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赏析哈尔滨——老建筑

庄妍

哈尔滨工业美术设计学校

[摘要]如果城市是书,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建筑积淀了历史与文化,积淀了人类文明。哈尔滨城市的老建筑兴建受到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及人为诸多的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哈尔滨;建筑保护;建筑特征;历史原因;发展

中国幅原辽阔,古今大小城市遍布各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同样包含中国城市建设的兴衰史。哈尔滨也因一曲《太阳岛上》而蜚声中外,澄净如练的松花江与明珠般闪耀的太阳岛已成为哈尔滨优美自然风光的象征。但朋友们可曾知道,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同样迷人。

百余年来,欧式古典建筑、音乐、芭蕾舞、啤酒等欧式文化及生活方式,已融入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与欧式古典建筑有了深厚感情,称它是"老哈尔滨建筑"。无论是从建筑修建的年代,还是建筑本身的艺术风格来看,坐落在中央大街上的教育书店都堪称哈尔滨经典建筑。教育书店建于1918年,原为松浦洋行。该建筑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它与马迭尔宾馆,道里秋林、妇儿商店等具有特色的建筑共同创造并影响着中央大街的风貌。教育书店是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

1918年,中央大街商贾云集,地皮被炒得火爆,因而这座建筑不可能建得像马迭尔宾馆那样的舒展,设计因地制宜,采用比较紧凑的布局。建筑恰在街角,于是设计师对立面做了重点处理,强调了转角处的装饰和雕刻,顶部冠以文艺复兴式穹顶。建筑主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囿于建筑两翼面比较小,因此建筑沿街部分没有设次入口。而建筑在背街内院开门供职员出入,直通建筑的3层以上,这样对人流进行分散处理,彼此互不干扰。从主入口进入建筑,迎面是一小巧的双层木质门廊,走上几步台阶便进入建筑内部。这种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的作法,是适应中央大街上空间环境小而设计的。如果踏步设在室外,建筑必然要后退;建筑若不后退,则要占用街道空间,因而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是一种巧妙的设计手法。正对着主入口的主楼梯只能到达建筑的二层,楼梯铸铁的曲线栏杆如生长中的植物一般丝丝缠绕,水磨石台阶上镶嵌着深色的三叶草花纹,显得古朴而典雅,再配上深栗色木制墙裙、精致的石膏浮雕灯圈及优雅的灯饰,建筑的深沉气质油然而生。这座建筑以沉静的色调、朴素的修饰创造出高雅的氛围,这样的处理很好地烘托了街道景观。

老哈尔滨建筑特征:老哈尔滨建筑,其实不老,仅有百余年历史。它们是原汁原味的真正的欧式古典建筑,纯正的西方建筑文化,具有古典雕塑一样的建筑形体,汇集了设计美、施工美、材料美于一身的经典建筑作品。真、纯、实、美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城市规划、单体建筑及建筑装饰的各个环节上。

哈尔滨初期的城市规划,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确保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一古老又现代的设计原则,成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相通之处。 以松花江为界,分南北两岸。江北岸是大面积湿地,自然景色怡人,适于度假、建成私人别墅区,即现在的太阳岛风景区。江南岸为小丘陵地,适于建设主城区。

以铁道为中心,分为铁道里与铁道外,即现在的道里区、道外区。道里区自然环境好,由沙俄等外国移民建设成繁华的商住区。著名的中央大街就是道里区的商业中心。道外区地理条件差,由中国人开发为居住区。道外区的建筑,虽然也尽力模仿"洋建筑",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显现出一付混血面孔。

城市的最高处,即现在的南岗区,由沙俄建设为行政管理区,典型的建筑有始建于1899年的圣尼古拉教学教堂,1903年的哈尔滨火车站,1904年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

老哈尔滨建筑平面布局集中而紧凑,墙体宽厚而封闭,进深大,走廊宽,层高较高,建筑色彩明快,以暖色调为主等特征,适应寒冷地区人居环境的防寒与保暖的功能要求。大小兴安岭是红松等寒带林木的故乡,红松是上等的建筑用材。老哈尔滨建筑利用了地产丰厚资源,既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又反映了建筑材料的地域性。

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自然的侵蚀,人为的破坏,促使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认识的偏差,行动的过激是老哈尔滨建筑经典作品遭遇毁灭的根本原因。40年代日伪的人为破坏,50年代的生产大跃进运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70年代的城市无序建设,至使原哈尔滨火车站大楼、圣尼古拉教堂等一批城市早期标志性建筑彻底毁灭。80年代,哈尔滨市同全国一样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大量"国际式","标准化","后现代"等美名的趋同建筑在城市中涌现。幸免保留下来的饱经历史苍桑的老哈尔滨建筑,被困在难以透气的角落里。

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保护,1998年盛夏,哈尔滨水位达120.89米的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同期水位降至111.36米的有水文记载的最低点。松花江以洪涝与干旱两个极端惩罚哈尔滨。自然环境的恶化,提醒人们须对违反科学规律的行为重新思考!1999年12月,哈尔滨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专家委员会,否定了对哈尔滨江堤公园垫高3米的防汛方案。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文化的保护同样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哈尔滨城市形象工程,是城市建筑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行为。以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哈尔滨建筑修复保护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内容。

百年商业老街重放光彩。中央大街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条保持完好的欧式古典建筑商业街,尤其是用柱状花岗岩铺装的整条街路面,更能显示出欧洲18世纪古老街道的韵味。1997年市政府对中央大街全面综合整治,改为步行商业街。原则是:恢复原有建筑外观形体,注重街区整体形象,强调外环境文化氛围感受。对室内空间则以全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备设施,为游人创造良好的现代的购物环境。同时整治的还有奋斗路、靖宇大街等街区。

圣索菲亚教堂抹去岁月尘封。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两座东正教堂的其中一座。历经数十年的风雨苍桑,形体破旧不堪,四周被高大建筑重重包围,一座经典的建筑被尘封在遗忘的角落里。1996年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教堂为全国重点保护建筑。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对圣索菲亚教堂及周围环境全面修复与改造。原则是对建筑主体结构修复加固,对外观形象修旧如旧,拆除周边有碍建筑。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开辟为建筑艺术馆,室外为建筑艺术广场。

城市在扩大,建筑数量猛增,保留下来的老哈尔滨建筑已为数不多。在众多国际式的高大建筑群中,它依然是人们视觉的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留下来的哈尔滨建筑,将更显示出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鲁石.《你应该懂的100处世界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1日

[2]陈秀珍.《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广东建材,2010年04期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