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析农垦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尚未剥离的原因,加快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进程,有效解决农垦企业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实现垦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垦企业办社会社会化存在根源
近年来“比亚迪”“大庆油田”等企业办社会的回潮现象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自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经逐步实行政企分离,这股回潮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其存在和继续发展的根源。笔者从农垦农场现存的经营模式来探讨为何“企业办社会”这种违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现象会在农垦企业兴旺不衰。
一、农垦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艰难性分析
笔者认为,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从农垦总局到垦区总局到农场的“小机关、大实体”以及“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分析来看,由于这些实体的主管部门仍是企业,企业社会性服务性实体没有与企业真正“剥离”,无论是企业生存还是发展方面,都存在着显见的或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1.从企业生存的角度分析,至少潜伏着四种风险:人员失业风险。在这些实体中的社会性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差,同时由于长期附属于企业,没有经受过激烈的竞争,竞争意识不强,不可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融入社会。而这些实体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迅速吸引人才、提高整体水平和盈利能力,这样原有人员失业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
资产流失风险。企业社会性服务实体的资产大部分为企业所有,国有资产占很大比例。如果完全放开,让其独立经营,一旦企业监督把关不到位,则必然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亏损风险。市场竞争的进步性和残酷性决定了社会服务性实体不可能都盈利,无论是“大实体”还是“多实体”,都可能潜伏着亏损隐患。企业主管的二级单位(实体)人员、资产没有真正“剥离”,所以进人、退出市场的机制远不如社会上企业灵活。企业作为社会服务性实体的主管单位,主要从非经济角度(如人员安置)思考问题,社会服务性实体刚出现亏损时,容易出现“植物人”现象,即“活不好,也死不成”,待亏损累积以后,风险就酿成危险。
垄断风险。由于主管单位是企業,因此在企业内业务竞争中,“大实体、多实体”不可避免地得到多方面的照顾。事实上存在的垄断,使实体单位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缺少沟通,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活动.造成企业缺乏后劲,公平竞争的优越性在企业内亦难以体现。
2.从企业角度分析,存在四个问题。独立经营性差。企业内许多社会服务性实体虽成为相对独立法人,但因企业是其主管单位,尽管这些实体独立经营管理差,仍依附、依赖于企业生存,企业成为天然保护人,从而使落后得到保护。
市场容量有限。许多企业内社会服务性实体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竟争意识及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多数实体的市场局限于本企业,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竞争力不强。社会服务性企业守着企业这块市场.在小范围内形成垄断,难以找到真正的竞争对手。加之员工长期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工作,主动参与企业外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且容易产生惰性。
规范性差。企业内社会服务性实体长期作为企业的服务部门.虽然改制为企业,但是多数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同时.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相对较少.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受原企业工作机制的影响,企业规范化建设整体落后于社会上的专业化企业.由于“小机关、大实体”和“小机关、多实体”会带来诸多风险,因而企业面临着“两难:一方面企业内社会服务性实体要参与社会产业间的竞争,必须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实体愈来愈大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复杂.实体的人员、资产这两个企业中最基本的要素仍和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企业的责任愈大,面临的问题也愈多。要尽快改变“大实体、多实体”的局面,应彻底实现社会职能与企业完全剥离。
二、农垦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条件分析
农垦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发展,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农垦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涉及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关系到政治、经济、保障三大领域,能不能剥离,何时剥离,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农垦企业、职工四方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认识、认同、磨合的过程,是一个寻找条件,创造条件,培育条件的过程。笔者认为农垦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l.思想条件。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环境.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同样需要具备思想稳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客观还是自身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对农垦职工队伍思想产生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积极的面对困难,锐意改革,走出困境,对改革的认可能力较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企办社会的职能在内部已经走向剥离,职工有一定的思准备。二是落后的垦区企业尤其是对一些以前效益较好的农垦企业,企业保障和福利投人较多的企业职工来说自我意识差,依赖心理强,计划经济下养成的思维方式仍占其主导地位。加之地区经济不平衡使不少职工害怕改变社会保障方式,对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有抵触情绪。从领导方面来讲,顾虑职工情绪对改革下不了大决心。对那些条件差的企业则由于改革承受心理脆弱,干部、职工对国家的依赖理严重。老职工多,历史问题较多,改革的思想阻力更大,改革的思想支撑力更脆弱。
2.社会体制条件。社会体制条件是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保证,如果没到位的社会体制,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企业分离社会职能的可能性也很小。
从目前情况看,农垦系统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一方面农垦企业的主要精力是抓经济,在建设市场,启动新工程方面人才物大量投人,而对社会服务和社区建设上投人有限,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保障力度无力顾及;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在小政府大企业的地域,当地政府职能难以覆盖农垦企业。
从企业看,农垦企业虽然进行了几轮承包,也制定了许多推向市场断奶绝粮的措施,但是没有形成最终的制约机制。农垦企业在无法得到地方援助的情况下只有靠内耗,来维持其办社会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办社会还总能安抚职工情绪,同时也使一部分有权者享受额外照顾.没到位的政策,没有合理的机制,企业也就没有形成交出办社会职能的内在动机或动机不足。
3.区域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企业分离社会职能的基础,企业要将其承办的职能交给地方政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地方经济能否承受,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和企业是否一致,或大致相当。当前,存在下列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农垦企业和属地经济极度不平衡,由于行业特点,有些大型企业在山区、农村,往往一个农场企业的年产值是所在县,以至于所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倍,其所拥有的职工人数是当地城市户口或职工总数的数倍或数十倍,周边经常是因这样的企业存在而发展起来的,不仅落后于企业而且依附于企业,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常明显;第二种情况,是企业与属地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但这类城市往往是多年依托农垦企业的产业发展起来的畜牧业品城市,这类企业和市区经济发展大致平衡,但企业份额过大或起码是半壁江山,经济发展比例不均衡;第三种情况,是农垦企业经济发展极不景气,几乎陷人绝境,所在地经济属于贫困之列.双方都无力于最起码的社会保障服务,劳保工资难以按期发放,失业补助也无处去领。这样的农垦企业多半是发展缓慢的企业,计划经济年代是生产高峰期,利润全部上交,现在让企业和职土自己拿钱进人社会保障推动社会服务,困难太大,而所在区域也无力济贫;第四种情况,是一些融于大城市之中,发展程度基本和城市同步,是剥离中较好解决的一部分。
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但通过上述分析,剥离的思想条件、体制条件、区城经济条件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这确实是农垦企业现在发展的一个不争的现实。因此全方位剥离农垦企业社会职能的条件目前可以说尚不具备。
作者简介:李颖(1989—),女,广东化州人,专业: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