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范 昕 俏

(上海财经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论述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实践成效,并探索了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12

*基金项目: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63653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研究课题(2017SCG137)

作者简介:范昕俏(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

收稿日期:2017-07-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改革行动: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 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而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本文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论述了其具体做法、实践成效,并探索了未来的改革方向。

1创新创业教育概念

哈佛大学表示“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应当是“寻找可以摆脱现有资源限制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代表打破资源约束,创新未来,创造机会。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给出了创业教育的官方定义,并将其划分成两部分进行描述:首先为开展参与、建立公司或开发业务的安排、行为及相关流程的教育;其次为开展创新思维、钻研精神及冒险精神等相关素质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水平及相关素养,让它们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觉创业先机,同时利用充分的实力及心理素质使创业能够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努力进行下去。

2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是由金华市浙中教育集团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5年7月,浙江省确定4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发展转型,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位列其中。学院以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1立足专业,改革课程体系

2013年10月省浙江教育厅正式批准学院设立工商管理(创业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2014年正式招收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本科生,目前共有学生117人。从2015年开始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学生招生采用“三位一体”形式,进行了本科创业教育探索的第一步,这对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结合学校实际,通过积极推进“理论+实训+实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见图1),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2分层递进,深化理论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院采取强化实践实战能力训练、提升专业核心课程水平等措施,将全部课程分为5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形成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学院将《创业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修课,这对于加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启发大学生将所学专业与创业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付诸实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突出重点,推进实践教学

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分类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到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教育,开设创业通识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大赛等活动。广泛开展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平台建设。2015年,学院利用内部闲置用房,建设了学生创业一条街,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入驻程序,确保创业项目质量,初步形成了集电商、智能科技、贸易、休闲服务、网络科技、会计、人力资源、大学生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园区。同时将创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新青年”创业团队的咖啡创业项目,先后成为金华市寺平古镇和芝堰古村“海外学子进古村落”活动的合作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效果显著。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

未来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可围绕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好探索工作:

3.1坚持正确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根本。因此,可在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在培养体系构建上,做到“点面结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系列创业教育通识课,传递创新、创业、创意和创造的精神和理念,并通过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面向全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的同时,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通过校内外导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依托高校创业园、青创工场等孵化措施和资金政策支持,培养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对参加创业“主题班”的学生,实行学分互换机制,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开展“3+1”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对有强烈意愿参加创业的学生,在完成其本科3年的专业学习之后,转入主题班进行集中培训。充分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基础教育范围,注重多学科交叉,确保达到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的目的。

3.2分类实施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1)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逐渐增加部分专业创业教育的课时,将学生创业实习时间融入到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中。在第二课堂中,将结合金华产业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把国内外电商(速卖通、亚马逊、ebay等)操作实践平台引入课堂,聘请行业内成功创业者走进课堂进行实践教学等,这样,既能丰富创业实践课的内容,又能进行小规模的创业活动。

(2)面向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的专业教育。打通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实施本科“3+1”、做好“主题班”培养。赋予该专业更多的自主权,包括本专业的学生可经过批准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允许“主题班”的学分替代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允许创新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替代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从而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证。

(3)面向创业意愿比较强烈的主题班教育。主题班录取的学生,不调整学生原系部和专业,不改变原有的创业型人才个性化选修课程学分设置,并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创业模块课程以及企业导师辅导。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可以替代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学分,并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创业主题班拟在假期以及周末开设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任务的学生,自动获得申请参加创业实践考核资格。创业实践学分为2学分,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可申请结业,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成为创业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高明,李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促进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