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会茹 朱凤霞
唐县人民医院 河北省唐县 072350
【摘 要】目的:比较生物性敷料(优拓S.S.D)与传统方法对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按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 例,试验组使用银离子敷料(优拓S.S.D)进行切口换药,根据渗液量每2-3 天换药一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局部使用橡皮条引流进行切口换药,1 次/天,比较2 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活性敷料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能够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物活性敷料;耳前瘘管感染;银离子敷料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原因就是耳前瘘管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其中一端是盲管,其长度和深度还是不同的,往往深入耳廓软骨里,呈现出分支状态[1] 极易继发反复感染形成脓肿,严重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愈合较困难,因此对合并脓肿感染的耳前瘘管病人除了进行全身的治疗和局部切开流脓这两种方法以外,敷料这一方法的使用也可以对伤口的愈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采用生物活性敷料(优拓S.S.D)对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伤口进行一定的治疗,并且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检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5 月至2015 年3 月唐县人民医院门诊换药室收治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90 例,均系单耳发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 例。试验组中男18例, 女27 例, 年龄2-45 岁, 平均年龄(20.21±4.86)岁,首次感染32 例,再次或多次感染13 例。对照组中男10 例,女35 例,年龄3-51 岁,平均年龄(22.41±6.02)岁,首次感染26 例,再次或多次感染19例。2 组年龄、性别、病程、首次感染、再次感染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全身治疗
2 组患者均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或根据伤口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1.2.2 局部治疗
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以脓肿低点作纵向切口,切口大小适宜,清除脓腔内脓液,然后用刮匙沿着瘘口的方向搔刮,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脓腔,然后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切口换药处理。
试验组使用银离子敷料(优拓S.S.D,主要成分磺胺嘧啶银)换药,将优拓S.S.D根据伤口大小剪裁后填塞伤口,外面覆盖纱布,胶带固定,根据渗液量每2-3 天换药1 次。对照组在术腔内放置橡皮引流条,外层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带固定,每天换药1 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通过观察伤口颜色、深度、伤口周围皮肤、伤口渗出液、疼痛来判定换药效果。治愈:耳前肿痛消退,耳前皮肤无充血隆起,触之无波动感,创面完全愈合;有效:耳前肿痛减轻,耳前皮肤稍充血,无明显肿胀,无波动感;无效:耳前肿痛存在,耳前皮肤充血隆起,触之仍有波动感;以治愈+ 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使用spss13.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由胚胎时期耳廓的第一鳃弓、第二鳃弓的六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者是第一鳃沟封闭不全而导致的[2]。由于其管道狭窄有分支且弯曲,瘘管壁覆盖复层鳞状上皮,内有皮脂样分泌物脱落易阻塞瘘管口,使细菌大量繁殖,容易受感染并且形成脓肿,应该及时的将脓肿切开引流,加强创面换药护理,是感染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治疗时应以抗感染为原则。
生物活性敷料是指自身具有活性或能促进有活性物质及杀菌的银离子释放,从而使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的一类敷料,如银敷料。银离子敷料在接触渗液后会缓慢持续释放银离子,达到破坏细菌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杀菌效果,杀菌的范围泛指G+ 和G-,MRSA 及VER。对于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伤口局部使用优拓S.S.D 可以发挥强效、持久的杀菌作用,与所有抗生素相比,银离子所产生的抗药性、耐药性不特别强,所以不会造成病菌变异品种。但是,优拓S.S.D 含有的磺胺嘧啶银浓度为3.75%,因此,在使用优拓S.S.D 之前,一定要问病人是否磺胺类药物的过敏史,假如病人有过敏史,那么需要十分慎重的选择。
实验的对比组,可以采用传统的医疗方法:橡皮条引流换药,结果可以发现,传统的方法只可以起到普通的引脓的作用,并不能彻底的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并且达到愈合。结果可以证明,实验组的银料换药伤口的愈合时间比对比组明显短很多。
因此,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病人,不仅需要全身综合治疗,更要重视局部换药的作用,局部换药对病人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治疗的成功也起到关键作用。此外,我们也明白了优拓S.S.D 这种生物活性敷料在治疗耳前瘘管感染中可以使伤口的愈合时间简短,而且给病人减少疼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 韩德民, 孙爱华.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2.
[2] 黄选兆, 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