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关于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

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需要,是实施训教一体化思路,解决好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的途径之一,它既是体育先进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有效经验和方法,也是我国落实“举国体制、奥运方针”的时代产物。同时,其意义还在于促动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改革,将运动训练与高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加速我国体育与国际接轨。虽然2010年进行新一轮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估和申请工作,目前国家教育部也许将出台新举措,但当前还是存在一些新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过去20余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运动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更为实用和新颖的模式,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一 高水平运动队对高校的现实意义 
1 推动并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立以来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中最引人瞩目的,也一直是各校间文化交流的良好途径,其训练和比赛总是吸引众多的眼球。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已经超越体育与艺术本身的魅力, 参与其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地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流畅体验。美国的4000多所大学几乎全部参加高校自己的联赛体系和体育组织系统,2000多所大学参加NCAA联赛的Division I、Division II、Division III比赛,项目超过20个,社区学院也有自己的体育联赛。学校通过参加联赛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包括拉拉队、球迷协会、体育宣传等并形成特色,而所谓的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往往就是从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的。这在国内的许多大学里也是如此,高水平队的任何活动和举措都像一股飓风影响着校园的人们,因而正面引导下的热情所转化的文化力量足以推动整个校园文化更加繁荣。 
2 创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知名度 
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在扩大生源、推动就业、提升学校层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体育活动的高曝光率和媒体的广泛介入,使得大学间的体育活动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有传统影响力和广泛学生基础的项目。事实也说明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加快提升知名度的学校已有许多,例如,华侨大学、浙江大学等因CUBA而名声鹊起,成为众多学生向往的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由校足球队参加中甲联赛而名扬国内。 
3 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开展,促动普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工作要上层次需要抓手和领头羊,而竞技体育往往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所以高水平运动队自然成了首选。实践证明许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面旗帜。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一是促使学校确立其重点发展的特色体育项目,使之在重点建设过程中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开展模式。这对其他项目的开展与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二是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展示,集聚学校师生的关注,提高学校上下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度,有利于整体体育工作的开展。三是强化了体育宣传力度,浓郁校园体育氛围,增强师生对体育的兴趣,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进而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规模和成果,足以让人们自豪。然而20余年的历程就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目标而言似乎不够理想,真正从普通高校中走出的顶尖运动员屈指可数,大学完全靠自身培养世界冠军似乎难度极大。从培养大学优秀体育人才而言也是不够成功的,校园里走出的学生运动员与理想中的、集教体优势来培养的优秀人才标准也渐行渐远。 
1 建队目标模糊,缺乏长远科学规划 
发展至今,我们必须反思一些问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顶级运动员,还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98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和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从以上目标不难看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职业竞技选手。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众多专家学者以高校不能培养出顶级运动员来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倍加质疑。深入分析发现,在当前体育部门统摄一切优质体育资源(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场地设施、参赛权利等)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要靠自身培养出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难度就有点像在沙漠上建绿洲。我们研究发现由于许多学校对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认识不清、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发展规划致使建设目标、效果与期望极不相符,造成“高要求、中水平、低管理”现象,诸多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2 “学训矛盾”仍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实践表明,要使运动成绩达到较高水平,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学习时间。这给运动员带来的“学训矛盾”十分尖锐。对于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由于文化基础差,运动员在初高中毕业后,进入高校能深造的专业面非常狭窄。训练与竞赛的投入使许多运动员无法正常完成所修学业,许多学生运动员毕业获得的文凭含金量极低,近乎假文凭,从而导致再升学或就业渠道更窄,如此也形成恶性循环。一部分运动员为了学习文化不得不放弃训练和比赛,运动技术水平停滞,备受教练和学校的冷遇。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主观上缺乏对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尚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动机、兴趣。在客观上,学校还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机制,特别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缺乏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教育培养体 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证明,一支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工作必须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单一的主教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科技、专业性强的运动训练要求,需要不同门类与职责分工的助理教练共同协作来完成复杂的训练任务。而且执教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教练员必须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否则只能是浪费优秀竞技人才和资源。但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7.03%的教练员是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练员多数是普通体育院系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只有部分重点高校的教练员有国家队运动员的培养经历,仅占总人数的2.7 %。大部分的教练员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高水平竞技运动经历或实践匮乏,很难担当起指导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职责。刚率领华侨大学夺得第七个CUBA总冠军的主教练林小霖说,在CUBA赛场上,如果两个队的实力相当,专业教练带训的球队获胜的几率要大得多。CUBA要想更好地发展,最好由专业的教练来带训。他的话也许有些片面,但这就是事实。当然高校自有它的人才管理要求,如学历、文凭等基本条件。大多数专业教练普遍不具有高的学历,因此常常被排除在外,以至造成目前缺乏高水平运动队专门性指导人才。 
三 建议 
1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实施长远发展规划的保障与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高水平运动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应从学校的财力、办学实力以及学校对体育学科的期望和重视程度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并把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目标、运动员的人才培养计划、招生规模、运动队的数量、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级别等要求,列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体育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建立科学系统的规划实施保障与管理体系,维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长远健康发展。 
2 高校应健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增设相关教育类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和增强就业、择业能力,指导他们制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运动员应努力掌握过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人生发展观念。 
3 加强“自我造血”能力,优化经费来源途径和管理模式,保障高水平队建设持续发展 
目前高校高水平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大部分高校只能保证现有普通运动队的训练竞赛运行。因此经费问题一直是直接影响高校高水平队生存的因素之一。在美国大学里一般有专门的Athletic Department,是专门为学校的校队服务的部门,其中有财务、训练、竞赛等管理人员。为此我们要打破封闭、单一的学校投入经费模式,借鉴国外成功模式,吸引社会与企业的参与,争取与社会多方面联合办队,尽可能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 
4 宏观调控项目设置 
教育与体育主管部门及地方省市应以全局观考虑项目的设置,防止全线发展且低水平的重复。各省市、高校对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特别是本地区的竞技体育优势或潜在优势项目,以及易于市场化运作资质高、有影响力的项目,还要兼顾学校的长期经办能力,切忌盲目设置、浪费资源、做面子工程。 
总之,我们对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目标规划、招生培养、经费保障、项目设置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借鉴美国高校体育运动队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更为实用和新颖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为促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卢黎东.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10). 
[2]倪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3). 
[3]魏建.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就业观念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系。 
3 高校高水平教练员的相对缺乏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