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信息不对称、时变和跨期影响下的组织与战略权变决策序列

吕力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信息不对称、时变与跨期影响下的权变决策通常表现为一个策略序列,有意设计出来的策略系列可称为“谋略”。传统组织行为中博弈论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委托代理理论,事实上,猜测、试探、“干中看”等策略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它在组织内外几乎所有的互动中都会出现,例如组织建言、团队沟通与效能、高管团队运作、组织变革、战略互动等。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只要存在行动、决策与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博弈、策略与谋略;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猜测、试探、“干中看”等策略是对传统管理决策理论和经典博弈论的一个拓展。

关键词:权变决策序列;信息时变;跨期影响;设局;全局优化;谋略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7.18.0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GL003)

作者简介:吕力(1971-),男,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本土管理。

收稿日期:2017-07-24

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权变决策问题

1.1权变理论的一个例子:认知作为调节、态度作为中介的动态领导模型

权变的观点强调组织各种可变因素性质并试图了解组织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如何进行经营管理,权变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Luthans是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73年发表“权变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指出权变理论可以统一各种理论观点,引导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状态。1980年代以后主流管理学逐渐转向于构建各式各样的中层理论,权变理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宏观理论其影响自然逐渐减弱。然而,这只是表明学术界对统一各种理论观点的冲动的逐渐减退,权变的思想仍然体现在各式各样的中层理论模型中。笔者曾提出动态领导的一个权变理论,事实上,这一理论完全可以使用当前主流的结构模型来进行说明:

在图1中,领导效果与下属对领导方式的认知有关:下属对领导行为的认知可能存在个体偏差。举例而言,慈善性领导行为可能被下属理解为宽松,而威权性领导行为可能被下属理解为苛责,因此,下属的认知表现为模型的调节变量。领导效果与下属的态度相关,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态度或行为意向,态度对员工行为和领导效果构成直接影响,因此,下属的态度是领导效果的中介变量。

在上述模型中,认知影响领导效果,当然构成领导在决定使用何种方式、达到何种效果时的权变影响因素;因为领导方式和认知并不能完全决定态度,或者说态度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不是1,因而态度也是一个权变因素,从这个角度而言,权变这一思想仍然体现在当代主流模型中。

1.2信息不对称下的权变决策问题

与当前主流的管理学模型不同的是,权变理论除了致力于厘清各种影响因素,还特别重视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选择相应的管理行为,而不只满足于相关关系的检验。以上述动态领导理论的权变模型而言,领导者需要根据下属的不同认知和态度来进行领导方式的决策,然而问题是,虽然模型给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认知和态度对领导效果的影响,但是从事对于实务工作的领导者而言,他无法通过上述主流模型了解自己的下属究竟属于哪一类型。

科学满足于一般性统计解释,而实践则需要具体的操作,二者的鸿沟在此体现得非常明显。以主流结构模型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并不知道某一具体情形下部属的类型、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大小和方向,领导者如何做出决策?本文将以上问题称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权变决策问题。

2信息不对称、时变与跨期影响下的组织与战略多期权变决策序列

2.1“试探”作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权变决策的常见经验方法与决策序列

“试探”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权变决策的一个常见经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试探了解对方的可能认知与态度,消除或者基本消除信息不对称,然后再根据试探的结果选择下一步策略。仍以动态领导研究为例,假定领导者可以选择“威权式领导”或“仁慈领导”两种方式,其中威权式领导还可以选择其威权的强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领导者首先以一定强度的威权方式作为试探,则在试探完成之后:①如果试探结果符合预测,则保持同样的策略;②如果试探的结果符合预测的方向,而强度还可以增加,则在下一期策略中增加威权行为的强度;③如果试探的结果符合预测的方向,但强度显得较大,则在下期策略中降低其强度;④如果试探的结果不符合预测的方向,则在下一期策略中改变其方向,转变为仁慈领导方式。

上述策略虽然在经验中很常见,但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以上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将一个独立的策略变成了一个前后关联的策略序列,“试探”仅仅是多种可能的策略或决策序列中的一个。信息不对称已经导致复杂的策略系列,但还不止于此,除信息不对称外,信息还可能存在时变和跨期影响的可能性。

信息不对称、时变和跨期影响下的组织与战略权变决策序列管理论评

信息不对称、时变和跨期影响下的组织与战略权变决策序列

2.2信息时变与跨期影响下的决策序列

仍以动态领导为例,本文以上部分隐含认知与态度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这一假设,事实上,这一假设在现实管理世界很难成立。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结构完全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当实施仁慈领导时,下属的态度在起始阶段可能是积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属可能逐渐懈怠。同理,当实施威权领导时,下属的态度在起始阶段可能是消极的,但当看到好的绩效有了收入的提升之后,下属的态度可能好转。这些信息结构的改变或按照经济学术语称为“偏好的改变”都可能将上一期的结果逆转。

由信息时变性这一洞察出发,立即可以了解“等待”这一策略的含义。由前述,当实施试探策略之后,希望出现效果很可能不会立即显现出来,甚至当期显现的效果与预期相反,但一段时间之后,信息结构发生变化,期待的结果也许就可能出现。信息的时变性既为策略序列组合提供了更多可能的选择,但同时也提升了决策的难度,增加了决策时的考虑因素。

影响信息时变的因素很多,跨期影响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仍以动态领导的两种策略为例:策略A,领导者在第一期实施仁慈领导行为,若仅考虑单期,则在当期实施中下属很可能将领导的仁慈行为理解为宽松。策略B,领导者在第一期实施威权领导行为,而在第二期实施仁慈领导行为,那么,由于第一期博弈的影响,在第二期实施中下属很可能不会将仁慈的领导行为理解为宽松。由此,如果领导者意欲实施仁慈领导,可以采纳以上策略B,即在仁慈领导之前实施威权领导,这构成一个“基于认知跨期影响下的决策问题”。跨期影响为信息不对称下决策序列的设计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指导。

2.3信息不对称、时变与跨期影响下的战略决策序列

本文以上部分主要以组织行为决策为例展开,组织战略中也有很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权变决策情形。例如,跨期影响的概念在“竞合”策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设甲企业希望和乙企业合作,但甲考虑到若在第一期就提出合作,可能不会成功或者会付出较高成本。因此,甲的策略是在第一期与乙竞争,当乙意识到甲的实力时,再对乙提出合作意愿。显然,甲的最优策略是在两期策略中实现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跨期最优策略。“竞合”也仅是跨期影响条件下的策略例子之一,在某些情形下由于跨期影响,也可以采取“合竞”的策略:即先通过合作了解对手的实力,在双方互相了解之后,为最优化自身利润,可以选择相互竞争。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智慧可能来源于此。

基于信息不对称、时变与跨期影响,笔者还曾提出了一种“不断反转”的策略序列。这一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当决策者预期到下一期信息的时变可能性时,可以提早采取措施,这就使整个策略序列体现出“阴—阳—阴—阳”轮回的特点,事实上,这也是对所谓管理悖论的一个很好解释。

3博弈策略与谋略

3.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权变决策的博弈树分析

博弈是社会行动主体之间互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假定每个行动主体均有各自的策略集,他们各自的收益取决于自身的策略选择和相对行动主体策略选择的组合。非对称信息下的权变决策符合上述定义。以动态领导为例,假定下属更适应仁慈领导,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领导者可能会采用威权领导方式,因而其可能的博弈树如下:

如图2所示,领导者首先选择领导方式,然后下属选择应对方式。如果领导者刚好选择仁慈领导方式,而下属的认知和态度又正好适应于这种方式,则博弈支付为(4,4),本轮博弈结束。如果领导者选择威权领导方式,则下属可以选择配合态度、不配合态度或辞职,从而导致领导者和下属不同的支付结果。

图2描述了动态领导第一期博弈的树状模型,上述博弈没有一个各方都相对满意的均衡解。假定博弈继续进行下去,在第二期博弈中领导者先选择应对方式:在领导看来,不配合与辞退这两种情况下,领导者获得的支付都是0,既然下属不配合不如将其辞退,因此下属面临着被辞退的威胁。在这种压力下,下属很可能改变其态度,转而配合领导者的威权领导方式——当然,这意味着在博弈树中,下属的支付结构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信息结构的时变或者也可称为“偏好改变”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经典博弈模型通常未被考虑。

3.2博弈策略与博弈谋略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决策通常情况下构成一个策略序列,这一序列具有如下特点:①该序列中的策略前后相关;②该序列中后一期博弈往往是某一博弈参与方通过改变博弈条件、有意设计出来的,不像经典博弈理论中的重复博弈是给定的,本文称之为“设局”;③博弈参与者追求的是包含所有期博弈在内的全局优化,而不是追求某一期博弈的最优化。不同情境下的策略序列可能符合以上特点中的一条或多条。

以上特点体现出权变策略序列与经典博弈论的区别,本文使用中国传统兵家博弈的某些内容作为例子来对此进行解释。①“围魏救赵”的博弈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围魏”,二是“救赵”。显然,围魏与救赵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极大关联的博弈序列,“救赵”是一个典型的“设局”。②“欲擒故纵”的博弈同样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故纵”,二是“擒敌”,第一步博弈之后设局方好像受到了损失,实际上由于信息的时变效应,整个博弈是全局最优的。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与经典博弈论的策略相区别,本文将有意设计出来的策略序列称为“谋略”。从这个角度而言,经典博弈论中“重复博弈”的声誉策略也属于一种谋略。

3.3更加复杂的博弈谋略

虽然本文以上部分的分析已足够复杂,然而在实践中还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情形。以动态领导为例,实际上,前述所有分析仅仅涉及“领导者的谋略”,而未将“下属的谋略”考虑进去。例如,领导者考虑到下一期博弈可能发生的信息结构变化而提前采取措施,这一谋略很可能会被下属猜测到,当然下属就可以据此调整自身的谋略。

4结语

西蒙等人认为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管理就是决策。权变学派关注的重点也是决策,权变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

决策活动的中心是主观与客观的不断交互,这就涉及到如何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信息与作出决策。通常情形下的决策都会面临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传统决策理论虽然提出了“有限理性”“满意准则”等,但传统理论没有注意到行动本身就能够起到收集信息的作用,现实实践中人们往往不是先被动收集信息,再据此决策、行动,而常常是“在行动中收集和判断信息”或“干中看”。“干中看”是对“干中学”思想进一步推进:通过“干”来了解信息、判断信息并据此学习。

经典博弈论也没有注意到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干中看”来消除以及博弈中的“设局”问题,且传统组织行为中博弈论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委托代理理论。事实上,由于决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决策过程出现的猜测、试探、“干中看”、“设局”等情形都属于组织内部的博弈:相比于委托代理,这些策略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它们在组织内外几乎所有互动中都会出现,例如组织建言、团队沟通与效能、高管团队运作、组织变革、战略互动等。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构建的尝试。

简言之,由于在所有管理实践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更为普遍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因此,只要存在行动、决策与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本文所探讨之策略或谋略就有可能出现。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出发,管理研究不仅要关注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更要关注管理实务者在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境下如何决策与设计。因此,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权变决策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关键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学是决策、设计与行动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吕力.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传统权变理论及其拓展:认知、反应与互动\[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2吕力,田勰,方竹青.双重压力下的主流管理学及IACMR:问题与反思\[J\].管理学报,2017,14(4).

3吕力,李君,李倩.动态博弈、阴阳思维和动态竞争视角下一类管理悖论的实质与解决\[J\].科技创业月刊,2016(18).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