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卫
摘要:在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今天,人们已经将期待的目光转向了教师,因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活动,关系到工作意愿和努力程度,关乎教学效能的改善和提高,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此,界定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内涵,探讨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尤为必要和重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教师;专业价值观;培养方法;途径;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GG177)
作者简介:孔卫,男,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64-03
教师专业化是未来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教师“专业”素质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应该体现在专业态度中,体现在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深刻理解、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上。有关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比较研究亦表明:“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如职业理想、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等等,然而,从本质上说,优秀教师之所以从‘一般’发展成为‘优秀’,起主要作用的还不是其能力方面,而在于其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及人格品质。”[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价值观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关系到工作意愿和努力程度,关乎教学效能的改善和提高,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界定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内涵,探讨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对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根据《辞海》解释,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2]简单地讲,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重要性的主观判断,就是你追求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支配着我们的一切行为,是人的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态度和倾向的基础。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所从事专业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即对教育工作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是教师对教师专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是对待教师专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反映着教师的需要,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判断、情感取向和职业认同感,最终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实际的工作绩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专业价值观就会以相应的理念与态度从事教育。比如,一位教师如果他/她对教师工作持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能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需要(生存价值),还可以满足自身成长、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价值);不仅具有自我价值,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对学生个体、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意义)。那么,这位教师就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好学、严谨、创新,不断探求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相反,一个教师如果对教师专业没有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认为教师职业仅仅意味着“奉献”自我,而没有意识到教师专业也能促进自身的成长,就会对教育事业充满敬畏感,甚至对教师职业敬而远之,或者即使成为一名教师,也可能是被动应付的态度,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我们不会奢望,没有科学教师专业价值观的教师能对教学事业充满热情,能有奉献精神,能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影响教学能力的改善和提高,是教师进行有效工作的基石。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师专业价值观,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树立教师职业理想,激励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呢?
二、教师专业价值观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生活经历、职业培训以及个人教学经验等对教师专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都会产生影响。但归根到底,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还是由教师的需要决定。需要决定个人认知,从而决定情感和态度。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判断、情感取向和职业认同感,最终决定教师的职业态度,影响教师工作投入和教学能力改善与提高。因此,为了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专业价值观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就要满足教师多层次的需要。
(一)建立和运用科学激励机制,满足教师正当物质需要,使其树立适当的实用价值观
“要改善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第一重要的是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其次是提高社会道德风气,最后才是对教师的教育。”[3]生存与生计对任何人(当然也包括教师)都是第一需要。无论“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应该首先是体现在物质上。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经济并不发达,教师待遇不高,物质生活不够富裕,教师职业对不少教师来说是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他们把追求物质利益仍是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尽管这不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价值规律,充分考虑教师外在价值的客观要求,不要脱离客观实际过分地强调教师职业态度该如何好、教师职业理想该如何高,更不可去指责甚至是诋毁教师的正当物质需要。[4]
面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建立并运用正确的激励机制,通过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以此来调节他们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从而促使他们体味到教师外在职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进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让优秀人才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经济利益,得到与其价值和付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让教师能够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还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这样从全方位上大力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他们在教书育人活动中感到生活无忧,有所追求,进而激发更多的教育热情与智慧。
(二)满足教师对专业成长与发展、自尊、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使其树立自我发展价值观
经济的激励立竿见影,但仅有外在的激励,作用不能持久。当生存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关注工作本身是否幸福。教师希望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现实中常常有人怀才不遇,有人用非所长,有人努力工作却不被理解,有的人付出了辛劳却无相应的回报……这都将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实践也充分证明,教师上好课不是外在因素的驱动和迫使,不是外部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施加的要求,而是自我价值观的提升和内部动机使然。教师自身的兴趣、需要与事业的满足感,才是教好课的根本。因此,经济手段的激励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高校教师主导需要具有高层次和精神性特征,对于这一类特殊的工作者,不能用单纯的物质化管理手段去应对其复杂的思维性劳动。我们认为,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情境与其个人工作价值观、个体特征的契合度,从而充分利用工作价值观的激励作用。学校要知人善任,安排最合适的人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要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状态的人区别管理,多“雪中送炭”。如对经济拮据的人多在经济上帮助;对职业高原期的人,多讲理想,给目标,激发热情;对重视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人,要放大其思想,帮助他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同时,学校要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满足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如为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搭建能让教师特长发展和成果展示的平台等。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要营造一个相互欣赏,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培养和爱护教师的成就感;要建立能充分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和充分的肯定,使教师即享受过程幸福,又能享受结果幸福。假如一个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感到同周围的人关系和谐,感到职业活动自由欢畅,自己才能得到尽情发挥,教学理念期待得以实现,自身劳动价值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认可时,他会觉得自己的职业有无比崇高的价值,就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适于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奉献自我、超越自我的职位,就会把搞好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就不会觉得教师职业仅仅是自己用来混碗饭吃的职业而已。
(三)进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树立“立足讲台,服务社会”社会价值取向
教育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它是春雨润物、春风化人,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和狭隘的生活圈子、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很容易使老师丧失激情、爱心、耐心,沦落为一个漠视自己职业道德的教书匠。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师正当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时,还要从外部为广大教师树立学习借鉴的榜样,进行必要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如播放专题片,请全国知名优秀教师作报告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学校教师大都认识到:优秀教师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始终有着坚定的职业信念,有着远大的职业理想,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自己的生存需要只是从事职业生活的手段和基础,决不是自己职业追求的目的。所以,通过榜样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角色意识,倡导应有的奉献精神,增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引导一些教师的专业价值观由极端的个人意识向“为自我发展努力”的个人意识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社会事业意识二者的结合转化。
同时,有必要利用多种宣传手段进行舆论导向。如学校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披红戴花,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和奖励,授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通过新闻媒体,有计划地报导优秀教师,或运用出版手段,推荐优秀教师入选“教育名人辞典”、“教育名家传记”等,让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学校教师名垂史册。总之,通过“推名助声”、“树碑立传”之举,让大批优秀教师在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中获得名气、声望,让他们在“名声”的鞭策下不断地在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岗位上积极进取、获得功绩,让教师在获得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精神需要的满足。
(四)提高教师职业的自我意识,推动教师进行自我教育,逐步完善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活泼的动力,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含以下几个程序:(1)自我认识:通过学习和广泛调查(包括社会、家长、学生)认识师德的基本规范和一个好教师标准;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认识自我的个性特征,了解自我的优势与劣势。(2)自我反省:通过自我检测并结合在师生间、同事间和领导与教师间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自我做出合理的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用标准对照、自检;通过换位思考和自我的情感体验,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为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做出诊断。(3)自我调控: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发展规划;在工作中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划,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4)自我完善:教师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发展目标,通过经常的自我反省、随时的自我调控,促进自己的发展进步,从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教师在自我醒悟、自我教育中,促进自己不断加强修养,积极参与到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职业活动当中去,寻找到自己符合社会发展和奉献自我的最佳坐标,从教师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得到自我的发展,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念。
民族振兴的关键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今社会科技生产发展迅速,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不辱使命,要跟上经济、政治发展的步伐,就要着眼于高职教师人群,真正认识到他们工作中的需求,真正营造出可以使每个人发挥自己能力的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25.
[3]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80.
[4]王凤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46.
[责任编辑金莲顺]