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孙 红

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科贵州省贵阳市550007

【摘 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穴位中药注射、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两组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明显减轻下背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悬吊运动疗法;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护理

下背痛是以下背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候群或症状综合征。其表现为腰骶臀部的疼痛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

非特异性下背痛是引起疼痛的具体部位不是十分肯定,涵盖了以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织炎、腰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1]。

近年来研究发现,下背痛与患者心理因素也密切相关[2]。我科自2013年起将悬吊运动疗法应用于非特异性下背疼痛的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5-70岁,平均45.58±13.17岁,病程0.5-20年,平均10.91±6.98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

(1)符合非特异性下背痛的诊断标准[3]。

(2)症状以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疼痛不适为主,无单侧或双侧下肢的疼痛或麻木感,无间歇跛行,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3)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X线片椎体序列正常。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腰臀部进行穴位中药注射,每日1次、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每周3次,共4周。腰部悬吊运动疗法包括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可适当结合静态闭链、动态闭链等运动。[4]

(1)仰卧位:患者腰部用弹力悬吊带支持减重,单腿悬挂,抬高骨盆并维持10秒,重复10遍,进行静态训练;悬吊一侧下肢向下施压,同时抬起另一侧下肢与骨盆保持水平位,重复10次,进行动态训练。

(2)侧卧位:抬高骨盆,单腿悬挂维持10秒,重复10遍,并进行动态训练;另一侧髋关节保持轻度后伸,向下压位于膝关节处的悬吊带,抬起骨盆,对侧下肢不用力,反复练习10遍。

(3)俯卧位:单腿悬挂,另一侧下肢水平外展伸展维持10秒,反复练习10遍;双腿悬挂并维持,腰椎处于中立位而不是处于生理前凸。

1.3评定方法

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分-治疗前评分)]×100%。

评定标准:

(1)痊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2)显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50%且<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3)有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25%且<50%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部分恢复工作,停止治疗后复发。

(4)无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2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版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组内数据进行配对和检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算相关P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对悬吊运动疗法心存顾虑,悬吊时也会使疼痛增加,因此悬吊前应向患者介绍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成功案例,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

2.2饮食指导

应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含粗纤维饮食,以防便秘而增加腹压;肥胖者告知减肥或控制体重的重要性。

2.3注意事项

悬吊运动最佳时间为饭后2小时,排空大小便。悬吊时应先进行弱链测试,即做悬吊的每一个动作时,如不能正确完成,或在完成过程中伴有疼痛,或完成时身体的左右两侧出现倾斜,就说明这个部位是患者的弱链,需进行强化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自身的耐受力定强度,遵循渐近抗阻原则。悬吊后佩戴腰围,回病房平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腰部正确姿势,腰部平直;翻身时行轴线;坐位时髋、膝关节处同一水平;注意腰部保暖。

3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表4。

4讨论

腰椎稳定性下降,是造成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主要原因,腰部的活动度主要由下位腰椎决定。腰部的稳定性与活动度同等重要。在维持腰椎稳定性的同时,还需要最大限度提升腰椎的活动度[6]。悬吊运动可使患者放松其整体运动肌,让局部稳定肌在低负荷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可充分激活局部稳定肌。患者在悬吊带这种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渐进式的阶梯系统运动,可提高腰部肌肉肌力,延缓腰部结构退变,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受力,使腰部结构恢复新的平衡。大多数闭链运动(即肢体远端固定,承重或部分承重运动)都在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完成,当身体在直立位时,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基本呈垂线样通过各关节,而身体基本以平行于地面的水平位在悬吊设备上运动训练,重力基本呈切线位通过各个关节,这种有异于平常的方式可以极大地刺激运动感受器,同时兴奋关节周围的运动肌、协调肌和拮抗肌,从而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充分刺激并使各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脊柱关节的稳定性。腰椎最重要的稳定肌是腰横肌和多裂肌,悬吊仰卧位主要是训练腹横肌、腘绳肌、多裂肌、竖脊肌、臀大肌、腹内外斜肌;侧卧位主要训练臀中肌、腹横肌、腰方肌、多裂肌、竖脊肌。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可提高疼痛阈值;平卧硬板床可达到合适位置的腰椎稳定;腰围起支撑、保护作用,稳定脊柱。总之,通过患者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辅以关节松动来重建人体力线正常序列的悬吊运动,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失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训练疗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燕铁斌.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54-355.

[2]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50.

[3]黄杰,孙乐蓉,覃东等.躯干肌背伸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康复的价值[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03(3):191-192.

[4]关骅,张光铂.中国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24.

[5]李丽,李万斌,阚俊祯等.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八段锦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背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9:733.

[6]戴闽,罗军.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75-176.

作者简介

孙红,女,吉林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从事康复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