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对高师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策略的思考

陈 晓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摘 要:随着高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教育的权重不断加大,如何改进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手段已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合适专业教材等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授课方式、注重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本地传统音乐资源、建设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教学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程标准;纲要;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03-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第八次教育改革。同年下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音乐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对音乐新课程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①2006年11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②的基本教学理念,同时对高等师范音乐院校中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民族音乐教育确立了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与《纲要》在民族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精神就体现在高师音乐教育应立足基础教育上。教师应充分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民族音乐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一、高等院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并非音乐学或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而是由声乐、器乐或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教师兼任。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人才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民族音乐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样的师资结构将严重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的具体落实。

“中国民族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仅靠理论讲解、作品欣赏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中国民族音乐课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我们的教材是缺少音乐的,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大量的谱例及原生态的音乐,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分析讲解音乐方式,还要耐心地教唱,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体验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形式美和人文美。

(二)缺乏统一的课程名称与合适的专业教材

1980年,“民族民间音乐”正式成为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2004年将课程更名为“中国民族音乐”。而大部分院校没有即时对该课程进行学术规范,致使该课程的名称不统一。此外,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相关教材的编写严重滞后。依据笔者了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学府的民族音乐教材的选用有两种方式,其一,选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1964年);其二是选用本校教师的授课讲义为内部教材。前者编写年代久远很难与中国现实社会意识形态适应,后者又不是正式出版物。为了满足各高校的教学需求,1999年,民族音乐学界又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多部教材,教师所授课程的名称因教材而定。笔者将2013年以前正式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类教材进行梳理发现,1964版《民族音乐概论》出版之后出现学术断层,直到1999年后,此类书籍的出版才变得活跃起来。虽然教育部先后两次对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名称进行了统一,但以“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的出版物依然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使学生误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为三门不同的课程,造成概念不清的局面。

二、高等院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③学校要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配备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专职教师。其次,鼓励教师加入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学会等专业组织并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并交流专业论文,以获得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提高学术水平。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性地劳动,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教学的魅力所在。为了提高《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科研水平,作为该课程科研主体的教师应当养成如下几种习惯:一是随时关注音乐学科、音乐学术研究的动态,关注音乐教育发展的动态,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为教学、科研的开拓寻找新课题。二是随时注意学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学术资料应当包括:文献、图像、音响、曲谱、口头传承资料以及器物资料等。要养成买书、订报刊杂志、查网络资料的习惯。这是进行学术研究、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并且应当养成对这些学术资料进行校勘、辨伪、分类、使用的习惯。④

另外,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各级各类的比赛,文艺表演中演唱或演奏,检验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指导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教学实践活动

授课教师应主动营造让学生接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氛围,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民族音乐的表演、创作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避免了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又能够使学生熟悉民族音乐的特点及风格。如安徽当涂民歌《打麦歌》,表现了人们将麦子收割上场以后,高举可以转动的连枷拍打着晒干的麦秆、一边歌唱一边脱粒的劳动场景。2004年,在农业部举办的第二届农民歌手大赛上,陶小妹和她的“小妹组合”(当涂民歌五人演唱组)以一曲当涂民歌《打麦歌》一举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评委们的评语就是:“土得掉渣,美得出奇。”⑤学生从老师播放的《打麦歌》中亲身感受到家乡民间歌曲的艺术魅力。

在高校民间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田野调查、节庆的演唱或演奏等活动,以锻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了解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提高民间音乐课程学习效果。

(三)充分利用本地传统音乐资源,建设地方课程

1.“走出去”、“请进来”

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囿于课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将目光投向民间,走进民族音乐的活态生存空间,去认识民族音乐在现实社会的生存现状。通过“田野工作”采集民族音乐,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他们才能对民族音乐有最直观的把握、最深刻的理解。⑥

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民族音乐“请进来”。一方面聘请民族音乐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直面民族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与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将民族音乐从田间地头、茶楼闹市搬进课堂,让民族音乐艺术家在校园进行集中展示与教学,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对民族音乐的接受度达到最大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应当成为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使知识来源立体化,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途径由“间接获得”向“直接获得”转化。

2.立足本土音乐文化

我国各地民族音乐资源极为丰富。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各具风采,民族音乐课程在统一的教学框架之下,各地高校应兼顾当地特色音乐,立足本土民间音乐资源,就地取材,使学生了解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安徽民歌为例,安徽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与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格、风俗习惯差异明显,直接影响了各地人民的性格及表达感情的方式,从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皖西大别山的民歌强调属音,风格嘹亮、高亢,如《慢赶牛》、《挣颈红》等;江淮色彩区的民歌具有混合色彩风格,如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舒城山歌等;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如《小猫调》、《杂不龙冬耍》等。⑦这些鲜活的素材承载着安徽的文化精神,应被灵活积极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成为现有教材的必要补充。

高师音乐教师肩负着培养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地方文艺团体、文化馆站的专业人才重任,承担着地方音乐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通过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强化学习家乡民族音乐的意识,树立传播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为己任的宏伟目标,这些都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 释:

①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6.

③郭轶菲.北高洛“音乐会”初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

④王耀华.熟、背、析、研——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体会[J].中国音乐,2012,(3).

⑤王红艳.当涂民歌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41.

⑥宋唐.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

⑦崔琳.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2004.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