校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而且,通过高职院校前期对中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教育和管理特色,为后续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自主招生形式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近两年发展迅速,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院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计划,覆盖的专业门类越来越广,形式灵活多样,为那些文化基础课成绩不太理想而又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从近两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生源数量充足,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但是文化基础相对于正式参加高考后录取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差异,与具有中职教育背景的学生相比较,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优势缺乏。
(五)“3+2”专本衔接形式
开展专科与本科间专业与学制衔接,为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又有明确就读本科意愿的同学提供了最为优化的渠道。此类衔接通常为高职院校中实力较强和知名度较高的专业,能够吸引高考学生填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订,前段的3年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人才培养,经转段考核后进人本科院校学习。因此,此类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必须达到转段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愿望和需求更为强烈。
(六)高招形式
通过正式高考,达到相应分数线被录取的高招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最为传统和最具规模的招生形式,生源总数目前仍居各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其他生源而言最具优势,但是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程度最为缺乏,而对职业的期望程度又最高,有部分同学还有升本的意愿,许多高招学生会通过专接本、专升本、专转本等形式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以外的辅导和考证,以期增强后续的就业砝码。
二、学生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有待改进
学校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生源多元化是当前及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应转变观念,革新意识,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需要。但是,学生管理绝非由决策者具体实施,而是要落实到不同系部、专业、班级、辅导员身上,这些群体的意识觉醒和改变最为重要。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实施层面人员的意识觉醒和改变尚没有跟上形势变化,仍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科层管理层面,缺乏对不同类型生源特征的了解、分析、总结,没有形成基于生源多元化视角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思维。尤其是对许多青年教育管理者而言,由于还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认知,更无法从生源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如何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
(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仅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对生源多元化形势下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管理者队伍中比较显性的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对现状、特征、问题的把握欠全面、清晰。这种状况的产生既有管理人员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需要根据生源特征选择有效的沟通协调方式,增强管理沟通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思考管理对象的心理需求,采取与需求相匹配、对方愿意接受、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沟通管理方式。第三,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行为层面,无法满足不同生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方法有待创新
由于缺乏对当前生源状况的思考、分析和调查研究,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方法滞后。当下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观念的入侵,加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途径和对外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手段的单一和管理方法的落后是当前生源多元化形势下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源的多样化必然产生需求的多样化,而长期以来基于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单一管理模式,肯定无法适应当下多种生源对学生管理的需求,尤其无法实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同时,现代学生管理对新技术的应用还较多地停留在形式方面,如许多学校使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学生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与共享,许多班主任也使用微信、QQ等在线交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但是技术只是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能解决学生管理中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
(四)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制度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当前学生的管理需要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源多元化必然产生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因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管理目标。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相对应,则必须进行不断的完善,包括制度的改革、废除与创新等。此外,社会的发展变化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互联网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增加了许多管理中的新问题,如何平衡使用与管理之间的矛盾,使其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又不影响教学与管理工作,便是学校制度完善和创新点所在。
三、生源多元化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创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一直以来,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讲究管理过程的整齐划一和绝对服从,通常会以通知和要求替代管理。客观来说,还有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是通过多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共同创造服务价值,而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最直接的评价者就是学生。尤其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必然失灵,进而引发服务对象的不满,形成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会更多考虑学生的特征、个性、需求等因素,更具人文关怀,并通过这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发展。管理人员应在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地把握学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意识的改变需要外部强化,也需要个体自觉自醒,通过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得以实现。
(二)内外结合,多途径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技术技能、对所有管理者都很重要的人际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概念技能。在管理的不同层次,这些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处于不同管理层级中的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管理岗位需要。可以通过参加学校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学习提升管理者的技术能力,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等。人际技能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者首先要树立对人际技能的重视意识,不断提升沟通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管理中的沟通效果。概念技能属于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处于决策顶端的管理人员来说最为重要,是管理者根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宏观走向的决策能力。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及程序的总和都属于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管理人员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精神鼓励、行为约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从不同生源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一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如学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等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可以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业目标的实现。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时,就应当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第一,加强对对口单招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在专业能力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方面作进一步的引导;第二,针对中职注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较差的特点,注重教育管理和行为规范约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文化素质方面有所加强;第三,帮助“3+3”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尽快适应中高职两个学校的学习与管理风格,实现顺畅衔接,坚定学习目标,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就业竞争力;第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自主招生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念,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企业实践的社会活动,增强其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五,通过专本衔接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非常明确的学历提升需求,应在学生管理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夯实其文化基础,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引导,以实现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六,针对高招毕业生要加强专业理念的导人,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增强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实现。
(四)以顶层设计为起点,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建设
顶层设计的概念较早地应用于工程学、建筑学,现已广泛见诸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应厘清逻辑起点、社会功能、服务对象、实施主体、层级结构及类别划分等重要问题。学生管理中的顶层设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发展对职业人群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对学习的诉求,以此为逻辑起点才能协调实施主体的相关要素,界定不同部门、人员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促进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人员在育人新形势下的意识觉醒,从而积极投身于教学育人与管理过程,形成凝聚资源协同发展的合力。具体来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成立由校内外相关利益主体共同组成的学生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全过程,这也是适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趋势,突出以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所在;第二,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管理职责,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科学界定学生管理的决策层、执行层和基层实施人员的管理职责,借鉴PDCA的管理模式,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成效与反馈的管理闭环,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结合生源多元化的特征及社会变化因素,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对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的管理制度进行及时革新、补充,弥补实际管理工作漏洞,丰富管理制度的内涵。
随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源多元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只有加强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能力,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管理效果,增强学生的整体满意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丽,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