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与建议

文 / 付剑兰

一、研究背景

1.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以及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方面的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2010年增至630万,2014年增至720多万。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人,相较2014年又增长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

2.用人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浪费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就业率连年走低,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求职岗位供大于求,造成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标准,使得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甚至被闲置,相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投入,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大专学历学生数量减少,导致人才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要由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来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加重,会使社会大众产生对高等教育的错误认知,甚至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这样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还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就业乃立国之本,妥善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

3.大学生的特点与就业难

大学生同时具备年纪较轻、工作经验较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点,由班纳杰(Banerjee)和布其(Bucci)的分析结论可知,其进行职业搜寻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因此运用工作搜寻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更具有针对性。

大学生就业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深入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解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1.就业机会不均,就业市场分割

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与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反差,因此工作搜寻对于劳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尤为明显,并且表现出多重二元性质,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业分割、行业分割、行业或部门分割并存,这种状况提高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进而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从理论上说,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而导致毕业生供给高于需求,市场分割会在客观上进一步导致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相互匹配时间的延长。此外,由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级别,往往会被雇主视为重要的能力信号,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会不断更新收集的信息,进行反复比较,最终做出签订就业协议的决定。这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迟迟不能就业的原因之一。

2.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人才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大中型城市就业市场不仅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与小型城市和乡镇就业市场相较占有显著优势,还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发展空间,因此毕业生多数对在大城市就业的抱有职业期望,而非政府部门、基层岗位无人问津。这使得大小城市间人才配置情况呈现两个极端,即大中城市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却人才匮乏,这不利于我国的人才结构配置,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并无益于缩小城乡差距,导致人才资源不能以最大的效率发挥作用。

3. 就业政策的后续保障不够完善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并不完全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唯一能获得的准确信息即为用人单位所提供的报酬。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即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地搜寻工作。所以,收入高成为高校生最重视的就职因素也不足为奇。

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及政府的就业政策对改善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效用仍未发挥到最大值。大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作用不大。而与此同时毕业生对政府的就业政策信心不足、参与热情不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就业政策的后续保障不够完善。

三、建议

1.大学生要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大学生就要增加面对竞争的资本、强化竞争意识、做到最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不将就业目标局限在少数岗位、地域。

2.大学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为自己合理定位

大学生获得的就业信息与市场并不完全对等,大学生要提高对最新信息的灵敏度,对劳动力市场做出最快的反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就业信息。并以此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工资报酬,不要期望过高也不应妄自菲薄,以获得最合理的报酬。

3.高校应合理设置专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高校应及时针对劳动力市场调整大学生培养方案,使得专业设置符合市场要求。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培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应聘技巧与求职能力,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并尽可能多地提供有效、准确的就业信息,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4. 政府要加快服务转型,出台政策促进就业

政府努力加快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通过宏观调控改善严峻的就业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增加劳动岗位。并通过优惠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与艰苦地区就业,如毕业生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疗建设以及扶贫工作,开展西部服务计划等。与此同时,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服务工作的后续发展,增强毕业生的信心。鼓励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现状。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新村街道社保所)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