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王鉴《仿古山水(八开)册》,此册是王鉴1661 年64岁所作,临仿宋元七家,细笔勾勒,赋色清丽,意态纷呈,各具其妙。王鉴自幼遍临五代、宋、元名家墨迹,终其一生仿古、摹古,传统功力深厚,借由此册山水我们可以一窥王鉴通过临仿古代大师绘画进而融会贯通、化古为我的过程。
此《仿古山水册》为纸本,八开,每开尺寸:纵37、横59 厘米。前后有夹板,题签:王玄照仿古山水册,田谿书屋鉴藏( 图1)。钤印:冠五。此册保存良好,为何冠五及梁慧吾收藏。何冠五,原名何寿,字冠五,号丽甫,又称荔甫。为广东三水人,以货殖起家,民国初到20 世纪30 年代活跃于广州,是当时广州十八甫裕隆兴记出口丝绸庄的东主。1923 年参与癸亥合作社,后为国画研究会会员,“田谿书屋”为其斋名,其收藏书画颇丰。20 世纪30 年代时田谿书屋在广州城西,后其营商失败,家藏亦星散。梁慧吾,天景楼主,20 世纪著名收藏家,与张大千交善。
此册前有王鉴自题一开:画不师古,终难名世。如完菴、启南、衡山、玄宰辈,未有不从宋元中得力。故世远而名益彰,若恃己聪明,信手涂抹,但可愚一时之目,终难逃识者之诮。往往见其身甫没而绝无人问及,岂不可惜哉。余此册皆临摹古人,恨心钝腕弱,不能变化,或遇于拘守,庶几可充于杜撰耳。时辛丑嘉平月哉生明画于雁宕里之祗园精舍。娄东王鉴。钤印:湘碧、染香庵主、王鉴之印。鉴藏印:骋中墨缘、丽圃墨缘、天景楼收藏印(图2)。此题书法骨力清健,骨肉兼备,秀润俊美,可以看出王鉴对董其昌书风的取法。辛丑为1661 年。嘉平月为农历十二月。哉生明为十二月初三或初二日。
绘画第一开:设色青绿山水。款识:仿惠崇笔意。钤印: 员照。鉴藏印:天景心景、骋中心赏、冠五精赏(图3)。东坡好友惠崇在北宋画家中算是独树一帜。自五代以来,画坛的主流仍是全景式构图和以北方雄劲挺拔的名山大川入画,惠崇独辟蹊径,创造出了一种适合于表现江南山水而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仿惠崇一开所展现的即是王鉴在青绿山水方面融合赵孟頫、赵令穰、赵伯驹等家,自出机杼,创立的柔美而又不失苍劲的风格。近人吴湖帆曾评道:“太守青绿法为松雪后一人,清代三百年至今寂然,誉以空前绝后,自无愧色。”图中峰谷以淡墨细笔勾勒而成,山头岩壁以淡赭石和淡青绿加以渲染,各色巧妙融合,自有一种清淡隽雅的韵致。此开无疑是王鉴晚年青绿设色山水极为精到之作。
第二开:水墨山水。款识:一峰道人有夏山图,为太原炯翁所藏,因师其法。钤印:王鉴之印。鉴藏印:骋中墨缘、丽圃心赏(图4)。王鉴一生追摹黄公望山水画法,黄公望存世之作,无一笔不从董巨中来,幽微淡远,不染一丝画院习气。王鉴学黄而不拘泥于黄,谨严之中富于变化,即在摹古中力求变化,注重笔墨之美,以取法自然为上。由此开仿大痴山水可知,王鉴毕生心摹手追大痴用功至深,图中树木相揖,山石错落有致,气象严整,极具大痴风范。
第三开:水墨山水。款识:仿倪高土幽涧寒松。钤印:员照。鉴藏印:骋中墨缘、天景楼收藏印、冠五(图5)。此开山水画面空灵,疏林坡岸,水木秀润,清逸寒淡,惜墨如金,将倪瓒的笔简意远、平淡天真的画风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开:水墨山水。款识:学梅花菴主。钤印:王鉴。鉴藏印:天景心景、骋中心赏(图6)。此开取梅道人画法,平远构图,多用披麻皴法,远处山起伏,中间水面宽阔,笔意圆浑,画境幽旷寂寥。第五开:水墨山水。款识:仿黄鹤山樵。钤印:鉴。鉴藏印:天景心景、骋中心赏、田谿书屋(图7)。此开山石多用披麻、牛毛皴,颇有王蒙神韵。
笔墨技巧极为熟练,而且富有灵气。峰高而坡低,解索披麻并用,用笔细柔松密,用墨则干湿并举,茅屋位于岸旁,渴笔点苔皆随意自然,秀雅舒朗,用笔较为尖细。由此可见湘碧对叔明的摹写已经纯熟自如、谙熟于胸了。
第六开:水墨山水。款识:摹北苑。钤印:王鉴之印。天景心景、骋中心赏、天景楼收藏印、冠五清赏(图8)。董源在五代南唐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开创了五代十国的江南山水画派。董源绘画不以主干线条刻画山势,而以无数苔点与细密皴线来表现,以平淡天真取胜。王鉴此开即以披麻皴绘山峰,尽显秀润,山峦叠嶂,层层推移。全图用笔圆润,林木参差,墨色浓淡点染相映成趣。
第七开:水墨山水。款识:仿梅道人。钤印:员照。鉴藏印:天景心景、骋墨缘、天景楼收藏印(图9)。此开即仿吴镇,山石以淡墨皴染,一河两岸构图,仿佛一片江南;树木寥寥,浓墨点叶。画幅虽小而境界雄远。因仿吴镇画法,故笔法稍粗而不尖,笔墨浑融,景物层次分明。第八开:水墨山水。款识:仿赵文敏水邨图。钤印:员照。鉴藏印:骋中心赏、冠五、田谿书屋(图10)。此开山水相间,渔隐超迈,淳淡清泊,仿赵文敏笔意,抒达逸静胸臆。儒雅之韵极见作者深厚摹写功力。
除本册外,王鉴64 岁以后还创作了诸多《仿古山水册》,取法对象广泛,除仿效董源、巨然、元四家、董其昌和赵孟頫、赵令穰、赵伯驹、李成、范宽、米芾等画家外, 还取法惠崇、江贯道、燕文贵、高克恭等独具个性的画家。此类《仿古山水册》据统计还有:64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65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65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上海博物馆、66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68 岁作《仿宋元八家册》现藏上海博物馆、70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71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广州市美术馆、71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王南屏玉斋、72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广东省博物馆、76 岁作《仿古山水册》现藏上海博物馆、78 岁作《仿古山水册》翁同龢藏本等。
王鉴曾自述:“自幼习董熟耳。”表明他最早学画是从董源入手的。以后又追踪巨然和元四家,后以董其昌为师。王鉴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如按时代分,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徐邦达先生曾说:“以一般人的变化规律讲,总是早年尖细,晚年圆秃些,甚至变到粗简雄放,如沈周、吴伟等人,大都如此,惟独王鉴则相反。”王鉴43 岁以前,主要学习董、巨画风,43 至64 岁之间,以董、巨为主,融入王蒙的细密笔法,着力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坡石树法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此时所画山水,悉臻缜密,多用圆笔中锋和直皴。晚期,约64 岁以后,境界由沉雄转为萧索,笔墨由浑厚转为尖利细密,出现较多干笔、方笔。
清初画坛领袖王时敏评王鉴道:“廉州画学,浩如烟海,自五代、宋元诸名迹,无不摹写。”又曰:“廉州刻意摹古,所作卷、轴,一树一石,必与宋元诸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 张庚《国朝画征录》云:“琅砑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朝名画,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笔墨度越风流,直追古哲,而于董、巨尤为深诣。”
王鉴的仿古山水作品运笔超逸,用墨爽朗,皴法空灵,有沉雄古逸之风。笔者认为,王鉴如此推崇仿古摹古并终身践行,这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也处处反映着王鉴个人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首先,在艺术师承上,王鉴作为南宗正脉,就不能不提对他仿古摹古影响至深的启蒙老师董其昌。在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主张以古人为师,苦临苦摹。王鉴曾记:“余丙子年(1636)访董文敏公于云间,出所藏《鹊华秋色卷》见示,相与鉴赏,叹其用笔浑厚,设色秀润,非后人所能梦见。”由此可见,王鉴早年曾受教于董其昌。王鉴也曾在《仿董文敏青绿山水图》上题道:“近代画家首推文沈,虽属神品,然未免过熟,尚不离丹青习气,独华亭董文敏脱尽纵横气味,真如天骏腾空绛云出岫,乃所谓士大夫画,非具仙骨,岂能梦见万一。”王鉴对董其昌评价如此之高,可见董其昌在其心中地位非同一般。王鉴承绪董氏正脉, 作画以古为尊,在《染香庵画跋》中,王鉴论道:“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唯元季大家正脉相传,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后,几作广陵散矣。”
他还说:“董文敏常谓余曰,学画惟多仿古人,使心手相熟,便能名世。每思此言,信足启发后进。”值得注意的是,绘画作品的摹、仿并不始于清初时代,况且,中国画向来有“粉本”之说。有明一代,临摹和仿作就蔚然成风了,典型的如董其昌就有诸多摹、仿作品,如《仿董北苑山水图》、《仿杨异没骨山水图》、《仿米氏云山图》和《仿倪云林山水图卷》等。作为晚明画坛盟主董其昌的嫡系传人之一,王鉴追求仿古自不待言。此一论断也可在广州市文物总店所藏王鉴仿古山水册题识中得到佐证:“画不师古,终难名世。如完菴、启南、衡山、玄宰辈,未有不从宋元中得力。”
其次,在文人画传承来看,王鉴作为文人余绪,他的仿古摹古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处处体现着家国情怀的寄托表白和文脉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明亡以后,王鉴退隐林下,不仕新朝,成为以画自遣的遗民画家,如吴伟业赠诗所曰:“布衣懒自入侯门,手迹流传姓氏存。闻道相公谈翰墨,向人欲仿赵王孙。”王鉴出身仕宦名门,祖父王世贞为明末文坛盟主,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精古诗文,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富收藏,尔雅楼中藏书万卷,书画文物无数。此时的王鉴为了延续清初文人正统血脉,维护传统文人旗帜,以仿古明志,以摹古追昔也就更变得责无旁贷。与此同时,王鉴也不忘大力提携王翚、吴历等人,史有“后学津梁”之誉。王翚与吴历是王鉴的弟子,两人的青绿山水,受王鉴的影响尤其明显。即使恽寿平,虽然没有亲承王鉴的教导,但也间接有所师承吸收。至于后辈黄鼎、蔡嘉、钱杜、戴熙等人的艺术都可追溯到王鉴的影响。吴伟业曾将王鉴、王时敏、董其昌、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还曾诗赞王鉴:“谁其匹者王廉州,神姿玉树三山头。摆落万象烟霞收,尊彝斑剥探商周,得意换却千金裘”。由此可知王鉴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地位。
最后,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观察,王鉴仿古摹古在技法上始终追求“笔精墨妙、元气灵通”的境界。董其昌谓“以景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的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王鉴论画,常以“笔法遒美,元气淋漓”为最高标准。其实,王鉴追求的“遒美”、“淋漓”就是董其昌所言之“笔精墨妙”。王鉴于古代大家的艺术有着深切的领悟,如他分析元四家的艺术道:“元季大家皆宗董、巨,各有所得,自成一家。梅道人得其势,王叔明得其厚,倪元镇得其韵,黄子久得其神。”他有幸观摩元四家的真迹,对四人传承董、巨画风而各得其精髓的艺术特征理解得十分精辟,因此能把握各家在构图、结构、形态、皴法、树法、丘壑、笔墨、意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加以重新组合,构成典范式的图像,形成规范化的形式符号和表现语言,按照画家自身的理解,再造的心中自然,达到不求形似、妙得神髓的境地。恽寿平在王鉴《仿吴镇溪亭山色图》中也曾说:“廉州先生用笔沉厚,墨气淋漓,盖得于北苑者深,故仿仲圭落笔即与神合。石谷称为直逼董、巨,可为定论也。”同时,王鉴还十分注重在绘画创作中营造平淡天真、浑厚秀逸的意趣,在他的笔下,山水格调敦厚温柔,绘画笔墨清雅、温润而又别开生面,正如《桐荫论画》评王鉴画:“一种书卷之气,盎然纸墨间。”
综观王鉴存世的仿古山水作品,他积极提倡入古、汲古,将形式美的笔墨效果推到了和山水造化同等的高度,笔力沉着,含蓄,用墨则淋漓痛快。王鉴之仿古,其实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充分结合自己的笔墨修养,使风格既符合古人法度,又突出自我个性,兼具文人画的清雅之气。因此,王鉴所作仿古山水画作更能体现真山真水所不具备的意态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