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实践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全程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53-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制约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其定位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优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高素质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选择与学术型培养目标错位发展的道路,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强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主线,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富层次、强适应”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完成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具有体系化和全程性特征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涵盖校企联动、职业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环节相融合的、丰富多样化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进行探讨。
二、构建以全程式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路线图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有关文件精神[1],借鉴国内外计算机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培养环节,以反映计算机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1.5+1.5+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5年时间在学校基本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1.5年时间在学校以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完成工程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基本的工程意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班(以下简称“卓越班”)教学计划的特点体现在“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资质证书、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相融合,即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概括为“全程实践驱动”模式),实现以学科竞赛和实践项目结合为主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如图1所展示的全程实践体系的培养路线,主要措施如后文所述。
1.能力进阶式的校企分阶段联合培养。反映计算机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重点保障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以“专业能力进阶”培养方式[2]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内容侧重点的差异和目标要求的分级,结合相对比较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思想,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将“卓越计划”能力进阶的系列化探究式教学项目设计成三个层次: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和企业项目。基础项目针对大二学生,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基本构成,体会项目实施的具体流程;综合项目针对大三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一般设计为基础项目的继续深入和水平提升,在完成项目基本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主要要求学生实现较高的技术指标,达到实际工程现场能够应用的目标;企业项目针对大四学生,主要要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寻找和发现项目,最好是能够实现企业的技术革新或者技术改造,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创造相应的效益,这是真正的项目体验。
2.实践教学与国家行业工程师标准接轨。结合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特点,依据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通过调研归纳总结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立职业认证教育实践教育环节,按照行业工程师的知识体系修订相应的实验计划和方案,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与行业资格标准的对应[3]。同时,参照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的工程师标准,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工程师资格申请认证,了解相关工程师技术资格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有针对性地、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和应用技能。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中级资格以上的标准。
在校企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按照工程师职业角色需求动态组织“模块化”课程群模式,组织软件设计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等课程群,突出知识主干,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习,并注重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演练项目过程要贴近真实的企业项目过程,在实际演练过程中强调“落地”,努力做到从学校到企业实训的平滑过渡。
3.为每个“卓越工程师”建立工程教育导师组。为每个“卓越班”的学生确定“工程教育导师组”,导师组由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一线工程师的不同层次人员组成,导师组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5~8学期的教学计划(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能力培训和科研计划等),共同完成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的指导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在课程实践、项目研发、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核心,与企业合作建设若干个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在校内实训考核通过者将输送到企业充当见习工程师,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真实项目实习。
4.构建层次化的学科竞赛体系。继续倡导和支持软件兴趣小组、计算机与网络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指导下,层次化的学科竞赛体系模型不仅仅是多增加一些竞赛类别或者是多安排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而是根据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技能,整体设计一套适合于各个年级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将各种竞赛分为多个层次,既有面向广大同学的基础性竞赛,也有面向尖子生的综合竞赛。主要包括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等基础知识竞赛,以活跃思维、激发对学科专业和工程设计的兴趣为目的。面向本科二、三年级组织开展软件技能竞赛、网站设计竞赛等,着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本科三、四年级组织开展以实际工程为导向的学科综合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等软技能,注重作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学科竞赛在较大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
三、效果
自2013年1月起,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培养试点工作,从大三开始按照定制的教学计划学习,同时聘请了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工程项目提供实践机会。
专业以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在企业建设了大学生实训实验室,以接纳学生实习;同时,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习基地合作建设,企业与学校开展了更深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合作,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更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
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已成为竞赛获奖、申请软件著作权等成果的主力:参加2013—2015年工信部“蓝桥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三年获得全国总决赛奖项20余项,近3年获得软件著作权近20余项。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卓越班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67%;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CSP软件能力认证也取得较好成绩,多数同学超出全国平均分数线。学生反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切实认识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技术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四、结语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对参加工程的全程性都持正面的积极支持态度。我们将继续以全程互动为指导思想,及时总结“卓越班”的培养经验,改进“卓越班”实践培养方案和计划。重点落实和推进工程教育中心的建设,完善中心的运营机制和方案,探讨如何从比较纯粹的实践基地向产学研基地提升,发挥学校的师生资源优势,实现依托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校企共赢。同时,探索“卓越计划”经费的自我造血机制,通过落实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方式,吸引企业投入经费到“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孙丽丽.“工学交替、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4):258.
[3]黄智.计算机软件专业考试与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