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双喜 张 辉
坪山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三甲单位),广东深圳 518118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方法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普通患者2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的唾液并测量其pH指标,调查患者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其中包括日常饮食、个人卫生及生活状态。并分析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结果 pH值由8下降到5时,患龋均数分别为(1.1±0.2)、(3.0±0.7)、(5.5±1.2)、(8.9±1.5),表示患者唾液pH值越高则其龋齿发生数目、发生率越低;调查结果显示零食食用频率、刷牙次数、个人卫生习惯等均为龋齿发生的相对相关影响因素,在患龋发生率上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影响儿童或成年人患龋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唾液pH值可作为龋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纠正患者唾液pH及改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可有效预防及控制龋齿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唾液pH值;个人生活行为习惯;龋齿
[中图分类号] R78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041-02
[作者简介] 汪双喜(1975.3-),男,安徽安庆人,本科,主治医师,临床医学,研究方向:口腔。
龋齿是一种细菌性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破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牙齿无机质脱矿与有机质的分解,若不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病情可进展导致牙釉质侵害,发生实质性病损形成龋洞,最终牙冠完全丧失,牙齿丧失,可并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炎性疾病[1-2]。龋齿在我国是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极高且地域、年龄分布范围极广,龋齿及病情进展后对患者的咀嚼功能及外表美观等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刺激根管神经产生剧痛,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为分析探讨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该组实验通过调查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该院就诊的266例患者的唾液pH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等,探讨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习惯对龋齿发病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患者2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4例,女性患者132例,年龄在3~72岁,平均年龄为(36.1±7.6)岁。所有患者均来自于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普通外伤患者102例,体检人员76例,康复期发烧、感冒患者34例,普通内科患者54例。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对该组实验知情并自愿参加,配合实验;无伤及口腔病例;经检查所有患者无血液性、内分泌性疾病;患者精神状态正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思维清晰;
排除标准:所有患者无义齿、牙齿正畸病史;妊娠期孕妇或生理期女性;唾液采集1d内服用药物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3实验方法
选用pH值广泛比色试纸(上海试剂三厂)进行实验。于清晨饭后2h进行检查,检查前需使用清水漱口3~5次,迅速采用pH试纸沾取患者舌下区域的唾液,待试纸发生变化后比对色差确定pH值;应用维生素C片(天津世纪药业有限公司)刺激患者舌尖下区味蕾,等待10s后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测定舌下区唾液pH值,对比两次指标进行分析讨论;个人生活行为习惯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刷牙次数及牙膏类型,是否经常食用口香糖、疾病及个人卫生习惯等指标。最终对研究对象的患龋情况进行判定。
1.4观察指标
龋齿诊断标准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法(1987版)对患者的龋齿进行评价[4]:常规光源或肉眼检查诊断,龋齿的计数对象主要包括浅龋、中龋、深龋、残冠、残根等,其中不包括明显静止龋。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患者唾液pH对龋齿发生的影响分析
采集所有患者的唾液pH值指标,对照患者是否发生龋齿进行分析,见表1。
通过表1、2比较可知,患者唾液pH值越高则其龋齿发生数目、发生率越低,pH值处于酸性范围内时,龋齿发生率最高,患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龋齿是危害人们口腔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凶手之一,当龋齿病情进展后,可导致牙冠进行性丧失及牙齿丧失等,同时龋齿存在着低龄化的特点,且当恒牙发生龋齿后将对患者的医生产生影响,当患者进入老年后极易因口腔问题影响食物的摄入,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6]。该组实验为探讨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以便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改善及预防人们的口腔环境。该研究结果显示唾液的pH值为影响龋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H值由8下降到5时,患龋均数分别为(1.1±0.2)、(3.0±0.7)、(5.5±1.2)、(8.9±1.5),表示唾液pH值越低,患者龋齿发生率越高,龋齿数目越多,pH值处于酸性范围内时,即PH<7时,龋齿发生率最高,患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常刷牙的人群(36.15%)较不刷牙或偶尔刷牙的人群(63.85%)患龋发生率明显降低,零食食用频繁或过度饮食(64.79%)较良好个人生活习惯的人群(35.21%)患龋发生率明显升高,同时口香糖咀嚼频率可影响患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龋齿的发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每日刷牙次数、整体刷牙习惯、零食食用频率、食物性质、睡眠质量、年龄、性别等,均为龋齿的影响因素。
通过资料整理及实验回顾分析可知,唾液pH值对患龋的影响主要在于:唾液pH值的波动取决于腺体受食物刺激后产生分泌物的影响,因此当人们食用食物后口腔的pH值会增大呈现碱性,而当非进食状态下,受到口腔内菌类及唾液的影响,唾液pH值会降低,针对口腔环境而言,患龋的主要致龋环境为局部牙菌斑,牙菌斑为紧紧依附在牙釉质表面的稠密斑状物质,一般的清洗或擦拭极难清除牙菌斑,屏气牙菌斑的基质为唾液中的酸性物质糖蛋白,长期附着牙冠表面会导致牙菌斑与牙釉质形成钙化络合物,同时牙菌斑在非进食状态下的酸性环境中会发生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进一步加重口腔的酸性环境,促使pH值降低,导致牙冠局部脱钙,与牙菌斑共同作用下使无机物分解产生龋洞、龋齿,当处于进食状态下,唾液中的钙盐能够在碱性环境下于菌斑内部沉积,促进牙菌斑钙化的形成,导致牙菌斑失去口腔酸性环境,因此唾液pH值的变化对牙冠局部菌斑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影响[7-9]。而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龋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刷牙次数及口腔清理习惯,刷牙是有效清除口腔内细菌及牙冠表面牙菌斑的方式,而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对维持口腔健康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可知,经常刷牙较不刷牙或偶尔刷牙的人群龋齿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保持健康的口腔清洁习惯对预防及控制龋齿的发生进展具有重要作用[10-11];饮食习惯是影响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过度饮食、食物过酸、糖类食物、肉类食物等过多摄入不仅带个口腔沉重的负担,同时严重影响口腔的健康生理环境,使口腔长期处于异常酸性状态,对牙菌斑的形成及蔓延具有促进作用[12];良好的睡眠习惯与经常咀嚼口香糖均可归类为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障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内分泌、免疫功能正常,对维持健康的口腔环境具有积极作用[13];积极的健康教育对龋齿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时期由家长的正确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患龋具有显著的作用[14]。
综上所述,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儿童或成年人影响患龋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唾液pH值可作为龋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纠正患者唾液pH及改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可有效预防及控制龋齿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CoUinHL,UusitupaM,NiskanenL,eta1.Comparativestudyoncariesinmdividualswithdiabetesmellitusand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J].ChineseJournalofGeriatricDentistry,2011,9(5):284-285.
[2]李曼煜,张梦葩,袁贤君.广州市海珠区6岁儿童患龋的家庭影响因素[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7):471-473.
[3]邹晓璇,苗江霞,李文珺,等.母乳喂养对3岁儿童乳牙患龋病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6):451-453.
[4]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5]林文红,陈平雁.广州市12岁儿童恒牙龋病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0,18(5):247.
[6]李宏岩.城市中小学生2008/年恒龋患病现状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2):1649.
[7]李志强,马力扬,聂红兵,等.甘肃省12岁儿童恒牙龋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20(10):581.
[8]刘洁,翁婷婷,李放,等.沈阳市沈河区1989-2009年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28.
[9]曾雄群,林文红,范卫华,等.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0,18(3):143.
[10]刘建忠,李雪,胡德渝,等.四川省6岁儿童乳恒牙患龋状况及相关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2):214-216,220.
[11]张蓓蓓.赵丽娟.社会心理因素与龋病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40(2):245-248.
[12]樊林.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0):1182-1184.
[13]梁远卫.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龋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135-136.
[14]袁芳华,廖天安,谢莉莉.海南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J].海南医学,2012,23(11):130-132.
(收稿日期: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