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武 吉鹏霄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摘要:“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自始至终在电气化铁路沿线工作场所与职业院校学习场所之间交替进行,该模式融入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适应了电气化铁路供电运营企业运行模式和岗位工作特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线校交替;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43-03
随着电气化铁路建成运营和技术改造,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原有岗位的技术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应对,探索实践了“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完成郑州、武汉、南昌、昆明、上海、成都、太原、南宁、广州、青藏铁路公司等铁路局,广州、深圳、武汉、无锡、南宁、西安等地铁公司订单培养任务,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100%。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从电气化铁路供电运营企业运行模式和岗位工作特征出发,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下,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电气化铁路沿线与学校之间交替进行:按照就业岗位训练、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划分教学阶段,形成分段式教学组织;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三者对应的原则,构建“运维一体、岗证衔接”的课程体系。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业引导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比例,形成“课业+项目”教学模式。详见图1。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具体要求。
第一个层面:把学生在校的3个学年分为2个阶段,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学期的以学校为主导的基础平台学习阶段和第四、第五、第六学期的以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培养学习阶段。在基础平台学习阶段,以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机电基础三个模块开设课程。在专业培养学习阶段,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开设教学项目,实施人才培养。
第二个层面:在以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培养学习阶段,依据“运维一体、岗证衔接”的目标,进行分阶段的教学组织,教学地点在电气化铁路沿线与学校交替进行,实现“线校交替”。专业培养学习阶段由6个培养阶段构成。其一,对应高压试验工岗位、接触网工岗位、变电工岗位、维修电工岗位等4个专业岗位项目形成4个培养阶段,分段授课与实训,并与高压试验工、接触网工、变电工、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其二,在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环节中,按照高速铁路供电企业管理模式,对应高速铁路供电综合检修车间的接触网工区、变电工区两个部门,形成两个培养阶段。依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对各个阶段实施弹性调整。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
(一)“运维一体、岗证衔接”的课程体系
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 “周期检测、限度管理、寿命管理、状态检修”管理理念,将该职业工作过程中设备的运用、测试、监控和设备的检修、维护、抢修融为一体。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原则开发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兼顾设备结构原理、技术细节的理解与应用,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设备运用维护操作技能,即运行管理与维护抢修融于一体。
以电气化铁路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三者对应的原则,将接触网工、变电工、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电力调度员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源于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运营维护现场一线的工作项目贯穿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逐步形成“运维一体、岗证衔接”的课程体系。主要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二)“课业+项目”的课程教学模式
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接触网”、“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以“课业+项目”方法实施教学组织。设备结构与原理部分强调教师引导,以作业形式交付学生学习任务,使学生可以主动到课程资源库阅读资料,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完成学习。设备运用维护与检修部分,学生根据相关指导书以及课程资源库提供的检修工艺流程标准,按照项目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实作训练。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等场地交叉进行。
“电气控制与PLC”、“电力内外线工程”等课程实行全部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训室)上课的强化训练方式,引入工程项目并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的学习型项目。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入到各项目之中,在实训室内按项目(或任务)组织实施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岗位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融入式分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按各项技能训练内容的深浅度与综合程度以及职业岗位角色内容的不同,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专业认知 第一、第二两个学期,校内开设“就业指导”、“铁道概论”等课程,组织学生到电气化铁路沿线的接触网、牵引变电所以及供电检修车间参观,使学生了解铁路,认知职业,实地体验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文化,初步认识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检修作业和企业管理特点。
第二阶段:专项训练 安排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理实一体”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课业+项目”的模式组织教学。按照不同课程所对应的不同工种和岗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入电气化铁路沿线,观摩现场设备的操作、巡视、维护、试验、检修、抢修等工作过程,收集整理设备运行数据,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数据判别设备状态。例如,通过收集接触网导高、拉出值等参数,判别该处接触网是否需要检调、如何检调等。校内整周实训的教学项目设计以某项生产任务作为工作任务,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使学生以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在职业情境中学习,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项目的需求,分别在校内实训基地和铁路供电分校练兵场进行,校企双方共同指导与考核。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 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实习在电气化铁路沿线,按照工种和岗位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完成接触网工、变电值班工技能训练并由企业组织相应工种的实作技能考核,考取中级工等级证书;第二阶段完成接触网工区值班、接触网设备测量巡视检修、变电所值班、变电所设备巡视检修等岗位实习,由企业考核并出具实习考核鉴定意见。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电气化铁路供电运营与维护生产一线,培养掌握铁路接触网和牵引变电所检修、调试、故障处理和生产组织管理业务,从事接触网工、变电维修工、变电值班员、电气设备试验工等岗位工作,具有供电系统状态数据检测、分析能力,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具有“四高一大”的特征,即“运行速度高(120~300km/h)、工作电压高(25kV)、工作位置高(6m以上高空作业)、设备集成度高、工作电流大”。接触网检修工区、牵引变电所等工作场所分散布置于电气化铁路沿线,绵延数百公里。校内的模拟、仿真设备难以再现其运行环境和工作状态,传统的仅在毕业前进入电气化铁路沿线参观实习的模式,无法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求。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专业背景下,融入“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逐步探索形成的。人才培养过程自始至终在电气化铁路沿线工作场所与职业院校学习场所之间交替地进行。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以保证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及企业指导师傅的数量和质量;“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仿真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结合的教学形式,工学结合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及每一门核心课程之中。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在整体思路上体现了“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对学生的培养从熟悉现场的整体认知入手,经过模型或真实设备的操作训练,然后过渡到生产现场的学徒制训练,最后是生产现场的独立操作,环境上交替确保了能力上的螺旋递进。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注重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全面培养。专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 “理实”一体化学习;社会能力(团结协作、劳动纪律、工作态度等)则通过一体化教学阶段的分组学习、顶岗实习阶段的准员工身份要求等予以培养;方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是顶岗实习和生产现场教学阶段的主要训练内容。
“线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准员工为目标,无疑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第一、第二、第三学期的基础平台学习阶段在学校与郑州铁路供电段之间交替进行,第四、第五、第六学期专业培养学习阶段,在学校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之间交替进行,专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社会能力(团结协作、劳动纪律、工作态度等)则通过一体化教学阶段的分组学习、顶岗实习阶段的准员工身份要求等予以培养;方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是顶岗实习和生产现场教学阶段的主要训练内容,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就业融于一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3]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